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28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全面)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罗马速写

①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

这个城市很特别,遗址多,雕塑多,喷泉也多。

②罗马分成新城和古城。

古城的建筑大多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一砖一石,一街一巷,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

古老的建筑,坍(tān)塌的废墟,残毁的廊柱……使人一不小心就踩在“历史”上。

③古罗马的斗兽场,是遗址中的“老祖宗”。

凡到罗马游览的人,如果不去斗兽场看看,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游(   ),到了西安没有看(   )一样。

这座宏伟的圆形建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大部分已坍塌,只留下一个完整无缺的外壳,但看上去仍令人惊叹。

 

④罗马还是一座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

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才是不正常的。

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的人口。

⑤喷泉在罗马城比比皆是。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与其媲(pì)美。

三千多处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些广场和街头巷尾。

它们千姿百态,极具观赏性,使罗马城别具一格。

⑥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1.把合适的名胜古迹填入第③段的括号中。

2.罗马是个很特别的城市,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读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家乡有哪些吸引人的名胜或景物呢?

仿照本文第②段的写法,给大家介绍一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欣赏。

瓜香不减来时路

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年果红瓜香。

每当从卖瓜的摊前车旁走过,那缕来自大地的清香便会钻入肺腑,叫人口舌生津。

那一声声熟悉的叫卖会拦住你匆匆而去的脚步,让我们循着地气向着乡土做一次深情的回眸。

乡间八月,正是香瓜开园的时侯,爷爷便带着我走上那条林长草丰的沙土公路。

相距或远或近的路旁就会有一筐筐粘着泥土带着芬芳的瓜摆在绿阴下,等待那颠簸往来的汽车。

卖瓜的都是熟稔的乡亲,看到领孙子的爷爷隔着很远便喊:

“九叔,快过来吃瓜啊!

”听到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声音,我便跟在爷爷身后一步步过去,羞涩地接过瓜,洗也不洗就咔嚓咔嚓地大快朵颐。

儿时乡村清贫,过秋儿买瓜的时候不多。

古诗虽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但嘴馋胆大的孩子还是禁不往那甘甜的诱惑去偷瓜,既为了解馋,也为了寻求一份刺激。

我也曾是偷瓜孩子中的一员。

在骄阳似火瞌睡连连的午后,三五个小孩便鬼鬼祟祟地钻进一望无际的玉米地。

我们猫着腰,拨开茂密刺人的玉米叶子,屏气凝神地摸向瓜地。

到了瓜秧匍匐的开阔处,前面的孩子悄悄趴下去,老鼠一般探出头观察一番,如果不见人就要下手了,不管生瓜熟瓜,够得着的无一幸免。

伙伴中有一人因总摘青瓜而得名“生瓜头”。

此刻,如果不幸被发现,看瓜的一声断喝,孩子们就立刻四散而逃,跑丢鞋的时候也常有。

那一次到一偏远瓜地,老瓜头许久不在,偷瓜的孩子大摇大摆地钻进瓜窝棚去吃,跑累了吃饱了之后竟然睡去了。

当我们迷迷糊糊地暗睁开眼,看瓜的大爷已经从天而降立在我们面前,当时我们都傻了,垂头丧气等着一场狂风暴雨。

没想到,他问问这个孩子是谁家的,那个孩子是谁家的,然后又塞给我们两个香喷喷的瓜:

“以后馋了就来,别害人啦!

"如此骂骂咧咧地吆喝几句便打发我们回家去了。

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其实无论吃瓜还是偷瓜,那其中都流淌着一股绵长悠远的乡情,编织着一段青葱美好令人怀念的故事。

童年如梦,相信这样的美梦还在天蓝草碧瓜香弥散的乡间烂漫上演。

1.结合全文,说说第1自然段末句“深情的回眸”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自然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意蕴深厚,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题目“瓜香不减来时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

“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

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

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转念一想: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

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

”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

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写出同义词。

敛声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瞻前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我”为什么喜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

_____和____。

用“﹏﹏﹏﹏”划出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

(只划一处)

5.“‘我少,是我输了。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

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儿,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1.用“  ”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意思的,在相关选项后面画“√”。

A.蓝天(  )   B.大海(  )

C.白鸥(  ) D.椰子树(  )

E.海滩(  ) F.游人(  )

2.阅读短文第3自然段,把夕阳滑落的过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词句,完成练习。

(1)第1自然段中“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写出了__和___美;“低翔”“掠过”体现了景物的___美。

(2)画“  ”的句子把___比作___,写出了___,表达了作者____之情。

五、课内阅读

白鹭(节选)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厘。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选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你认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画横线部分的内容在下文中的具体体现,画“﹏﹏”。

3.选文中加点的“好像”一词是否多余?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猜测白鹭站在树顶“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五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突出了白鹭体态的匀称和色彩的协调

B.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达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C.最后一段从静态角度刻画了一幅白鹭晚飞图。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③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⑤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⑥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

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文章围绕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写了独特的外形特点、______、______三方面内容。

2.读文章第②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自然段,采用了静态描写表现出了古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之美,这样写的好处是()

A.与白天的动态描写相对应,进一步体现出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情趣

B.突出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到了夜晚非常的安静

C.突出了威尼斯河道多,船夫驾驶技术好,是世界上文明的水上城市

4.从文中找出一句动态描写,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一下某一时间段的生活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节选)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常到那里饮蜜茶。

我常觉得,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zhēnzhèn)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价格涨(zhàngzhǎng)了一倍有余。

我说:

“怎么这样贵?

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的是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孩,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马上应答道:

“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

“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探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

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juǎnjuàn)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生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

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来的,我们一口饮进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liàngniàng),很可能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一口喝完的蜜茶吧。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啖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

在啖蜜的过程中,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才炼出一杯蜜茶。

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了,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

生命的过程原是()的,情感的追寻则是()的,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枉此生。

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摘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

每一杯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1.给选文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短文中画横线的语段运用了()等描写方法。

A.外貌、语言B.神态C.动作

3.在()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A.平淡无奇B.雪上加霜C.出奇制胜

4.画波浪线的句子,与诗句()描写的意境是一致的。

A.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来的”一句中的“千辛万苦”具体指什么?

请在文中用虚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204.“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此时的作者,对蜜蜂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庐山落霞

傍晚,雨后初霁。

我们走上庐山,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江面上展开一个像太空一样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着宽广的巨型地毡:

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交织、融合在一起。

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

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

这像一幅什么图画?

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切的比喻。

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

我暗想:

这不是一幅送行图吗?

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

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

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传令兵式的一缕烟云飞过,云壁雾障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

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

天边留下了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

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

这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

我痴痴地想。

1.(提取信息)文中加引号的“广场”指的是_________,“海”指的是________。

2.(理解含义)作者称锦绣谷的云雾为“送行者”,它们送的是()

A.太阳B.庐山C.游客D.作者

3.(梳理画面)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雾随着夕阳下落,在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夕阳照耀锦绣谷,云雾如________,雍容,肃静,这属于________(动态静态)描写;夕阳接近江面,云雾如________,色彩明暗斑驳,翻涌起来,这属于________(动态静态)描写。

4.(发挥想象)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辣椒

①世界上有些国家、地区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能吃辣椒出名。

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

A.美国宇航员成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

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的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

“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②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

此外,它还有“秦椒”“大椒”“辣茄”的叫法。

B.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辣椒就有100多种。

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

云南有一种辣椒,奇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

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

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③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

“人们何苦要吃辣椒?

”这是因为吃辣椒有三个好处:

一是。

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

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二是。

谚语曰:

“三个辣椒,顶件棉袄。

”《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

如果受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

三是。

吃了辣椒后,大脑会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④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

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

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

这也许是人们越吃越爱吃辣椒的主要原因。

1.填空。

(1)辣椒有多种叫法,叫它_________,主要是因为它是从外国传人的。

(2)斯克维尔既是人名,又是________________。

(3)不爱吃辣椒的人认为吃辣椒苦,苦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一句中,去掉“稍微”一词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

(2)第②段主要介绍了辣椒的品种、分类。

(_____)

(3)辣椒中有少量麻醉剂,所以人们越吃越爱吃。

(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辣椒的三个好处。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叶落归根

到黄山的第二天,我准备坐索道车上山去。

刚行至索道登客站附近,但见索道车徐徐而下。

停稳后,几个人搀扶着一位带氧气瓶的白发老翁走出索道车。

才走了几步路,那老翁额上虚汗直冒,步履蹒跚,胸脯在急剧起伏,呼吸异常急促。

老翁身边搀扶他的和帮助提氧气瓶的几个中年人,急得手忙脚乱。

我和其他游客见状也都上前七手八脚地帮着倒来温开水,送上冷手巾,递去药品……

我急忙高喊:

“哪位是医生,快来救人啊!

”话音刚落,远处闪过来一个人,说他就是医生。

他走到老翁跟前跪下来,俯身做人工呼吸……

“挂着氧气瓶怎么还让他上山呢!

”在一旁搀扶老翁的几位中年男女,听了我的埋怨声,含着眼泪向我解释,他们都是老翁的亲生儿女。

老人原是安徽黄山人,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恋上了黄山,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前夕,三十来岁的他带着妻儿去了台湾,后来又辗转到了新加坡。

四十余年的乡情离愁,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情肠。

前不久,他知道自己已身患绝症,便决定在见上帝之前回到祖国,重游黄山。

儿女们不忍心违背他“叶落归根”的意愿,只得替他提着氧气瓶,上了黄山。

花五百元让他坐“滑竿”上了光明顶,又坐索道车下来……一席话把我的心震撼了。

此刻,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似乎是想最后再看一眼美丽的黄山。

须臾,他渐渐闭上眼,再也没有睁开……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叶落归根(luòlà) 倒水(dǎodào) 违背(bēibèi) 似乎(shìsì)

2.给“解”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解:

A.分开;B.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C.解除;D.解释;E.了解;明白。

(1)不解之缘(______)    

(2)善解人意(______)

3.“见状”:

“状”在这里解释为“情形”,文章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4.“叶落归根”的意思是树叶掉落又回归到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