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60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ocx

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世界十大教育理论

一、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天才与教育并存,天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来,在非教育过程中可以湮灭,如果没有天赋,教育也是没有用的,比如先天性痴呆。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更在于开发。

主要理论观点:

1、天才取决于后天教育

2、运用递减法原则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4、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

5、快乐而幸福的玩

6、孩子需要伙伴

7、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8、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9、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

10、培养孩子的善行

二、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主要理论观点:

1、音乐造就天才

2、有学习兴趣

3、玩出天才

4、热爱知识

5、天才是全面的教育结果

6、纪律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7、培养品质

8、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10、消除孩子的恐惧

11、避免在心理上打击孩子

12、摆脱失意的情绪

三、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主要理论观点:

1、孩子的命运在父母的手中

孩子可塑性较强

2、健康的身心才有健康的精神

3、有效的奖惩方式

4、建立平等关系

5、让孩子自愿学习

6、父母要树立榜样

7、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8、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9、让孩子懂得自治

10、绅士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

德育、智育、体育

四、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主要理论观点:

1、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2、孩子喜欢“工作”

3、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

4、以孩子为中心,导师非常重要

5、有准备的环境,适应环境是成长的本能

6、感官训练

7、读、写、算的训练

8、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9、帮助孩子独立

10、自由以纪律为前提

五、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理论基础:

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由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兴趣教育,反对无视身心发展

主要理论观点:

1、引导好胜心——注意:

好胜对事不对人

2、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3、培养孩子快乐性格

4、快乐教育禁区——粗暴尖刻的语言;过分批评孩子;冷漠和麻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把自己的遗憾留给孩子;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5、参与孩子的活动;与孩子共同游戏

6、倾听孩子的心声

7、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相爱;父母共同教育;家长做榜样;人格独立平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赏识

8、培养积极的心态

9、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10、多花时间陪孩子

11、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m.s.斯特纳(语言学家)——自然教育法

主要观点:

1、母亲主宰孩子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母亲的工作不能由别人替代,教育孩子的许多工作必须由母亲完成。

2、从训练武官开始

训练耳朵的听觉,训练眼睛的注意力、色彩、绘画的观察力。

3、教孩子说话;多讲故事

词汇是关键,词汇量要大,语法不重要。

4、用游戏训练大脑

5、学会用去为数学训练孩子

6、学会游戏与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7、培养社交能力

8、培养自尊与自信

——自己穿衣

——信任孩子

——不要给孩子讲有损他们心灵的故事

——不要让孩子怕自己

——不说懦夫用于

——乐于回答孩子的问题

——绝对不欺骗孩子

9、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七、铃木振一(日本音乐家、教育家)——才能教育法

主要著作《早期教育与才能培养》

主要观点:

1、从艺术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2、灵活教育法——任何孩子都会提问

3、生命力是培养原动力

4、教育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5、反复训练中培养优越能力

6、培养孩子的好坏与效果的大小与教育者的能力有关系

7、为孩子培养高水平的教育环境

8、培养能力,仅有教育是不行的

9、创造更加优越的教育条件

——能力并非遗传

——我们的孩子能行吗?

建立信心

——家庭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条件

——重视生命力

——重视环境

——环境影响能力

——从容易的事情开始

——寻找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

——学会“玩”的学习方式

——给于具有希望的表扬

——不要指责孩子

——“要用功学习”造就不用功的孩子

——与孩子交心

——理解“孩子自己无能“的苦恼

八、多湖辉(日本教育家)——实践教育法

主要观点:

1、勿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

2、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对待

3、把学习变成游戏

4、引导孩子思考

5、学会与孩子交流

6、减轻孩子的负担

7、消除成绩造成的压力

8、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

9、学会鼓励孩子的学习技巧

10、学会批评孩子的技巧

11、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12、面对小危险有利于孩子成长

13、允许孩子失败

14、消除孩子反抗情绪

15、培养孩子的持久力

九、井深大(日本教育家、索尼公司创始人)——早期教育

主要观点:

1、发现幼儿识别能力

2、最佳的教育时期0—3岁

3、“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

4、教育与金钱无关

5、培养孩子的教养

6、与孩子多交流

7、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

8、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9、将兴趣持续下去

10、玩具不宜多

11、进行身体锻炼

12、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

13、多带孩子到户外

14、让孩子亲身体验

15、了解溺爱的危害

16、懂得父亲的重要性

十、杜威(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

杜威的主要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及课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

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

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

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

“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他还说: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

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

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 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他曾对当时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

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

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家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学校与社会脱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死教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生活与教育联系的“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盲目抄袭外国教育的“洋化教育”,构建了切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脱离人民大众,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式的“小众教育”,构建了面向人民大众,符合人民大众需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教育”;生活教育改造了“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构建了密切联系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少数人升官发财”,培养人上人的“升官教育”,构建了能“从老百姓中来”、“回到老百姓中去”、与老百姓“同甘苦”的人民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废教育”,构建了能使人“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的健全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概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

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

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

教育不应设法使学生去适应书本,而应设法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并努力去创制生活的新规则或创制新生活的规则。

狭隘的、封闭的书本教育无法适应丰富而多变生活。

  

2.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教育应为了生活,儿童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

教育要以生活为源,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手段。

  

3.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生学”,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的做法,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教师只管“教”,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用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

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是高于实践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教育理论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三步。

第一,要理解是什么。

教育理论经常会告诉我们一些结论性的归纳总结或者一些真理性的原则,我们要想让这些理论为我们的实践服务,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必须首先要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比如,在学习徐正言老师和阳光老师的需要理论的时候,我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这个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包括需要及与需要相关的几个名词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包括需要的分类是什么。

只有对这些“是什么”理解清楚了,我才能真正明白需要理论的内涵。

第二,要分析为什么。

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理论又来源于实践。

徐正言老师说:

我们的研究应该具备解释功能、预见功能和指导功能。

所以,要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就要用它来解释和分析我们实践中的问题。

学习了需要理论,我在试着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比如,学生为什么上课睡觉?

睡觉虽然是人在自然本源的基础上,不可被剥夺的生理需要,但是,学生在上课睡觉,只能说明学生对听课的需要不够强烈,在听课和睡觉之间,他自然选择了睡觉。

如果我的课堂足够精彩,足够让他感兴趣,他就会觉得听课的需要大于睡觉的需要,就会选择听课。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我的问题。

我应该精心备课,让课堂设计更合理,让学生觉得听课的需要大于睡觉的需要,而不能抱怨学生。

我又用需要理论来分析学生不交作业,违反纪律等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我觉得我对需要理论理解地更透彻了。

第三,要知道做什么。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是什么,也不是为了让我们能分析为什么,而是指导我们做什么,如何做。

理论研究的指导功能也就在于此。

平时我们经常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想,这个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理解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这是前提。

学习教育理论,最终还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当今普遍推崇的教育教学理论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近年来,教育界较推崇的一种教育理论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和赫尔巴特传统的教育理论截然相反,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推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催化剂”,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和氛围,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要选取满足学生好奇心或能提高自尊感的教材,学生才乐于学习;要在压力较小的教育环境下,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自评学习结果,从做中学,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界先后提出“以题目讨论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2.最近发展区域

  20世纪30年代,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域”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

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种:

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比如已经掌握了的概念和规则;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理论的提出说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到达的水平,还应认识到儿童仍然处于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状态。

因而,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现有的认知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让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最终跨越这个区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中,总结五个基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其中,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存在。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还表现在身心所有构成方面。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发现个体间的差异体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4.“遗忘曲线”理论

  “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取节省法(又叫重学法)来检验记忆效果。

每次学习8组无意义音节的字表,并诵读到能连续两次无误背诵为止。

并记录所需时间和诵读次数。

然后间隔不同时间去进行重复学习,记录达到同样背诵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和诵读次数。

研究发现,人脑记忆的遗忘速度是由快到慢,呈负增长模式。

也就是说,遗忘从记忆产生的那一刻就开始进行,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速度最快,随后越来越慢,直到一定时间后几乎不会遗忘。

学习新知识后,遗忘便立即发生,若是长时间不加以复习巩固,下次再学习同样的知识时相当于没学过,需要花费与之前同等的学习时间,但是如果在学习新知识后,间隔性重复学习,达到相同熟练水平所需时间会越来越短,直到不会遗忘,重复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二、有效运用教育理论于实际教学中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总是褒贬不一,批判方不仅有家长,还有教育工作者本身。

  一方面,一些教育专业修养不高、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相对缺乏的教师投身一线工作后,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生搬硬套的组织日常教学,没有及时地运用教学教育理论去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时间一长,效果欠佳,不仅打击了师生积极性,更严重的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影响班级管理。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专业的教师投身一线教学,专业修养及理念思维层次都居上,在实践之前,都是带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来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基层工作的琐碎以及中国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弊端,使得大多数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颇感无奈。

  教学是一份枯燥琐碎与不断自我摸索相结合的创造性工作。

它可以很枯燥也可以很趣味。

教师首先应摆正心态,运用教育理论,用心去热爱这份育人工作,热爱学生、热爱讲台;其次要提高自我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广泛阅读教育名作,吸取好的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教育观点。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理论

  1.精细加工策略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十分头疼。

平时课堂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无法消化,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结果家长在无比痛斥中国教育的同时依然选择把孩子送去课外辅导班或请家教。

然而记忆是需要自我内化和吸收的,辅导班把知识点再灌输一遍,小孩还是记不住,收效甚微。

又例如我们在记忆3.1415……时,我们可以编成一句顺口溜:

山间一寺一庙。

这样的例子很多,方法各不相同,但最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策略教授给学生,使他们学习起来更轻松。

2.学生主导教学

  在新课改热潮下,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教材还是老师的上课风格,甚至试卷的题型设计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虽然很多时候还是会有老“三个中心”的教学痕迹,但是灵活性已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欣慰地发现,如今很多年轻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采用“完型模式”的教育手段,以格式塔心理流派的“完形—顿悟”为教学理论基础,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来完成问题填空,并最终串联起来,组成全文脉络,总体把握文章主题,将课堂中心逐渐转移给学生。

  3.最近发展区域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也是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广泛运用的。

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有人指导和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已有经验相整合,进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这个理论实践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教育人数多,教育内容复杂,一般学校都是大班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没有时间和条件来组织支架式教学,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专业要求也非常严格。

  4.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进行的教育教学,所谓“材”,主要指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其依据是,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所以适合发展的行业方向也不同。

但只要伯乐善于发现其个人特点和有优势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很出色。

某培训学校有个教学措施,我觉得又惊奇又倍感欣喜。

他们那的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分基础练习和提高训练。

这是对“因材施教”理论的很出色的实践运用。

其实,现在很多私立的培训学校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出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比公立学校要好得多。

几乎正规的培训机构都会在招生前询问孩子现在的水平,并做统一的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分配班级,看可以学习哪个层次的教材。

不同的班级的师资课时也不同。

当然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也会在分班时做一个配置性测试。

这都是教育实践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也证明了这个理论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5.异步教学法

  语文老师最头痛、最苦的差事是什么?

多数老师都会回答是批改作文。

现在很多老师开始实施“异步教学法”,就是由学生来批改作业,包括自改和互改两种。

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自批作文的目的,以取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自批互批作文的实施者,取得学生的支持,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

其次要通过反复训练,交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标准和符号,使学生有规可循。

第三,交给学生批改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

实施异步教学法,不仅可为老师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备课,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很多能力能得到提高。

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感觉,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批改他人的文章时,可以吸收其他同学文章的益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批改的过程中,更能掌握老师打分和扣分的要点,避免日后自己在考试时犯错。

在教学中,每次改作文,我都采取全班讨论的方式。

最初一段时间,老师先评,学生再评。

等他们渐渐熟悉、渐渐敢说敢讲时,就以他们的评价为主,最后老师作总结。

学生的作文真的进步很多。

很多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考试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要点,提醒自己怎么写不会跑题,怎么写更突出重点,怎么写更能深入主题。

这比老师苦苦一个人批改的成效好得多。

  6.遗忘曲线

  这个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指导意义非常大。

对新学的知识,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防止迅速遗忘。

以分散复习为主,不能集中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

某培训学校,老师在当日上完课后,都会晚上打电话给学生,抽查需要背诵或重点掌握的内容。

很多公立学校的老师,由于大班教学压力相对较小,极少有老师能做到。

班级授课制下,一个老师要分管50多个学生,工作量很大,有时不是老师不想抓好每个学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老师每个人晚上打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