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401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

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

因为灾情,某地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面对这些生活场景,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

这就将本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

建议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谈谈自己会怎样做,并举例说明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整理,做好积累,也可以自己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1、师生共同探究樊迟的其他事例或者孔子其他学生的事

例,综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们反省一下平时有哪些不听话的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都是不孝之举。

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

五、课后反思

 

第2课爱由亲始

1.通过精读课文,知道“爱”的培育是从爱父母开始的。

2.学习《不孝失官》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的道理。

3.领悟“爱由亲始”的深刻意义,树立仁爱之心、感恩之心。

背诵《不孝失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先简单介绍《礼记》和《孝经》,再范读这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逐句理解文本的意思。

建议学生背诵从“立爱自亲始”到“教民顺也”的文句。

综合两段课文,得出道理: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培养仁德的基础。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

1、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本课《礼记》的内容熟读成诵,引导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会爱他人。

爱他人可以先从小事做起,真诚地做某一件事,不奢求回报。

教师先简单介绍《礼记》和《孝经》,再范读这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逐句理解文本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来领悟“立爱自亲始”的道理。

教师可以设置“分角色读故事”环节,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谈谈从故事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1、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吧?

2、生活中我们如何为身边的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第3课亲亲仁民

1.疏通文意,让学生了解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要意思,对课文熟读成诵。

2.感悟本课“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引导学生领会仁爱无私的优秀品德。

3.增强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涵养谦虚、恭敬、仁爱的优良美德。

一、创设情境,经典诵读

教师示范性朗读这两段课文,学生自由阅读及集体诵读,教师讲解文章大意。

可根据“点睛”内容指导学生理解“亲亲而仁民”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孙叔敖埋蛇”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故事主题,领会孙叔敖一心为别人着想、仁爱无私的优秀品质。

二、探究学习,晓事明理

搜集楚国的历更图片视频资料和历史名人故事等,如,屈原及其爱国主义精神、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等,也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言知识进行自主阅读。

对不能解决的困惑。

教师可以给予具体的释义,或大体疏通文意。

三、课堂互动,学以致用

可以结合本课的“晓事明理”和“广闻博识”一起进行。

建议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楚国的历史地理概况,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可以设置线索为:

“楚国名人”“初建南方”“争霸中原”。

通过对楚国社会风貌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楚国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围绕孙叔敖的事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谈谈启示。

第4课爱物惜命

1.通过精读课文、疏通文意,知道爱物惜命的主要含义。

2.学习本课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自然、自觉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3.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

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然后结合“点睛”,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得出道理或启示:

人类要尊重物生灵,而且有责任去保护他们。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选文大意,我们有责任爱护它们,尊重它们,即使有害的也不要赶尽杀绝,只要把它们赶远就可以了。

教师可以将此部分和“经典诵读”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并补充郑板桥的相关事例和家书,让学生来感悟郑板桥爱物惜命的事迹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认知。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再让学生来陈述理由,教师给予及时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丘处机的人物事迹,组织学生对其爱民惜命的思想观点进行简单评析。

1、学习了本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附近的植生态园等。

教师可以给学生事先分配好观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观察做观察记录,谈谈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对“爱物惜命”的认识,教师将学生的活进行展示。

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那些收获吧?

第5课求仁得仁

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课文中孔子倡导的“心有大局、甘愿付出”这一传统美德。

2.学习“晓事明理”中李典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大义为先的事迹,进一步理解“识天体顾大局”这一道德准则。

3.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识大体顾大局”,始终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

宪问》。

1、教师播放经典诵读片段。

2、教师范读经典选文,并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大意。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感悟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师启发学生从管仲为仁者的视角分析“想一想”中的问题。

3、

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

“一匡天下”,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加以补充,感悟李典的深明大义。

本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同学间闹别扭是区区小事,不应斤斤计较,应以集体荣誉为重。

传承“识大体顾大局”的传统美德。

建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私怨与集体”开展课堂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两名代表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可以把“春秋五鞠”中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加深学生的

们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重点语句,如“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白圭以邻为壑只顾个人利益,转嫁祸患,无大局意识;

禹以四海为壑,胸怀天下。

所以我们认为禹的做法更好。

1、教师可以现身说法,举日常生活的例子,学生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谈对此的感悟。

第6课仁者安仁

1,通过诵读课文,知道“仁者安仁”的意思。

2.通过本课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懂得仁者安仁的具体体现。

3,领悟仁者安仁的意义,培育自己的仁德。

教师范读选文两遍。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经典选文,并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大意。

教师可以播放与刘备仁德相关的视频。

小组探讨故事所反映的道理,或是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补充刘备的相关历史资料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

余兴泉主动帮助左臣的事例,突出强调了兴泉对左臣的帮助“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这种精神正是“仁者安仁”的写照,教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先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然后再各抒己见。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勇于追求仁德。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周公的事迹及相关的时代背景,深化学生对周公仁者形象的理解引领学生诵读,将“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进行解析,利用小组讨论理解文意。

1、学生可以讲述三国的时代特点,也可以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和解

第二单元交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诵读经典,让学生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明白交友的原则和意义,进而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的仁德。

第7课友其德也

1,通过精读课文,了解文意,知道孟子关于交友的主要观点。

2.阅读蔡邕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古人交友的真诚态度和高尚品格。

3.领悟“友其德也”的内涵,培养学生真诚交友、健康交友的品德。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鸡咆偏记》,播放录音资科开范读课文、导学生精读课文,然后带领学生相报注释和“点睛”理解文意。

背诵第一段课文,并指导学生相据感悟,小组内探讨“想一想”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有更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刻的认识。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倒屣相迎”的含义,领会其蕴含的对贤友的热情和诚意。

可以结合本课“学以致用”设置“感恩友谊”的讨论。

在学生懂得了“友其德也”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应该怎样交朋友,应该怎样珍视、感恩朋友之间

1、学生可以设计问卷,也可以进行小组调查。

教师将学生的反馈和回答的内容

进行比较,及时整理。

2、同学们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吧?

第8课君子慎交

1.通过精读课文并疏通文意,知道“君子慎交”的主要含义。

2.分析课文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交友。

3.思考君子慎交的道理,树立交到知心朋友的信心。

教师简要介绍《颜氏家训·

慕贤》并范读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点睛”理解文意。

此段文章语言生动,说理深刻,建议学生背诵“是以与善人居”到“久而自臭也”。

老师逐句解释文本的详细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然后小组探讨: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让学生谈谈谨慎结交朋友的表现以及谨慎交友的原因。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价值观和交友的态度方面应进行引导并做好榜样示范,让学生对君子慎交有更深刻的认识。

建议教师范读选文,再由学生齐读,理解选文大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

1、教师可以展示“筵”“席”的相关图片,学生可以模仿古人招待宾客时入席的情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第9课益者三友

1.精读课文,了解文意,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交友的主要观点。

2.结合“管鲍之交”的故事,明白交友要多交益友的道理。

3.领悟“益友来,损友去”的含义,形成健康交友的态度。

1、诵读经典选文,明白交友要多交益友的道理。

2、教师范读这两段课文,关注难读的字音,然后引导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疏通文意,从而明白这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

要和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和古圣先贤这此优秀的人做朋友。

教师范读经典选文,学生精读课本教师的指导下,逐可理解文本的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和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我

们有益,和自私、圆滑、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交朋友对我们有害。

教师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讲故事,最后可在班级做整体的阅读交流,知道“管鲍之交”现在指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情谊。

选取和交友有关的名言警句,紧贴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正确交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建议教师通过个人朗读、班级共读等形式,先让学生背诵题目中提供的名言警句,然后再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思考怎样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学生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把搜集来的名言警句制作成小卡片,然后张

贴在事先设计好的“名言墙”

第10课以友辅仁

1.精读课文,了解大意,知道“以友辅仁”的含义。

2.了解古代对朋友的几种称谓,知道“陈蕃下榻”典故的由来,知道“下榻”“挂

榻”“解榻”等词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

3.明白交友的意义,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交友。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并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偲偲”是

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怡怡”是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帮助学生把这两段文字背诵下来。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尝试引导学生独立翻译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谈谈自身感受。

诚恳地、真心实意地向朋友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尽已所能地帮助朋友改正。

建议教师结合图片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人公-陈蕃和徐稚,然后以小组为

单位比赛讲故事,体会陈蓄对人才的器重,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题干让学生了解袁枚和蒋士铨因仰慕彼此的才华而结交朋友的故事,结合“广闻博识”,拓展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以友辅仁”的理解。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本题之后,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结交朋友。

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把握这几种朋友的称谓的不同,然后再补充一些称谓。

如: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

金玉之交-极其宝贵的朋友;

肺腑之交-感情十分真诚、肝胆相照的朋友。

也可以和学生讨论一下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朋友。

1、“经典通读”部分最选自《论语》的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请读引导学生铭记经典,以比赛的形式看谁记得快记得多,评出“诵读小状元,颁友小状元奖章。

第11课四海之内皆兄弟

1.精读课文,疏通大意,明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含义。

2.通过本课的“广闻博识”,了解古代兄弟间的排行。

3.培养对人恭敬有礼貌、做事态度认真的优秀品质。

教师先播放课文录音,再由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亲如兄弟的故事来源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略有不同,教师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有关“桃园结义”的片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培养对人恭敬有礼貌、做事态度认真的优秀品质。

明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含义。

选取与广交朋友有关的古诗文,既注重积累,又深化学生对广交四海朋友的理解。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经

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1、师教师向学生介绍“友”的含义。

让学生以“友”字组成词语,谈谈自己的好朋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经典诵读一齐引导学生翻译理解。

六、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正直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易传》《论语》《荀子》《吕氏春秋》等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培养学生正直、诚实、无私的优秀品格。

第12课刚正不阿

1.通过精读本诗,了解朋友之间一定要懂得回报对方的善意与关怀、

2.通过对本课“晓事明理”的分析,明白做人要心胸宽广、对朋友要宽容以待,

3.要领悟在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主动大方、有礼貌以及感恩之心对于维护友谊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选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背诵选文。

教师简要介绍《易传》。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想一想”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告诉竹子中空、有竹节、笔直生长,成为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品质的象征。

教师可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讲故事,体味宋璟的刚正不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我敬重·

我推荐”的设计,以活动的形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在寻找刚正不阿之士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品质的一种提升。

在熟悉了宋璟刚正不阿的故事之后,直接引导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古代、近代以及身边的“刚正不阿之士”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教师可以拓展一下为什么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建议教师引导有能力的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1、搜集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正直之人的参考资料,可以在书店、图书馆查找,也可以上网查找,然后制成卡片,在班级内交流展示后,张贴在班级“名人榜”上,便于学生随时观看。

第13课义以为上

1.通过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孔子对“君子义以为上”的看法。

2.结合“晓事明理”中王瑶、王现的以义制利,进一步理解“义以为上”这一道德准则。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义以为上,行仁践义”。

首先教师领读,然后学生试读,最后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读。

听课文录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与“点睛”理解课文的意思,最后背诵课文。

道义更重要,因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也可学生自己阅读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讲故事,体味王现“见利思义”的品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谈

谈自己的感受。

最后要求学生熟记内容,既可以同桌之间练习背诵,也可以小组内竞赛背诵。

列举“重义”的故事,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义以为上,行仁践义”,不做见利忘义、无德行、无操守的人。

建议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上有关“重义”的故事,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课件,由学生在班里讲故事。

教师让全班学生谈谈这些人物、故事对自己的启发。

教师阅读文章,学生听后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交流讨论“无商不尖”的最初意义,同桌之间再相互讲一讲,明确义和利的关系。

教师可以结合“学以致用”部分搜集到的“重义”故事,以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

1、我给先贤写封信:

古代文人志士肯定有很多对“义”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以找出一些,也可以学生自己找或者和父母一起找,然后开展“我给先贤写封信”活动,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告诉先贤们,进而提高自己对“义”的认识。

第14课公正无私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诵读”课文,明白课文的核心意思是“公正无私”。

2.知道“晓事明理”的故事,进一步理解“公正无私”。

3.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理念。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富有感染力思想内容,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并达到

快速背诵的效果。

教师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和《忠经》。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理解课文的意思。

为学生营造读故事的氛围,组织“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

表达出故事的内容,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再加以补

充。

“忠”即公正无私,不偏不颇,没有半点私意。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寻找公正无私的历史故事”的设计,紧扣本课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感受公正无私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内化于心,再付诸自己的行动。

开展“小故事我来讲”的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公正无私的历史故事,先由小组推出代表,然后班级内比赛来讲。

现在的学生很少见到传统的秤,可以借助教材上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再理解“权衡”的引申义。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公正无私的名人的故事资料,然后小组合作,改写剧本,并分角色表演,再现名人公正无私的高尚品格。

第15课直道而行

数师范读选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朗朗上口,音韵优美,然后熟读成诵。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点睛”理解课文的意思。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学生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讲故事,体会腹醇的至正无私。

对于故事中的诸子百家之一及墨家的一些思想,老师可作简要介绍。

建议开展“小故事我来讲”的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公正无私的历史故事,先由小组推出代表,然后班级内比赛来讲。

1、学生搜集我国历史上公正无私的名人的故事资料,然后小组合作,改写剧本,并分角色表演,再现名人公正无私的高尚品格

第16课举直错诸枉

1.通过精读课文并疏通文意,知道“举直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