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17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docx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

1.  《一望二三里》 无名氏(唐)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一眼望去,在很远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炊烟,他们正在烧饭呢.在他们的家门前种着许多树,还有数不清的美丽的鲜花。

  【赏析】这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十个简单的数字连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古诗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幼儿理解,并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中国古诗的魅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尝试在边拍节奏边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音律之美,增进幼儿对中国古诗的热爱。

2. 《条山苍》  唐 韩愈

  

  条山苍,

  河水黄。

 波浪沄沄去,

  松柏在山冈。

  【译文】条山苍茫,黄河混浊,只看到波涛滔滔东逝,惟独松柏挺立高冈。

  【赏析】这首小诗从山河色彩对比入手,进而对比波浪之动和松柏之静,读来如同一幅国画。

诗人仅仅写了十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斑斓的色彩。

苍翠的松柏,滔滔的浊浪,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令我们如同身临其境。

  诗从来是意在言外的。

诗人写的是旅途的景色,而我们总是试图从中窥探诗人的意境。

经常是同样的一首诗,一个人看到了这样的意境,另一个人却看到了那样的意境,有时候甚至会完全相反。

在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年轻的诗人在抒写他的志向,他要像松柏一样坚守在高冈,而不跟着世俗随波逐流。

3.  《七步诗》  (汉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

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赏析】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

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

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

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

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4.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注释】

  君:

你。

  采撷:

采摘。

  【译文】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

  【赏析】红豆,又名相思子,人们都将它当做爱情的象征。

诗人咏此以寄相思,已不是在追述那位树下思念丈夫的妻子滴泪血成珠的故事,亦可包括友情,其境界更高了。

红豆,植物名,生于江南,人称相思子。

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

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

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

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5.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

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

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

逃走。

  5.将:

率领。

  6.轻骑:

轻装快速的骑兵。

  7.追赶。

  8.刀:

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赏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6.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五更鸡:

天快亮时

  黑发:

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

人老了,指老人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赏析】这是一首勉励人们刻苦勤学的诗。

“劝学”的“学”字,在这里是勤学的意思。

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用了“黑发”、“白首”、“早”、“迟”这些对比鲜明的词劝告人们要趁年轻时勤奋学习,不然到了年老时会后悔莫及。

第一句“三更灯火五更鸡”寥寥数笔,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读书人彻夜苦读的身影,成为后世形容人们发奋学习的佳句。

7.《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尝试。

  今日把试君,

  谁为不平事?

  【译文】用十年的功夫来磨励这把宝剑,霜雪般锋利的剑刃还没试验过。

我今日把它亮出来摆在您面前,请告诉我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赏析】贾岛诗思奇僻。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

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是诗人咏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8.  《咏风》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译文】长袖轻飘,大家翩翩起舞,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

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赏析】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见、闻到,生动形象。

9.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意不适:

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

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

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

“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10.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③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活着的时候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1.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县北。

《元和郡县志》云:

"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

"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

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孤云:

陶渊明《咏贫士诗》"孤云独无依"。

朱谏注:

"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3尽:

没有了。

  4闲:

偷闲,安闲。

  5厌:

厌弃,厌烦。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12.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

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3.吴:

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4.平明:

清晨。

  5.楚山:

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冰心:

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13.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今日,就在这一座门厅当中,那美丽的面庞和桃花互相映衬着,都是一般的绯红。

可是如今,那美丽的面庞不知到何处而去,只剩下满树桃花和从前一样笑对着这荡荡东风!

  【赏析】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

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

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14. 《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译文】这位新娘嫁到夫家的第三天,便要进厨房煮饭烧菜。

由于这位新娘不知道婆婆的食性,于是就叫丈夫的妹妹先尝一尝。

  【赏析】诗写一新嫁娘初来夫家操持家务时的微妙心态。

首两句平叙。

古代习俗,女子出嫁后三日,应入厨作炊,俗称“过三朝”。

羹汤,此泛指菜肴。

“未谙姑食性”一句转折,生动荡之势。

谙,熟悉。

姑,婆母。

食性,口味。

在封建大家庭中,姑为一家之主,对新嫁娘是举足轻重的长辈。

按《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被休),其一是“不顺父母,去”。

《礼记·内则》: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故在婆母面前,进退出处需倍加小心。

新妇不知婆母口味,必须先意承志,以获欢心。

于此,我们庶可揣摩新嫁娘在礼教重压下,“洗手作羹汤”时的谨慎之态。

而小姑,正处于婆媳关系的中介地位。

结末“先遣小姑尝”一句,乃全篇神光所聚,语少而意足。

盖小姑当最熟悉婆婆品味、心理,故五字中新嫁娘那种曲意承欢又机警聪敏的神情性格宛然如见。

全诗无形容,无铺叙,寥寥二十字,直白道来,如反复咀嚼,自能得其佳妙。

15.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

出门远游的人。

吟,说。

  2.意恐:

担心。

  3.寸草:

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

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5.归:

回来。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16.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17.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

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注释】

  “秦月”、“汉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龙城飞将: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右北平,汉郡名。

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

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阴山: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兴安岭相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赏析】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18.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向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注释】

  秦淮:

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笼:

笼罩。

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

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商女:

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一说即商人妇。

  【赏析】作者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9.  《人日思归》  唐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译文】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注释】

  人日:

阴历正月初七。

  入春才七日:

即人日。

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落:

居,落在……后。

  思:

思归。

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赏析】诗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

从诗句的词语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

后两句,诗人告诉我们,他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

诗歌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普遍心理。

20.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

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

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

日色昏暗。

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

知心朋友。

  识:

赏识。

  君:

古代对人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译文】千里的云似乎变成了黄色,阳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

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

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21.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渭城:

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咸阳市。

  浥:

湿润。

  客舍:

旅馆。

  柳色:

柳象征离别。

  阳关:

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22.  《江梅》  宋 王十朋

  园林尽摇落,

  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

  花中第一枝。

  【译文】园林的草木都凋零了,只有梅花反而在冰雪中最适合生长。

它正是最早预报春天到来的花之使者。

  【赏析】作者的这首咏腊梅诗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腊梅的特征———花瓣似腊,香味似梅,花开寒冬。

同时也赞美了梅花不畏惧严寒的品格和“东风第一枝”最先报告春的消息的地位。

诗的第一句用园林中其他花草树木都凋敝了来衬托梅花不畏严寒,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赞美了梅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使者。

23.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

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

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诗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24.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几棵葱翠的垂柳上,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

上面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

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

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注释】

  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赏析】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25. 《调笑令》   唐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本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我们首先从词中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