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88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神经调节学案070646

第24讲 神经调节

[最新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5年7考)

1.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反射弧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2017·全国卷Ⅱ,5B)(×)

(2)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

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等现象(经典高考,10C、D)(×)

(3)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4·海南卷,11)(√)

(4)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2012·重庆,5C)(×)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P16~17,考查内容侧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类型的判断、反射弧分析等。

2.(教材P17“思考与讨论”改编)

(1)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提示 ①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②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提示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2012·全国新课标)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看到酸梅分泌唾液应属“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其中酸梅色泽可刺激视觉感受器进而引发兴奋的传导及反射的形成。

答案 C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2)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3)产生反应≠反射:

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方法体验】

(2014·安徽卷,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 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味觉不是完整的反射活动,B错误;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中相关神经中枢参加,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延髓,D错误。

答案 C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2012·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 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

人体屏住呼吸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位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方法体验】

(2017·海南五校联考)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反射弧中,突触的多少取决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数量的多少

B.刺激图中B处,A处和C处均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图中甲指的是效应器,乙指的是感受器

D.突触后膜都是胞体膜

解析 刺激图中B处,C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这是因为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B错误;图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因此甲指的是感受器,乙指的是效应器,C错误;突触后膜不一定是胞体膜,还有树突膜,D错误。

答案 A

考点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5年4考)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动作电位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据图可知,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左向右。

(2)曲线图的横坐标是离刺激点的距离,不是刺激后的时间。

(3)图中③~⑤正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使K+外流至平衡;①~③正形成动作电位,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2017·海南卷,16A)(√)

(2)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2016·海南卷,19B)(√)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D)(√)

(4)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4C)(×)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P17~19,考查角度侧重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尤其侧重K+、Na+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关系。

2016课标卷Ⅱ30还结合突触结构,以较大篇幅考查了突触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2.(必修3P17图2-1及P19“思考与讨论”改编)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请思考:

(1)三幅图中可表示甲电极兴奋、乙电极不兴奋及乙电极兴奋、甲电极不兴奋的依次为    、    。

(2)若从电极乙的右侧施加适宜刺激,则电流计指针偏转状况应依次用哪些序号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

请具体说明其传递方式。

提示 

(1)③ ② 

(2)①②①③①

(3)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5·经典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形成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答案 D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即学即练】

以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图2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图2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

解析 钾离子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不消耗能量,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图2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B正确;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以形成动作电位,④处K+通道开放以形成静息电位,D错误。

答案 B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2016·全国卷Ⅱ,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

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2.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以    的方式传到突触前膜,使得乙酰胆碱以    方式被释放。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    (填离子名称)进入细胞,使得膜电位变为    ,引起肌肉收缩。

(2)现有以下几种与神经调节有关的物质及其作用机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a.河豚毒素:

抑制Na+通道的打开;

b.烟碱:

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的通道;

c.某种有机磷农药:

能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d.肉毒素:

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Ach含量显著减少,可用上述物质    进行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致病机理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做抗原,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使得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此病可以使用以上哪种物质进行治疗?

    。

物质    可以使肌肉松弛,减少皱纹。

物质    可以作为止痛剂使用。

解析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到突触前膜,使得乙酰胆碱以胞吐方式被释放。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处Na+进入细胞,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引起肌肉收缩。

(2)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是Ach含量显著减少,烟碱能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可起到与Ach相同的效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把Ach受体当做抗原,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针对此病,题中所给四种物质都无效,可通过对免疫系统的治疗来缓解。

肉毒素可以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不收缩,以此减少皱纹。

河豚毒素可抑制Na+通道的打开,抑制兴奋的传导,因此可以作为止痛剂。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胞吐 Na+ 外负内正 

(2)b 以上物质均不可用 d a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5年2考)

1.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2.连线

(教材P20资料分析“讨论”内容改编)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其原因何在?

提示 成年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你如何解释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出现意识丧失,并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

提示 该状况的出现表明外伤或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皮层)”,致使丧失对排尿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

(3)在医院做尿检时即使无尿意,但也能提供尿检样本,你作何解释?

提示 该事例充分证明低级中枢可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2017·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而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又可分为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小脑(主要维持身体协调、平衡),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人类大脑皮层的四大功能

①一切“感觉”形成的场所——躯体感觉中枢;

②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支配脊髓低级运动中枢;

③记忆、思维能力;

④具有语言中枢,如W区、V区、S区、H区等(语言中枢为人类所特有)。

   

【即学即练】

(2017·辽宁锦州质检)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的某些调节模式,A、B表示不同区域,C、D、E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a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代表反射弧的    ,C最可能代表的是某种    。

(2)a点处于静息状态时,其膜内的电位表现为    ;刺激D处,兴奋在a处以    的形式    (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3)当膀胱贮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    中的低级排尿中枢,同时上行传导至某处产生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为    (用箭头和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

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受器 激素 

(2)负电位 电信号 单向 (3)脊髓 D→E→A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大脑皮层的调控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神经递质会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点拨 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有的被重新运回突触小体,并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易错点2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

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易错点3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如图所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图中显示:

①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②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即使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也基本不变。

易错点4 误认为“形成了感觉”也是“完成了反射”

点拨 “反射”强调机体对某种刺激作出了“应答”,它必须经历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其完成的标志是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经神经传导路径使“效应器”发生诸如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之类的应答。

倘若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后,仅是经上行传入路径传至“大脑皮层”,使其形成诸如疼、酸、辣、苦、甜等的感觉,因其并未经历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从而发生“应答”,故不应视作反射的发生。

易错点5 误认为只要有传导路线,就是完整反射弧,从而错将下图所示途径视作两条或多条反射弧

瘦素可参与糖、脂肪等代谢调节使体重减轻,如图所示为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的部分途径,图中共有几条反射弧?

点拨 应为“0条”。

分析如下: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其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图中仅表示了由下丘脑传至大脑皮层产生饱食感或饥饿(摄食)感的“上传”过程,并不表示相关“反射应答”过程,故不存在完整反射弧。

[纠错小练]

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 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

答案 D

2.下图表示对一个神经细胞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强

C.在S1~S4,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解析 据图可知,只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S5)时,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的增大,动作电位并没有增强,B错误;在形成动作电位之前,无论是否刺激,刺激强度如何,细胞膜上均有离子的进出,C错误;在S5~S8,产生了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答案 A

3.(2017·江西五市二模)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

C.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

解析 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不属于反射,A错误;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减小或不出现动作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进入受体细胞,C错误;抗体与抗原结合,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错误。

答案 B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高考必背关键句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2.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随堂·真题&预测

1.(2016·全国卷Ⅰ,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答案 B

2.(2017·江苏卷,8)右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

结构①在突触小体中,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结构①产生的能量不可能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被②突触小泡包裹运输至③突触前膜,发生膜融合后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答案 D

3.(2017·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都需消耗ATP,而缺氧会影响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