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91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描写:

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

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4.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

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又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

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三、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老杨同志》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的农村工作干部的形象。

他具有爱憎分明,作风朴实,深入群众,热爱劳动等好的品德。

又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

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

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

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

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

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

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

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试题解析】

例1阅读《背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C.主要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插叙的语句。

3.“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

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我”不聪明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D.因为外人不可信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

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

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地点:

南京(或旅馆到车站);

主要人物:

父亲和“我”;

事件: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

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

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2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根据以上分析,第3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4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

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5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例2阅读《社戏》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2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

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段(活泼、轻松)第2段(急切、焦虑)第3段(惘然、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阅读小说的能力。

第1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表现作用。

该题答案是:

“跑”与“飞”相呼应。

这两个词语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作用。

第2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A项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动作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反映出了农村少年的能干,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项是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考查,引文中三次写到“豆麦”,第一次主要从色彩上写豆麦,烘托了行船环境的优美,而后两次从嗅觉上写豆麦的清香,题目中说:

“三处写了豆麦,都是写清香的来源。

”是不正确的。

C项中考查了这段环境描写下,语句之间的关联。

题目中指出的几个词语间的关系是正确的。

D项中是考查了同学对心理描写作用的认识。

文中写到“猜测”的错误,主要是反映了文章中的“我”要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本文是一篇小说,并非是写作者的实感,也谈不上“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一问题。

本题的答案,应选A、C两项。

第3题是有关描写人物方法的考查题目。

第一问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题目中“直接”两字很关键,因为引文中的有些行动描写、环境描写都含有“我”的心态,但都不是直接描写,第一问的答案是:

第1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2段的画线语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3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第2问是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概括能力。

第1段应选“轻松”、第2段应选“急切”、第3段应选“陶醉”。

第4题是考查同学的概括能力。

该题应选D项,该项中的“见闻”含有“行船情景”、“途中的景物描写”;

该项中的“感受”是指“我”的心理活动。

因此该项概括全面。

另外三项都以偏概全,概括不恰当。

二、【拓展训练】

(一)槐花深一寸  (丁立梅)

  ①槐花开的时候,我抽了空去看。

人生的旅途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能相遇到的花期也有限,我不想错过每一场花开。

  ②槐花也属乡野之花。

它比桃花、梨花更与人亲,那是因为它心怀甜蜜。

记忆中,花开时节,空气中密布它的香甜,让你不容忽视。

于是乡下孩子的乐事里,就有这么一件,爬上树去摘槐花。

那也是极盛大的场景,树上开着槐花,地上掉着槐花,小孩的脖子上、肩上落着槐花,口袋里还塞着一串串白。

随便摘取一朵,放嘴里品咂,甜啊,糖一样的甜。

巧妇会做槐花饼、槐花糖,吃得人打嘴不丢。

家里养的羊,那些日子也有了口福,把槐花当正餐吃。

  ③我来赏的这树槐花,在小城的河边。

小城新辟了沿河观光带,这棵槐被当做一景从他处移植过来。

其他树种众多,独独它,只一棵。

《周礼·

秋官》中记载:

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分别站在那三棵槐树下。

周代的槐,有崇敬的意思在里面。

槐又通“怀”,是怀想与守望。

我瞎想,我们小城移来这棵槐,是把它当做镇城之树的吧?

  ④傍晚时分,光的影渐渐散去,黑暗渐渐加深,及至一树的白也没在黑里头,天便完全黑下来了。

这时候。

  ⑤仰头望向那树白,心莫名被一种情绪填得满满的。

说不清那情绪到底是什么。

那一刻,时间停顿,风不吹,云不走,仿佛什么都想了,又什么都没有想。

这是人生的态度,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本能,是由不得你的。

  ⑥微笑。

想起那首出名的山西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

歌里唱: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盼郎来的女儿家,心焦焦却偏不承认,偏把相思推给无辜的槐花:

“哎呀呀,槐花槐花,你咋还没有开?

”这里的槐花,浸染上人间情思,惹人爱怜。

  ⑦一对老夫妻,晚饭后出来散步。

他们唠嗑的声音隐约传来,如虫子在鸣唱。

他们走过我身边,奇怪地看看我,并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

却在离我有一段距离后,一个问:

“人家在看什么呢?

”一个答:

“看槐花呗。

”一个说:

“哦,槐花开了呀。

”一个笑答:

“是啊,开了。

”他们的声音,渐渐融入夜色里,融入槐花的甜里去,直至无痕。

  ⑧我喜欢这样的一问一答,不落空,相依为命。

我愿意,老了时,也有这样一个人陪在我身边,听我说一些可有可无的话,然后一一应答。

这是最凡俗的,而又是最接近幸福的。

  ⑨风吹,有花落下来。

我捡一串攥手心里,清凉的感觉在掌中弥漫。

白居易写槐花: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我以为这是花落景象。

古人尚不知花可吃,或者,知可吃而不吃,是为惜花。

他们任由槐花自开自落,一径落下去,在地上铺了足有一寸深的白。

真是奢侈了那一方土地,埋了那么多香甜的魂。

  (选自《瓶子里的春天》,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填空。

(4分)

  (A)记忆里,在“我”心目中槐花是;

  (B)而今,赏那一树白,体会到人生的沉静、闲适和美好;

  (C)遇到一对老夫妻,“我”悟到。

  2.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他们的声音,渐渐融入夜色里,融入槐花的甜里去,直至无痕。

  3.联系上下文,在第④段,补写一段描绘景色的句子。

(不少于30字)(4分)

  4.阅读下面的《秋凉闲卧》,说一说白居易和丁立梅的“槐花深一寸”用意有何异同。

  秋凉闲卧

  白居易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相同点:

  不同点: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①段中“人生的旅途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能相遇到的花期也有限,我不想错过每一场花开”一句的理解。

【答案】:

  1.A心怀甜蜜的C平凡最接近幸福

  评分意见:

本题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融入”,是融解进入的意思。

这里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夫妻的对话与夜色和那一树槐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强调了老夫妻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受到生活美好甜蜜,让“我”感动并陶醉其中。

本题共3分。

正确理解“融入”的意义得1分,修辞方法占1分,能把“融入”的表达作用阐释清楚得1分。

  3.示例:

赏花变得纯粹,周遭的黑暗做了底子,槐花的白跳跃出来,是黑布上绣的白花。

本题共4分。

符合语境占2分,恰当运用修辞方法占1分,语言流畅占1分。

字数过多或过少扣1分。

  4.相同点:

写出槐花落在地上的多和厚;

借景抒情;

白诗借槐花烘托诗人“衰病无人问”的落寞、孤寂、惆怅之情;

丁立梅的文章写槐花是为了表达对槐花的喜爱之情,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相同点2分,答对一点即可;

不同点2分。

  5.示例:

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会遇到很多美好和幸福,有视我们为生命的爸爸妈妈,有始终陪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有用目光注视我们前行的老师,他们都是一场场花开,珍惜这一树的繁华,让这清香和记忆充盈在我们的心间。

本题共4分,观点正确占3分,语言流畅占1分。

(二)忘(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

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

我连忙说:

“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

”他点头称是。

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

“你是谁呀!

”我敬谨回答如上。

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

我心里想:

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

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

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

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

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刹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

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刹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

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

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如仪常规。

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

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

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

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

按既定方针办。

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

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

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

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我脑袋里的刹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

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

老年之人,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

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

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

苏东坡的词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

然而古人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

这是深有体会之言。

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

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

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

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

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

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

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

试问:

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呢?

1.概括体现“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2分)

3.品析语言。

(5分)

⑴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

(从修辞角度)(3分)

⑵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

(从加点词角度)(2分)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5.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参考答案】

1.(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3.(5分)

⑴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

(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

)(修辞1分,分析2分)

⑵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将造物主称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哲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

(意思对即可)

4.(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

(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

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和波澜的设置,又实现了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

(2分,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

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世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