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448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docx

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

古诗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渭城:

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咸阳市。

  浥:

湿润。

  客舍:

旅馆。

  柳色:

柳象征离别。

  阳关:

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心育赏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江梅

宋 王十朋

园林尽摇落,

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

花中第一枝。

  【译文】园林的草木都凋零了,只有梅花反而在冰雪中最适合生长。

它正是最早预报春天到来的花之使者。

   

  【心育赏析】作者的这首咏腊梅诗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腊梅的特征———花瓣似腊,香味似梅,花开寒冬。

 同时也赞美了梅花不畏惧严寒的品格和“东风第一枝”最先报告春的消息的地位。

诗的第一句用园林中其他花草树木都凋敝了来衬托梅花不畏严寒,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赞美了梅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使者。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

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

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

   

【心育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诗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调笑令

唐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心育赏析】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花卿:

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

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

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

纷纷:

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

双关语,表面上指天宫,实指皇宫。

【心育赏析】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

【心育赏析】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风景美丽,如诗如画的风景早已熟悉.太阳从湖面升起时,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临时湖面碧绿的像蓝草一般.怎么能不让人记得江南。

【注释】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心育赏析】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先说选材。

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注释】   

江枫:

江边的枫树。

   

姑苏:

苏州的别称。

   

【心育赏析】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

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丛梅

宋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

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

恼人偏在最高枝。

  【译文】漫步在山间那是多么的奇妙啊,这会儿正是寒气正深的薄暮时分。

整棵梅树上就开了一朵花,还偏偏开在最高的枝条上真让人懊恼啊。

【心育赏析】这首咏梅诗贴切地道出了梅花幽、艳、怜的性格。

虽然是一首以梅花为主题的古诗,但描写的却是诗人在深夜浅暮的时候,游玩于山间的情形。

山间的美景自不必说了,但是诗人最留恋的却是那开在最高处的梅花。

 

有约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注释】 

  约客:

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

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家家雨:

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处处蛙:

到处是蛙跳蛙鸣。

 

  有约:

即邀约友人。

 

  落灯花:

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心育赏析】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家书

清 张英

千里家书只为墙,

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心育赏析】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作者以自身的心胸宽广和恭谦礼让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这首诗因此而颇具教育意义。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自己一个人在一条扁舟上披着一件蓑衣旁边放着一顶斗笠,手持带有一丈丝线还有一个一寸长的鱼钩的鱼杆,自己孤独地唱歌,畅饮酒。

 

  【心育赏析】这里描写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

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杆,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箫瑟和孤寂。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注释】

墨梅:

水墨画的梅花。

  

洗砚池: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淡墨:

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

清香的气味。

 

乾坤:

天地。

 

【心育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

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

【注释】

落日:

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望极天涯:

极目天涯。

碧山:

这里泛指青山

【心育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家乡却可望不可即,因而有些许无奈与惆怅.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

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注释】 

绝:

绝迹。

鸟飞绝:

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径:

小路。

踪:

踪迹。

人踪灭:

没有人的踪影。

蓑笠蓑衣:

斗笠。

  

【心育赏析】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在岐王的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而今正好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节,在这百花凋谢的时节又遇见了您。

【注释】

李龟年: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

经常。

 

崔九:

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落花时节:

春末。

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君:

指李龟年。

 

江南:

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寻常:

经常。

【心育赏析】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蘅塘退士评为:

“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二年级小古文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选自民国老课本

诵读小博士

1.两猫相斗,惊心动魄。

小朋友,你能读出这种紧张激烈的气氛吗?

试一试吧!

2.你看,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争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两不相下。

结果()败()胜。

互动小课堂

师:

想象两猫相持良久的样子。

想想“久之”该怎么读?

生:

久——之——

生:

久之——

生:

久——之。

师:

呵呵,不同的读法,这“久”的时间也不同哦,有意思!

心育赏析: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当然,从这两只可爱的小猫身上我们还学到了贵在坚持的道理呢!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选自《意拾喻言》

诵读小博士

1.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想一想故事的情节,再读一读原文,将下面的词与相对应的意思用线连一连。

速睡

眠慢

迟停

息快

2.读一读,记一记

   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贵在心专半途而废一曝十寒

互动小课堂

生:

我知道,“竞走”是一项体育运动。

快速地走,但双脚不能同时离地。

师:

古文中的“竞走”和现代竞走运动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将这里的“竞走”拆开来理解。

生:

“竞”是比赛的意思。

生:

“走”在古文中是奔跑的意思。

师:

对,合起来就是“比赛奔跑”的意思,明白了吧?

把词语拆开来理解,不失为读懂古文的好方法。

心育赏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选自《古岩斋丛稿》

诵读小博士

1.读读句子,找找诵读的节奏,用“|”标出停顿。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2.“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这句话意味深长,你能给换一种说法吗?

互动小课堂

师:

人,饿了就吃饭,渴了就知道饮水。

生: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

人,会建造房屋住在里面休息。

生:

飞禽走兽,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

人,会用语言交流。

生:

飞禽走兽,也有自己的语言,“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

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生:

飞禽走兽......不知读书。

师:

这正是人和禽兽不同的根本所在。

所以作者说——

生: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心育赏析:

小朋友你们读懂了吗?

读书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啦!

相信:

阿奎利亚学校的学生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

 

 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选自《训学斋规》

 

诵读小博士

1.“岂”是“哪、怎么”的意思。

试着用“岂”说一句话。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上课时间,你岂能乱吃零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选一选。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有多种意思:

着急 迅速,又快又猛 迫切,要紧

在文中应该选择哪个意思来理解呢?

()

你能选用其他的意思来说一句话吗?

我选第()种意思,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小课堂

 师:

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说明大家已经做到哪“两到”?

生:

眼到,口到。

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心到”呢?

生:

用心读准每个字音。

生:

用心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

用心品味每句话的内涵。

生:

将优美的词句背诵下来,记在心中。

师:

这就是朱熹老先生为什么把“心到”放在“眼到”和“口到”前面的缘故啊。

心育赏析:

任何人读书都需做到心眼口合一,三者中“心到”又最为重要,当然,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努力做到!

称象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选自《三国志》

小名片

曹冲

曹操之子。

自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

 

诵读小博士

1.读一读,注意画“|”处的停顿,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2.和同学讨论讨论,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儿?

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读文言写白话

古文的语言真简洁啊。

曹冲的话,如果用现代的话说,也许要说上一大段呢。

不过,我们可以尽量把话说得简洁一点。

想一想,用白话文可以怎么说?

想好了,再写下来。

心育赏析:

故事中曹冲用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都是因为他的细心观察和勤于动脑的结果。

这个小故事让我明白: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曹冲一样细心观察、勤于动脑,这样我们就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

小名片

王戎

字濬冲,西晋名士。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传说他自幼聪慧,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

诵读小博士

1.面对同伴的疑问,王戎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呢?

想象一下他的语气与神态,说一说。

——“王戎,你为何不折枝取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你能读出他的语气吗?

和小朋友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怎么样?

互动小课堂

生:

王戎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

师:

为什么?

生:

王戎看到同伴都去摘李子,他却没有去,说:

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那么多李子,说明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师:

王戎是随便猜的吗?

生:

不是,是细心观察,然后思考过的。

师:

是啊,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就会让人变得聪明。

心育赏析: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名片: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

诵读小博士:

1.这则小古文讲了两件事情,你读懂了吗?

请用“||”在文中将它们分开。

2.读一读,品一品。

凛然如成人了其大指

手不释书不知饥渴寒暑

互动小课堂

师:

司马光为什么能这么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啊?

生:

他很聪明。

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听了一遍《左氏春秋》,就可以讲给家人听,记性很好!

师:

不仅仅聪慧,“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说明他——

生:

很勤奋。

生:

很专心,很安静。

师:

是啊。

静能生慧,所以当危险出现的时候,司马光才能沉着冷静,想出好办法。

心育赏析:

既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聪明,又体现了他的沉着、冷静,小朋友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是否也能像司马光一样呢,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做到!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选自《后汉书·孔融传》

小名片

孔融

东汉文学家,字文举,家学渊远,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建安七子”之首。

诵读小博士

1.读一读。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2.同学们,读懂了这则小古文,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吧!

读文言写白话

礼让他人,快乐自己。

读了孔融的故事你一定学到不少的道理吧。

在家中,在学校里,你是不是也有“让”的故事?

写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吧!

心育赏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蠧(du)》

诵读小博士

1.看到图中农人手中的“耒”了吧,他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用来松土、锄草,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如:

耕、耘。

2.这个宋国人被人笑话了,心里肯定很郁闷。

你做个好心人,写几句话,劝导劝导他吧!

互动小课堂

生:

我有点不明白,兔子走得好好的,怎么会一下子撞到树上哪个,还折断了脖子?

师:

哈哈,你的问题出在这个“走”上。

还记得《龟兔竞走》的“走”吗?

生:

我记得,“竞走”的“走”,意思是“奔跑”。

师:

对,现在你明白“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原因了吧?

生:

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的连环画。

那上面说,这只兔子可能是被什么野兽追赶,所以拼命地跑,一下子撞到树上,撞断了脖子。

师:

嗯,回想读过的白话文故事,也是理解古文的好办法啊!

心育赏析:

这个成语故事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诵读小博士

1.“之”在古文中常常指代前面提到的某个事物。

找出文中指代“苗”的“之”,用笔把它圈出来。

2.“今日病矣”是说那个宋人今天生病了吗?

不是的!

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里的“病”其实是说那个宋人______。

互动小课堂

宋人:

(一边擦汗,一边回到家中)今天真是累坏了啊,不过,没有白辛苦,庄稼可是长高了一大截啊!

儿子:

(急匆匆进来)爸爸,你都对那些禾苗做了什么?

宋人:

我帮助它们长高啊!

儿子:

(满脸疑惑)你是怎么帮的?

宋人: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把它们一棵一棵向上拔。

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一大截。

儿子:

啊?

(儿子急急忙忙赶到田里,一看,惊呆了,庄稼全枯萎了!

儿子:

你这样拔苗助长,怪不得秧苗都枯萎了!

宋人:

啊,怎么会这样?

儿子:

你违背了庄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