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33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都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都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主张“礼”、“法”并用D.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2、“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以上信息反映出

①执法要公开、公正②法、术、势相结合

③执法手段包括赏和罚④法令是为君主服务的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③④

3、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下列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很早就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

4、在课堂上,老师询问小明和小玟,你们心目中的好国君应有怎样的作为,两人的回答如下图。

请问:

小明和小玟的阐述,分别对应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哪家思想(  )

A、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D、法家、道家

5、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6、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和而不同”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升温。

下列说法中,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天人感应”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存天理,灭人欲

7、《汉书·元帝纪》载:

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

A.仁政爱民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D.儒表法里8、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9、《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

“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写道:

“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10、据《史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

《明史》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1、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

“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2、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13、“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功夫”的学者是()

A.朱熹B.陆九渊

C.王守仁D.董仲舒

14、“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是(  )

A.董仲舒B.程颢

C.朱熹D.王守仁

1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人手有歧异,旨归都是高扬性理或良知”,两派的见解不同,论辩甚多,但“同宗纲常,同宗孔孟”。

这说明二者(  )

A.把辩论作为解决分歧的手段B.均以宣扬儒家道德作为宗旨

C.完全回归到孔孟的原始儒学D.都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

16、《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

‘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

’(朱熹)曰:

‘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C.朱熹与黄仁卿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17、李贽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当大喜,何耻为”,倡导婚姻自由,这是反对儒家思想中的()

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D.克己复礼

18、黄宗羲说: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孔子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

19、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  )

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

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D.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

20、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

“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是对谁的评价()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2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该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道B.有了朴素的民主思想

C.区别了政府与国家的不同D.已经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2、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议会至上 ③工商皆本 ④实行众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3、顾炎武指出: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为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

“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颢、朱熹、李贽、顾炎武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2分。

25、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6、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派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朱子语类》卷一)

材料二 王守仁说: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

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某今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朱熹的本体论认识。

(2)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7、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和论证一直是孔子及其后世儒家学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影响着儒学的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

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摘编自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四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孔子所主张的君臣关系的依据。

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论证君臣关系的视角。

(2)有人说,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出现往往着眼于解决当时的社会体制的流弊。

试结合材料二并联系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来论证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程颐对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持何观点?

试结合唐太宗改革中央官制的意图来反驳这一观点。

(4)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所提倡的君臣关系。

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题干中的“让外来工子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愿望相吻合,故选A选项。

B选项无法体现出教育平等理念;C选项主要体现伦理道德方面;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4、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内容,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属于儒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部分。

C项对处理人际间、国际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正统,但要注意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是糅合法、阴阳家等的思想,故汉武帝之后的治国思想实质是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故D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君辩证地看待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体考查从先秦时期到董仲舒儒家思想的演变.根据材料:

““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写道:

“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可知君主在逐渐神化.A项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说法不符合材料,“君天下曰天子无法反映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排除;B项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说法不符合材料,“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在神话君主,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排除;C项都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说法不符合材料,君天下曰天子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项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说法符合历史材料,是正确答案;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卢梭批判封建制度,主张“主权在民”,四人中,黄宗羲曾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两人观点有一致之处,故梁启超评价的是黄宗羲。

12、D

13、A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可以判断出这一主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思想。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旨归都是高扬性理或良知“”同宗纲常,同宗孔孟”表明均以宣扬儒家道德作为宗旨,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故选B.

16、B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忠、孝、节、义、廉,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因此在理学家眼里,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的行为违背天理,是“耻”。

而李贽反正统,倡导婚姻自由,体现了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C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体现致良知、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的修养,故ABD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C。

18、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他们的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他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本题选择A项。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0、【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

21、C

22、【答案】C

【解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是对封建理学压抑人性、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他们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故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

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建立议会制度的要求,故排除②。

2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从材料信息“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可知,顾炎武主张天下为公,这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指的是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他的这种利民富民和财源通畅的主张以及对“私”的肯定,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项属于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观点;②项属于黄宗羲的反对君权限制君权主张;③项属于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④项属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观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二、非选择题

25、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同:

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异:

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2分);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解析】第

(1)问要结合“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分析。

(2)问要注意二者的身份和宣传其思想的出发点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去总结。

26、

(1)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

大千世界就是一理。

有了理,则天为天,地为地,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人),才有了他们的本性,“三纲五常”也是“理”的展现;理气不相离。

评价:

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的命题,把抽象的理或太极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理气不相离的观点,包含着合理成分。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不同:

材料二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反对朱熹因为“理”在“心”外,求“理”要“格物致知”的观点。

27、

(1)依据:

周礼。

视角:

天命。

(2)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助于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制所造成的地方割据问题。

(3)观点:

君臣关系不符合纲常伦理。

反驳: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独尊皇权。

(4)君臣关系:

平等。

背景: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方面,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问,从孔子与董仲舒对君臣关系的认识的角度分析。

(2)问,结合材料二及汉代的地方制度论证君权神授思想。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程颐的观点并结合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的情况概括回答。

第(4)问,从“平等”的角度概括黄宗羲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