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87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著有《昌谷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令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漱玉词》。

2.背景链接

《饮酒(其五)》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此为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醇厚:

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春望》

《春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赤壁》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

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1130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环节三

学习《〈饮酒〉(其五)》

一、字词积累

结庐(lú

)喧(xuān)东篱(lí

结庐:

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

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

闲适淡泊的样子。

日夕:

傍晚。

相与还:

结伴而归。

相与,相伴。

2、整体感知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以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

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仅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

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2.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学习《春望》

烽火(fēnɡ)搔(sāo)簪(zān)

国:

国都。

破:

陷落。

山河在:

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

长安城。

草木深:

指人烟稀少。

感时: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

流泪。

恨别:

怅恨离别

抵:

值,相当。

白头:

这里指白头发。

搔:

用手指轻轻地抓浑:

简直。

欲:

要,就要。

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二、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伤世,花儿在流泪;

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寄情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词语积累

金鳞(lí

n)燕脂(yān)提携(xié

雁门太守行:

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

形容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芒。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

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

军中号角。

临:

逼迫,到,临近。

声不起:

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

报答。

玉龙:

宝剑的代称。

君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景象作了粗略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为君死。

”黄金台传说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

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学习《赤壁》

1、词语积累

折戟(jǐ)不与(yǔ)

折戟:

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

销蚀。

将:

拿,取。

磨洗:

磨光洗净。

认前朝:

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

指火烧赤壁之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深锁在铜雀台。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这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诗人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学习《渔家傲》

帆(fān) 殷勤(yīn 

n) 嗟(jiē) 谩(mà

n)

渔家傲:

词牌名。

星河:

银河。

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

天帝的话语。

殷勤:

情意恳切。

我报路长嗟日暮: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叹息,慨叹。

九万里:

《庄子·

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取:

吹到。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通读诗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相邀,殷勤问:

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开头两句话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已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逢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尽管作者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

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

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清照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

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环节四

《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高洁人格。

《春望》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这首诗借三国时英雄战败之事,阐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曲折地吐露了报国无门的抑郁和激愤。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明心迹。

刻画形象

问君何能尔?

——承上发问,答语作结。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五)——山静穆高远。

复归自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人与自然和谐

——飞鸟结群还林。

(描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议论

——揭示主旨,领悟生命真谛。

国破草木深

城春败相感时

春花溅泪鸟惊心念家悲己

望家书抵万金忧国伤时

想念家人恨别

浑欲不胜簪

首联: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

战斗场面,悲壮剧烈(听觉,视觉)

雁门太守行颈联: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

誓死杀敌,精忠报国(用典,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

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议论、感慨(怀古伤今)

铜雀春深锁二乔

展现海天一色图

上片

渔家傲梦游的方式,与天帝问答寄托情思

倾诉遭逢的不幸格调雄奇

下片

海中仙山为词人归宿

环节五

1.中国古代诗歌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3.选取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学反思

1.诗文总有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如能迅速把握诗的精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课因简洁而美,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

“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