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352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Word格式.doc

10、以下不属于文化(广义)的是()。

A.火车B.河流C.房屋D.风能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2、物态文化层:

3、制度文化层:

4、行为文化层:

5、心态文化层: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2、简要回答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3、简要回答心态文化层的基本内容。

4、简要回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五、论述题

1、试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3、结合实例论述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

同样是“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的,有诸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等等说法。

《周易》有所谓:

“观乎天文以观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

指武》篇中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西方人论述“文化”虽然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1690年安托万·

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作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

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在罗森塔尔·

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就是所谓"

广义的文化"

,而与之相对的"

狭义的文化"

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

除以上各种解释外,尚有符号说、限定说等各种说法。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

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作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

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

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古今中外对“文化”的解释是否相斥,为什么?

(2)综合材料中各种定义的内在统一点,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

2、材料: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情况,有关机构以上海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以下为部分调查的数据:

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认识

(1)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选择“一般”的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0%,选“很高”的百分比是最少的。

(2)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个人偏好中,“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

(3)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

(4)关于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在“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选项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一般。

大学生微观上对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1)大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程度一般。

我们以大学生对“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的了解情况为例调查,我们发现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具体的历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尽人意,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

(2)大多数大学生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有兴趣的。

以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来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可以去看看”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8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展望的认知

(1)大学生对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还是很客观的。

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比例是42.7%,位居第一位;

有2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洗礼下将会完成转变”;

有31.4%认为“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

(2)多数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

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是为了考试才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占12%);

更有少部分同学(17%)认为是完全不必要的

阅读以上材料,据材料中调查数据,结合自身对传统文化及教育的认知,谈谈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列星随旋,日月递炤,,。

2、礼义廉耻,,,国乃灭亡。

3、西伯拘而演《周易》;

4、所谓无治者,;

所谓无不治者,。

5、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

6、乾称父,,余兹藐然,乃混然中处。

7、夫耳闻之,,目见之,。

8、爱好读书,。

9、少而好学,。

10、学不必博,。

1、中国国土面积位于世界()。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

2、被称作世界屋脊的是()。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

3、中国的四大盆地按从大到小排序是()。

A.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B.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C.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

D.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4、中国的三大平原按从大到小排序是()。

A.华北平原、长沙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5、下列关于中国气候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季风气候明显B.大陆性气候C.气候类型多样D.气候类型单一

6、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

A.第一、第二级阶梯内B.第一级阶梯内C.第二级阶梯内D.第三级阶梯内

7、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A.东北稠密,西南稀疏B.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C.西北稠密,东南稀疏D.西南稠密,东北稀疏

8、最终奠定今日中国疆域基础的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9、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政区制为()。

A.郡县二级政区制B.分封制C.道县二级政区制D.道州县三级政区制

10、中国的地势()。

A.西高东低B.东高西低C.南高北低D.北高南低

三、名词解释题

1、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

3、政区:

4、地理环境: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疆域和政区的基本特征。

2、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

3、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和地貌的基本特征。

4、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气候的基本特征。

5、简要回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论述题

1、论述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的原因。

2、论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3、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4、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唐代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阅读以上材料,请分析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1)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如: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等。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广泛种植,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如:

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粥和饭的品种也繁多。

(2)我国南方服饰在用料上多以棉布为衣料,在形制上许多地方穿裙装,在穿鞋方面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

我国北方服饰形制多为长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深色,以厚、重为特点。

(3)南方屋顶高而尖,北方屋顶多平顶,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礼之用,。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然后知生于忧患,。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得道者多助,。

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靡不有初,。

1、新石器文化兴起于()。

A.黄河中游地域B.黄河上游地域C.长江中游地域D.长江下游地域

2、屈家岭文化兴起于()。

A.黄河中下游地域B.淮河中下上游地域C.长江中下游地域D.钱塘江流域

3、河姆渡文化兴起于()。

4、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为()。

A.游牧经济B.农耕自然经济C.庄园制经济D.商品经济

5、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现在()。

A.西汉时期B.隋朝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6、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出现在()。

A.春秋战国B.殷商西周C.东周D.隋唐时期

7、西方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经济单位是(  )。

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耕作C.领主庄园D.土地私有

8、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

A.凝重性B.延续力C.渗透性D.包容性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其中墨家思想()。

A.仁义醇厚B.清静超逸C.因势严峻D.谨严兼爱

10、“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三、名词解释

1、农耕自然经济:

 

3、商品经济:

4、农耕文明:

5、土地所有制:

1、简要回答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

2、简要回答中国农耕文明重心南移的轨迹。

3、简要回答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的差异。

4、简要回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5、简要回答中国古代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的表现。

五、论述题:

1、试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2、试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3、试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桓公问于管子曰:

“请问教数。

”管子对曰:

“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知时:

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

国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澹,然后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驱屏万物,守之以策,有五官技。

桓公曰:

“何谓五官技?

”管子曰:

“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

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一金之衣。

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

六家者,即见:

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故君无失时,无失策,万物兴丰;

无失利,远占得失,以为末教;

诗,记人无失辞;

行,殚道无失义;

易,守祸福凶吉不相乱。

此谓君棅。

(此段文字选自《管子·

山权数》)

(1)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哪一种经济模式?

(2)这一经济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

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此段文字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

阅读材料,请概括材料中作者对农、工、商业关系的思想认识;

结合所学联系实际对上述思想进行简要评析。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2、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

3、不为而成,,夫是之谓天职。

4、天有其时,地有其财,,夫是之谓能参。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6、多见者博,,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7、少而好学,;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8、书犹药也,善读之。

9、黑发不知勤学早,。

 

10、书卷多情似故人,。

1、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  )。

A.夏B.商C.西周D.东周

2、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为()。

A.周公B.周文王C.周武王D.周康王

3、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

天子、诸侯、卿及()。

A.王B.爵C.司徒D.士

4、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

A.节日文化B.音乐文化C.礼乐文化D.民俗文化

5、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  )。

A.政治化B.经济化C.一体化D.伦理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四权有政权、族权、夫权及()。

A.军权B.神权C.君权D.法权

7、马克思将君主专制分为欧洲型及亚洲型,亚洲型的代表为中国与(  )。

A.朝鲜B.印度C.日本D.土耳其

8、刘秀建立东汉后,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为实事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是()。

A.吏部B.尚书台C.中书府D.门下省

9、中书官名,起于(   )。

A.西周B.东周C.西汉D.东汉

10、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

A.儒法合流B.中央集权C.伦理政治化D.政治伦理化

词解释

1、宗法制度:

2、嫡长子继承制:

3、封邦建国制:

4、宗庙祭祀制度:

5、家国同构:

1、简要回答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2、简要回答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

3、简要回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4、简要回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特点。

5、简要回答中国文化形成的政治型范式带来的正负价值。

1、试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

2、论述历史上儒法合流的影响。

3、试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法律中有送惩权规定。

所谓送惩权,是指父母如果认为子孙不孝,除可自行责惩外,还可以不孝的罪名请求地方政府代为惩治,甚或处死。

法律上明文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

(2)1882年有一案例:

一个喝醉酒的儿子动手打斥他的母亲,其母便雇了几个人将他捆绑起来,不顾众人的苦苦哀求,将他活埋。

此案报官后,参与的众人因行为欠妥受到惩罚,而这位母亲却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国家的处分。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

(1)《通典》卷三《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略云:

“昔六国之亡,豪族处处而有,秦氏失驭,竟起为乱。

及汉高徙诸大姓齐田以实关中,盖所以强本抑末之计也。

(2)据《华阳国志》载,卓王孙有家僮数千,郗从禽“奉侔公室,豪过田文,汉家食货以为称首”。

(3)唐柳芳《氏族》云: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肖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制度?

(2)结合所学联系实际谈谈这种制度的社会影响。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1、,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2、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

3、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

4、,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5、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6、,,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7、壶空怕酌一杯酒,。

8、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