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14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docx

第2章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

第2章

2.1常见问题与解答2

2.1.1把IT员工当作有特色的人才还是无特色的民工看待2

2.1.2项目矩阵结构的优缺点3

2.1.3项目经理的管理才能重要还是技术才能重要4

2.1.3通过什么途径挑选项目经理4

2.1.4项目结束后如何对待项目经理5

2.1.5按时上下班还是弹性工作制5

2.2理念和方法6

2.2.1建设组织结构的指导原则6

2.2.2理清产品和项目的关系7

2.2.3中小型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型8

2.2.4软件项目的角色职责表10

2.2.5团队的人才结构11

2.2.6如何理解“知人善用”13

2.2.7开发人员的绩效分析方法14

2.1常见问题与解答

2.1.1把IT员工当作有特色的人才还是无特色的民工看待

大部分人看了这个问题觉得可笑,在他们的观念里,IT人士往往和“高科技、精英、白领”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和“民工”毫不相干。

十年前也许是那样的,如今形势已经改变了。

现在大部分IT企业的软件硬件技术门槛在下降,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事软件硬件开发工作。

社会上已经涌现了无数IT蓝领,人数太多,但是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了,他们能够养活自己已经不错了。

我曾经和比较大的外包软件公司的一名经理谈论大学教育话题,他以嘲笑的口气对我讲:

我真是不明白计算机系和软件学院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其实我们想要的就是月薪1000元,老老实实干活的人。

如果学校愿意培养这样的蓝领,那么我们招聘、解聘就轻松多了。

公司形势好的话就一个班一个班地招进来,形势不好的话就一批一批地裁员,再也不必看简历、东挑西拣了。

这是我亲耳朵听到的,尽管让人寒心,我还是如实写下来,让IT人士明白自己的处境。

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月薪1000元的IT蓝领,他们的生存状态其实和“民工”差不多。

本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甚至也不必指责后者心太黑,因为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作者想说明的是,该问题的不同答复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

如果企业领导把员工们当作有特色的人才看待,那么这个企业必定走“精兵强将”的路线。

“特色”意味者每个人都有特别的优点和缺点,领导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个下属的“特色”后,才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团队的战斗力最强。

这种管理模式下,一个领导比较适合带领不超过7个直接下属,如果人数再增加他就操心不过来了。

例如高级经理带领7个中级经理,每个中级经理带7个基层员工,50个人员的机构需要8名经理。

如果企业领导把员工们当作无特色的民工看待,那么这个企业要走“量贩”的路线。

企业并不关心每个员工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它更加关注:

(1)以最低的工资招聘恰好能够干活的员工,使“人月”成本最低;

(2)准确地估计项目的工作量,总的人月收入减去总的人月成本,就是利润;(3)努力承接项目,活多就多招人,活少就少招人。

例如,企业承接一个合同项目,双方讨价还价后确定:

该项目共需3个人月,每个人月报价1万元。

如果企业的人工成本是每人月5000元,刚好花费3人月完成该项目,那么利润率达50%。

但是如果估计不准或者开发不顺利,预计3人月的工作却花费了6人月才完成,那么利润为零。

2.1.2项目矩阵结构的优缺点

矩阵结构的概念如图2-1所示:

公司的人员属于各个职能部门(例如开发部门、测试部门),当项目需要用人时,则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相应的人员;当项目不再用此人时,职能部门把人员收回,将用于其它项目。

项目A

项目B

项目C

职能部门1

职能部门2

职能部门3

图2-1矩阵结构示意图

矩阵结构的主要优点:

(1)将人员按照职能部门划分,专业化程度更高。

(2)人力资源的组合、释放很灵活。

(3)理论上可以承接最多的项目。

但是如果职能部门划分过细,反而会对项目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曾经给一个软件公司做了2个月的咨询,发现该公司的最大毛病就是采用了“过度的”矩阵结构。

该公司软件人员大约30人,却划分了如此多的部门:

(1)项目管理部:

项目经理都从这个部门选取。

(2)业务咨询部:

该部门人员从事需求分析。

(3)开发部:

都是程序员,从事软件开发,其实就是编程。

(4)测试部:

都是测试人员,负责所有软件的测试。

(5)界面设计部:

负责所有软件的界面设计。

(6)公共平台组:

为大部分项目提供公共的技术平台。

(7)部署组:

这些人把软件部署到客户现场。

(8)应用推荐部:

他们负责售后服务、技术支持。

这些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部门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

每个项目都没有固定的人员。

每个周五下午,公司领导把所有项目经理和所有部门经理(或者组长)招集开会,商定下周哪些人员用在哪个项目上,称为项目协调会。

我调查总结了如下缺点:

Ø每周开项目协调会,大家争夺人力资源,非常疲惫,浪费中层干部的大量精力。

Ø部门划分过多,条块分隔,沟通代价很高。

Ø项目没有稳定的开发团队,上下两个环节的人来自不同的部门,难以默契配合,项目开发进度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Ø大部分项目人员都是“临时借用的”,基本上各自为政,没有团队的凝聚力、荣誉感。

Ø各部门人员的知识技能太狭窄,长此以往,对个人、对企业的发展都不利。

该公司的一位项目经理发了幽默的感叹:

矩阵结构妙得很啊!

界面不好用,设计人员不着急;软件有Bug,开发人员不着急;用户手册写不好,推进部不着急;只有项目经理干着急。

2.1.3项目经理的管理才能重要还是技术才能重要

管理才能和技术才能都很重要,不能绝对地说“谁比谁”更加重要,应当视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而定。

如果项目的技术难度很高,但是规模比较小,只有几个人干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管理的,那么项目经理的技术才能比管理才能更加重要。

特别是一些创新程度比较高的小型项目,如果项目经理能够解决技术难题,弟兄们就服他了。

反之,如果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但是规模比较大,只要团队成员超过十人,那么项目经理的管理才能比技术才能更加重要。

项目经理可以找到技术高手帮他解决项目中的技术难题。

我曾经参与一家大型外资电信企业的研发管理体系项目,项目经费约200万美元。

这个项目技术难度比较高,但是管理难度更高。

投资方派来监督(找茬)的有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咨询师来自美国和台湾,开发合作伙伴有印度人和HP公司在中国的雇员。

本人毫无疑问是本项目技术水平最高的“土专家”,但我不是项目经理。

公司领导任命了一位搞情报出身的管理人员当项目经理。

他真的是对软件硬件技术一窍不通,但是他有极强的协调能力。

每次开项目会议的时候,他都很“谦虚加自嘲”地说:

本人不懂技术,在座的每个人的水平都比我高,项目开发就靠各位专家兄弟了。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大家提供服务,让大家舒服开心地工作,大伙儿有事情尽管找我。

刚开始大家认为项目经理没有多少真本事,觉得这个项目的麻烦会很多。

过不了多久,大家就发现他真有过人的本领:

来找茬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和他玩了几天后,乐得哈不拢嘴地回去;他把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台湾人恭维得屁颠屁颠;把印度人感动得离别之际写文章赞扬“中印友谊”;开发团队经常带家小外出“TeamBuilding”。

真的做到了“让大家舒服开心地工作”。

他的协调能力,我自叹弗如。

如果我当项目经理,必定和“鬼子们”讲真理闹革命,项目必败无疑。

后来,他顺理成章地升为公司的副总裁。

可见在IT企业当领导并不见得必须是技术专家出身。

2.1.3通过什么途径挑选项目经理

一般有两种途径,首先从公司内部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如果内部没有合适的人员,那么从外界招聘项目经理。

大部分情况下,领导任命自己信任得过的人担任项目经理。

除此之外,还要留一些机会给普通员工,让他们自己竞选项目经理,给员工们一个盼头。

当公司人员超过50人后,公司应当有立项制度,保证公司的员工们有公平的机会竞选项目经理。

例如有员工提出很好的立项建议,被公司采纳后,一般地该立项建议人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因为他的功劳大、最希望项目成功。

2.1.4项目结束后如何对待项目经理

从理论上讲,项目经理是个临时的职位,项目结束后项目团队就解散了,项目经理也不存在了。

尽管项目经理算不上是高职位,但是至少也是个“小官”。

中国人的心理习惯是“能上不能下”,除非犯了错误才可能撤职或降职。

他曾经是项目经理,尽管没有犯错误,但是项目结束后他就不是项目经理了,大部分项目经理会有抵触情绪。

他可能会拖延项目,做一些消极的事情。

公司领导应当了解这种“能上不能下”的情结,妥善处理问题。

一般地,如果项目经理是合格的,当项目结束后,应继续保留“项目经理”的头衔和相应的待遇。

如果后面有新的项目,那么优先考虑他为新的项目经理。

反之,如果原先的项目经理不合格(例如他不懂得项目管理,无法带领团队工作),那么当项目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免职。

2.1.5按时上下班还是弹性工作制

技术开发做得好不好,主要取决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当时的体能、情绪。

软件人员在编程和调试时,干活要一鼓作气完成,不要中途停下来做其它事情之后再接着编程调试,否则思路丢失,重新捡起来很费劲。

所以程序员经常在夜里干活,这样效率比较高。

据说真正的程序员不会在上午9:

00到下午5:

00之间工作,如果你看到他在上午9:

00工作,这表明他从昨晚一直干到现在。

我在读大学的10年里有8年是当程序员,通宵编程是家常便饭(有时化20个小时追踪算法错误),曾经引以为豪。

现在反思,觉得很不值得,因为夜里干活白天睡觉的生活很不正常,天长日久绝对伤害身体健康。

我曾经给一个软件公司讲课,建议程序员要学一点养生之道,席间有个程序员大发感叹:

我的大学专业不是计算机,很少编程,毕业后到公司当程序员,很兴奋,工作两年来经常熬夜干活。

你看我现在脸色发青,毛孔粗大,背有点弯了,时不时腰椎发痛。

我以后再也不熬夜干活了。

弹性工作制在软件公司比较流行,但是要适度,不可完全抛弃正常的上下班制度。

一些建议:

(1)弹性工作制只能在小范围内采用(例如小型项目内部),不能用于大的机构,否则大部分人员随意上下班,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2)经常和客户联系的人员不该采用弹性工作制,否则如果客户有急事找他,他却在睡大觉,那么客户对公司的印象会很差。

(3)即使有些人可以采用弹性工作制,也应该在正常上下班的基础之上适当弹性1-2个小时,不应该白天黑夜颠倒过来。

公司毕竟是集体,不是一盘散沙的个体。

2.2理念和方法

2.2.1建设组织结构的指导原则

在以前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里,很小的部门就设立多个正副领导,又给每个领导配些人员体验当领导的滋味,所以人很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同样的毛病传染到中学和大学的班级里,行政类的班干部有:

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等;政治类的班干部有:

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还有跨班级的干部:

学生会主席(若干副主席)、科协主席(若干副主席)、美协等。

有个同学生病住医院,同学们来看望他。

为了避免过多的人进病房干扰病人休息,医生说先让班干部进去看,结果进去了十来个干部。

在臃肿得机构里,平时干活的时候不见有干部,等到需要表现的时候,就会涌现很多干部。

企业建设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而不是为了给某些人安排职位(虚职),为了给他事情做而建立机构。

如果企业里面有很多“务虚”的职位,那么这个企业基本上没有前途。

企业里面要尽可能减少交叉管理,一个员工最好只有一个直接领导,否则若干领导指挥一个下属,那个下属都搞不清楚他究竟该听谁的、该干什么。

交叉管理会导致管理混乱,而且导致“法不责众”的现象。

在企业中,下达或者汇报一项工作时,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越多,信息失真就越厉害,而且效率越低。

最快捷的方式是,A下达任务给B,B向A汇报工作情况。

例如在项目中,大部分的事情,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直接沟通就可以了,只有重大事情才需要高层领导介入。

简而言之,建设组织结构的指导原则是:

(1)勿设没有价值的职位(虚职);

(2)避免交叉管理;(3)减少管理层次。

评价一个组织结构好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组织结构图。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组织结构,其运行效率通常比较高;反之,如果看半天搞不清楚组织结构的意图,那么其运行效率就比较差。

案例说明:

图2-2是一个约40人左右的软件公司的研发组织结构图,我给这个公司做咨询时,花费了数天时间才搞明白该公司的复杂关系,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绘制了组织结构图,连我自己都很难看得懂。

该公司40个人中有一半人是经理或TeamLeader的头衔,大约有十人的头衔带“总”,那么谁在第一线干活赚钱啊?

每个经理头衔的人都想插手管项目,导致项目结构非常复杂。

不到10个人的项目,竟然要划分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

这个软件公司发展了十年,还只是数十人的规模,其中一个重大缺点就是组织结构太务虚。

希望同行企业引以为戒。

其它职能组。

界面设计组

测试组

质量保证员

副总裁

质量部

总裁助理

应用推进工程师

应用推进部

公司总裁

项目经理部

业务咨询部

开发部

咨询与项目管理部

首席技术官CTO

研发部职能组

副总裁助理

研发管理副总裁

图2-2(a)某公司的研发组织结构(虚职过多,条块分割)

界面设计组

开发工程师…

开发工程师…

项目监督层

项目决策层

研发部各职能经理

项目执行层

协商

协商

应用推进工程师

应用推进工程师

应用推进部

公共平台组

网络管理组

软件测试组

开发工程师…

图2-2(b)某公司的项目结构(过于复杂)

2.2.2理清产品和项目的关系

IT企业可能开发“产品”也可能开发“项目”,有些时候一个产品分成若干项目,公司里面有产品经理又有项目经理。

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是产品管理什么是项目管理,概念不清楚导致干活稀里糊涂。

产品开发完成后,它是可以重复销售的,产品将一直存在直到它被淘汰完止。

而项目则是一次性的,项目结束后就不存在了。

项目生命周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如图2-3所示。

产品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

产品淘汰

营销、客户服务等

产品构思

调研、可行性分析等

需求定义、设计、实现、测试等

结束项目

立项开发

图2-3产品生命周期和项目生命周期的示意图

产品管理侧重于可行性分析、营销和客户服务等,而项目管理侧重于需求定义、设计、实现、测试这些开发过程的的管理。

产品要升级换代,每次升级开发,都是一个新的项目。

例如“集成化项目管理系统Future”是我公司的产品,Future产品每个6个月推出新的版本,我们在开发Future1.0,2.0,3.0的时候都会成立对应的项目。

在大企业里,人力资源比较充足。

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是不同的人员,产品经理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卖得好”,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把当前版本的产品开发好”。

对于小公司而言,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通常是一个人,他不仅负责把产品开发好,而且还要卖得好。

2.2.3中小型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型

根据前面所述的建设组织结构的指导原则:

(1)勿设虚职;

(2)避免交叉管理;(3)减少管理层次,本节介绍中小型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型,如图2-4所示。

项目组织结构按照职务高低划分为三个层次:

机构领导、项目经理、项目成员。

机构领导是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这里机构可以是公司,也是可以是公司的开发部门。

一般地,机构领导是本机构内所有项目的决策者。

机构领导下达任务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向机构领导汇报工作。

项目经理是本项目的管理者,他带领所有项目成员共同完成机构领导下达的任务。

项目成员是指在项目中执行具体任务的人员,例如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界面设计师等。

项目经理下达任务给项目成员,项目成员们向项目经理汇报各自承担的工作。

项目成员并非固定在一个项目中工作,他们可能来自于相对独立的职能单元,可以为多个项目提供服务(例如测试)。

职能单元和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测试组和项目的关系来解释:

如果机构内没有相对独立的测试组,那么测试人员的直接领导就是项目经理。

如果机构内有测试组,那么测试人员的直接领导是测试经理,而项目经理相当于测试人员的“临时雇主”。

当测试人员接受了某个项目的测试任务,那么他要向测试经理和项目经理汇报工作。

当项目结束后,该项目的人力资源被释放。

机构领导决定本机构内部的人力资源如何应用。

项目成员:

需求分析员、界面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加入

项目

协商

资源

各职能单元如测试组等

项目经理

各项目

汇报工作

机构领导(决策者)

图2-4中小型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型

案例说明:

作者曾给国内某著名IT公司“机顶盒”事业部做研发管理咨询,帮助该事业部制定了组织结构图(如图2-5所示)。

该事业部大约有30人,大部分人是软件工程师,小部分人是硬件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共约6人)。

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测试工程师

硬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公共资源组

经理

客户定制产品

项目经理

有线机顶盒

项目经理

卫星机顶盒

项目经理

事业部经理

协助项目

图2-5某公司“机顶盒”事业部的组织结构

该事业部有三个产品线:

卫星机顶盒,有线机顶盒,客户定制的机顶盒。

每个产品线都有相对稳定软件开发团队,产品线的经理兼任项目经理。

一个项目结束后,原班人马并没有真正解散,他们会接着做该产品线的下一个项目,不断积累该领域的开发经验。

硬件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组成公共资源组(设立一名经理),他们为3个产品线的所有项目提供硬件开发和综合测试服务。

这个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精干高效”,一年多时间里面没有发现不合理之处。

该事业部经理认为自己最大的收益是:

从烦琐的研发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市场,做最重要的事情。

2.2.4软件项目的角色职责表

每个项目成员可以拥有多个角色,视项目情况而定。

每个角色必须有明确的职责(说明要做的事情和所负的责任)。

常见的软件项目角色职责如表2-1所示。

项目角色

该角色在项目中的职责简述

机构领导

(1)他是项目的决策者,确定立项后下达《项目任务书》给项目经理。

(2)在项目结束时,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

项目经理

(1)参与立项过程,和机构领导协商《项目任务书》的内容。

(2)负责“项目规划与监控、变更管理、需求管理、质量管理”。

及时检查项目的执行状况,对项目的需求、进度、工作成果的质量、项目费用负责。

(3)在项目结束时,对本项目进行自我评估,对项目成员的业绩进行评估。

需求分析员

(1)负责调查客户需求,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努力将需求准确地传达给其它项目成员。

(2)根据需求构思用户界面原型,和界面设计师共同设计产品的用户界面。

界面设计师

(1)根据需求,设计用户界面原型,不断优化。

(2)撰写相关文档,建立用户界面图片的索引(用HTML页面)。

软件开发工程师

(1)根据项目计划执行“设计、编程调试”等开发工作。

(2)撰写本项目的技术文档和《软件使用说明书》。

(3)在项目结束时,开发工程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公司范围内共享。

测试工程师

(1)根据项目计划执行测试,使用Bug跟踪工具,及时将测试信息反馈给相关责任人。

(2)测试工程师及时将共性的质量问题汇报给项目经理。

客服工程师

(1)按照“客户申请-处理-答复-客户反馈”的流程开展客户服务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周期性地主动和客户沟通、交流,发掘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团队。

表2-1常见的软件项目角色职责表

2.2.5团队的人才结构

团队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可以简单划分为三层:

团队领导、核心成员和普通成员,如图2-6所示。

比较合理的人员比例为:

团队的领导不超过10%(当官的不能太多),核心成员占30%左右,普通成员占60%左右。

10%

团队领导

30%

核心成员

60%

普通成员

图2-6团队的人员结构

只有为企业创造的效益高于企业为其付出的成本的那些人,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

团队需要优秀的人才。

技术开发是智力创作而非体力劳动,优秀人才的创造力比平庸之人要高得多,如果团队没有优秀的人才,几乎不可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优秀人才要价通常比较高,但是他物有所值。

但是团队中的优秀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优秀人才太多反而有更大的弊端。

一是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可能消耗掉该团队创造的大部分效益,那么就不划算了。

二是团队分裂的风险太高,因为团队的空间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很多优秀人才事业发展的欲望;当这个矛盾激化时,优秀人才的内讧将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团队中的优秀人才恰好够用就行了。

一般地,让最优秀的人才当团队的领导,让次优秀的人才成为核心成员,让平庸之人成为普通成员。

图2-6所示的团队结构比较“稳定安全”并且“经济实惠”。

一、物色团队的领导

开发团队的领导应当具备四项素质,按级别从低到高排列:

不错的技术才能,较强的管理能力,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敏锐的商业头脑,如图2-7所示。

敏锐的商业头脑

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

较强的管理能力

不错的技术才能

图2-7团队领导应当具备的四项素质

IT企业在物色中小型团队的领导时,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才能。

对于搞技术出身的人,如果他能当上小头目,一般地讲他的技术才能不会太差,否则他岂有出头之日。

然而即使某个人的技术水平是团队里最强的,如果他不具备带领团队所有成员正确干活的能力(即管理能力),那么他就不能当团队的领导。

进一步,企业在物色重大的团队的领导时,不仅要考察候选人的技术才能和管理能力,尤其要关注商业头脑和产品开发经验。

商业头脑是团队领导最重要的素质。

有商业头脑的领导能够带领团队朝着最赚钱的道路前进,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也无碍于最终的成功。

反之,缺乏商业头脑的领导通常不知道产品的卖点是什么,却一味在技术方面下功夫,经常让团队干些不赚钱的南辕北辙的事情。

如果团队的领导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那么他就能复用以前的成功经验,能够规避失败的风险。

当项目遭遇一些意外困难时,他自己不会手忙脚乱,能够从容地带领团队克服困难。

就如战斗中,存活率比较高的通常是队伍中的老兵,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不是枪法比新兵好。

几年前我已经意识到“技术才能、管理能力、产品开发经验、商业头脑”是团队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是四项要素的重要性刚好和图2-7所示的颠倒。

自从我对某公司多个重大研发项目的失败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我就把四项要素的重要性顺序纠正过来。

三年前,该公司对几个重大研发项目总共投资了近亿元。

每个项目的研发人员达百余人,研发经费达千万元以上,结果这些项目都以惨败而告终。

有几个项目做着做着就无声无息了,有几个项目好不容易推出了产品,结果因质量太差而被客户退回。

一时间公司内部怨愤极大。

我曾私下里做了调查分析,失败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原因是:

公司领导用错了项目经理。

这些项目经理都是博士,在技术方面算得上是专家,管理能力虽然没有技术才能那么强,但是也有中等水平。

最糟糕的是他们都缺乏商业头脑,缺乏产品开发经验,竟然沿用大学搞科研的方式在企业里开发产品,焉有不败之理!

这些人没有成功地运作过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资金,猛地一下子拥有千万元的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