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1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选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5.docx

《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5.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5.docx

选修5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御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害的防御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原理,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知识迁移能力。

考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疑难剖析

1.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①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足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狂风、暴雨、风暴潮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度缺乏

寒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2.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

成因

影响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

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动

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

(2)滑坡

①形成:

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泥石流

①形成

②分布:

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3.主要水文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洪涝

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

强降水、冰雪融水等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

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

风暴潮

①热带风暴潮:

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的地区;②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我国北方海区为多

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特别提醒]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

诱发和加剧洪涝、风沙、干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区采空

地表沉降、塌陷等

水库蓄水、工程建设挖高填低、开矿等

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

(2)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进行减灾教育等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行兴建水库、加固房屋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对点演练

1.新华网2013年9月4日电:

北京时间4日8时19分,日本关东地区发生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宫城县、福岛县、东京都等地震感明显。

2013年11月8日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的超强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

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

(3)材料中地震和台风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特点?

并分析原因。

答案 

(1)C 

(2)D

(3)都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区)。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邻近西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解析 第

(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越小,破坏越小;越靠近震中,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

(2)题,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

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邻近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考点二 我国的自然灾害

主题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疑难剖析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

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灾害带

范围

主要灾害种类

危害

海洋灾害带

东南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赤潮等

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东部灾害带

地势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地势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对点演练

2.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右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答案 

(1)旱涝 关联性

(2)地质灾害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 第

(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

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

(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最为严重。

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于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第(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多的主要原因。

主题2 我国的地质灾害

疑难剖析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多发,其原因、特点、分布列表如下: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因

特点

分布

地震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危害大、东重西轻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①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②夏季多暴雨;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分布广泛,类型齐全,暴发频繁,规模巨大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特别提醒]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地震发生时某一地区地面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强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同时,烈度大小也和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在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很大。

对点演练

3.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 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

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 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主题3 我国的水文灾害

疑难剖析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影响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

融雪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对交通影响较严重

风暴潮灾害

台风风暴潮

7~10月(8月、9月最为集中);东南沿海

台风(热带气旋)引起

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

温带气旋

对点演练

4.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解析 第

(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主题4 我国的气象灾害

疑难剖析

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东北区以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

华北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对点演练

5.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 

(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 

(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影响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考点三 防灾与减灾

疑难剖析

1.“3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出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

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

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

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自然灾害的防御性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②工程性措施

(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a.加强监测、预报;b.植树造林;c.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d.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a.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b.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c.跨流域调水;d.循环用水,节约用水;e.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a.监测、预报;b.洪泛区土地管理;c.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d.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e.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主要地质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c.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d.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3)主要自然灾害的个人应急措施

正确应急方法

位置

方法

泥石流

在山区

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避开山谷

洪水

被洪水围困

尽量逃向高处或借助木板等漂浮物等待救援,巧借身边物品发求救信号

地震

家中

躲到厨房、浴室、厕所等管道较多的房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等

空间较大、人口拥挤的场合

就地择物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在车上

不可迅速下车

室外空旷地带

避开高大建筑物

对点演练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千米)和5.6级(震源深度10千米)的地震。

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人。

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的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2)①加强监测预警及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

解析 

(1)影响地震破坏性大小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社会经济因素(建筑物、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抗震措施等),结合材料中信息分析即可。

(2)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从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典例1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地形、河流水系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措施应从移民或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水利工程两个角度分析。

【思维建模】

1.洪涝灾害的成因

因素

影响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水系状况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流量大。

②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

(2)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2.防御措施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

工程措施主要有: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保护植被,建立统一的防灾体制及应急计划,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及科技投入等。

例如,长江防洪综合整治措施。

典例2

 (2013·浙江自选模块)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

(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1)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2)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3)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思维建模】 

1.地震

(1)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①降水(雨量、时长、强度);②地形坡度;③植被;④岩石破碎(板块、断层)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典例3

 (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答案 

(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

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解析 第

(1)题,关于气压分布特点,应从气压值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等压线疏密的区域分布及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分布等方面去描述。

(2)题,图中虚线范围内为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

在我国北方春季易形成沙尘暴灾害。

其形成的天气条件,图文信息给的很全面,如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表土解冻,地表干燥,故沙源丰富;地表干燥,说明降水少,由图知该区域大部分处于强低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沙尘易被扬起,据图中虚线区域等压线分布及密集情况知该地偏西风势力强劲,因此该地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

【思维建模】 

1.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路径

灾害名称

台风

寒潮→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