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579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修水县琴海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

有治国安邦之能;

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

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D.《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

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

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

强加因果。

“极高的内心修养”和“极好的行为准则”都属于完美人格的一部分。

也不存在递进关系。

2.试题分析:

说法绝对。

从文中“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君子从不考虑的是不义之富与贵。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3.试题分析:

曲解文意。

由原文“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知,“君子”形象与君子所扮演的角色无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①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

田野来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状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②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③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恩,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④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漓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⑤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被纯,卷帷望月空长叹。

⑥霜降三候为“蛰虫成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⑦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么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C5.①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②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6.①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②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③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④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

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

C项,“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应是寿命使然。

5.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的好处,是考查考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

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依此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

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在文章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内容,使文章显现出文采。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答此类题切入角度:

引用的内容,与作者的见解看法的关系;

文本: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读者: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6.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是考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

要抓住关键信息“作者看来”和“生活态度”,在文中圈画出作“秋虫鸣”的句子和的作者情感态度语句。

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还有“唧唧吟唱的秋虫,……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

再者“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抓住了这些就不难得出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中国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便利性。

使用者只需先下载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然后扫描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骑车出行。

使用完毕后还是通过应用软件支付租金,每半小时仅需1元人民币。

共享单车也无需存入车库,因为下一位使用者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找到这辆车。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共享单车很快成为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

如今在很多欧洲国家,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因为这是一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自行车诞生200周年,如今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并一往无前地驶向未来。

(摘编自8月15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材料二:

在平台企业的努力和背后资本的推动下,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暴发式推开。

对于这一由私人提供、具有准公共性质、按商业化规则运行的新兴事物,在快速发展中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如有占道经营之嫌、停放秩序如何规范、投放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等。

笔者认为,若共享单车能遵规骑行、规范停放,占道经营就不成其为问题;

乱停放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需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来看,共享单车有助于降低资源闲置。

建议城市规划和管理适应“自行车回归”趋势,在自行车道和停车位上分配相应空间;

践行城市正义理念,归还非机动车路权。

区分行为人与物权人的责任,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城市规划和提升公民素质解决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

(摘编自2017年8月12日新浪财经项安波《共享单车的“公”与“私”》)

材料三:

共享单车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唱响了绿色出行的理念,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成了靓丽风景线上一抹不文明的色彩。

8月11日上午,蓬江区群众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共享单车共享文明”“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在辖区小公园、洋边新村等共享单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看到不少单车随意停放在慢行道上,或是人行道里的非停车区域。

看到这种状况,志愿者们随即将东倒西歪的共享单车扶正,摆放整齐。

同时,他们倡导居民群众在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同时,要文明使用交通工具,遵守规则,文明停放。

过往的行人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唤醒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让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把文明之风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播到大家骑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江门日报》)

材料四:

共享单车的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却有点出师不利。

即使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共享电动单车的身影,但也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

其实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而且相对于依靠人力踩踏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单车是电力驱动,还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

既然如此,为什么它的出现却没有像当初共享单车一样,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呢?

这倒不是政府和公众厚此薄彼,其原因还是在于共享电动单车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共享单车虽然依靠人力驱动,但车体重量轻、骑行速度慢,即便真的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往往比较轻。

但是电动单车却不同,车身重、速度快,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容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无法上牌,所以也就无法取得正式合法的电动单车牌照。

(摘编自2017年8月9日《法制日报》)

7.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共享单车骑行速度更快、出行效率更高的共享电动单车已经出现在一些城市,但却很快被有关部门叫停了。

B.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都属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二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C.省时省力、更具优势的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获得各方的认可,反而频频遭遇质疑,并且面临最终被叫停的命运。

D.共享电动单车的前景堪优,不仅因为其易给车辆驾驶人或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损失,更因为其合法性根本无法取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共享单车成为流行趋势持肯定态度,具有200年历史的自行车已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单车出行前景比较乐观。

B.材料二针对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案。

C.材料三中志愿者开展了“随手扶”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我们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共同做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共享单车的前景就会很好。

D.材料四比较了共享电动单车和共享单车的异同,分析了更为省力的共享电动单车在中国出师不利的原因。

E.这四则材料都关注了当前的共享单车热,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的利弊。

【答案】7.A8.AD

9.利:

①价格低廉。

②使用便利。

③可以降低资源闲置。

④环保而现代(传播低碳、环保理念)。

弊:

①使用者乱停乱放。

②群众随意毁坏。

③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

B项以偏盖全,二者只是从性质和运营模式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C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中说的是“并且可能最终被叫停”,并不是必然被叫停。

D项因果推理不准确,并不是因为其合法性难以取得,而是因为企业投放了劣质的电动车。

如果改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不存在其合法性难以取得的问题。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B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原文涉及行为人、物权人和城市政府三方,“具体详细”的说法也不准确。

C项“只要……就……”的判断绝对化。

E项中四则材料“都指出了在共享单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错,材料一和材料四没有指出。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与概括。

结合题干提示“共享单车在中国运行的利弊”,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分别支出利处和弊端。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好处主要集中在材料一中,如结合内容“这种模式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价格和便利性”“共享单车在传播低碳、环保理念”“一种环保而现代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概括即可。

弊端结合文本内容“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唤醒广大居民群众的文明意识”等概括即可。

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如本题结合文本内容“乱停乱放、随意毁坏等现象接踵而来”分析,弊端为使用者乱停乱放;

群众随意毁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鞫武曰:

“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傅曰:

“请入,图之。

”鞫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敬诺。

”(鞫武)出见田光,道太子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

“诺。

偻行见荆轲,曰:

“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荐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

燕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

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足下,古代下级称谓上级,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

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13.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荐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10.D11.D12.B

13.

(1)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

(2)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此题注意句子前面强调的内容是“骐骥盛壮之时”,不是“骐骥”,中间不要断开;

“一日”修饰“驰千里”,中间不要断开;

“也”后断开;

“今太子”陈述对象转换,前面断开;

“已消亡”是“吾精”的谓语,不要断开。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此题D项,“《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错误,应是“国别体”。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B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错误,太子丹只亲自拜访了鞫武。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荐:

举荐;

过:

过访,拜访;

衣冠:

名词动用,穿白衣,戴白帽;

(1)句两个分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了燕国。

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太子丹非常担心。

对他的太傅鞫武说: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

”太傅说:

“请进来,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鞫武说:

“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