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23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重点

一、文言文两那么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表达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

3.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一句中可见两小儿所辩问题的复杂性。

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表现的都很自信,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对待这个问题那么表现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

那么,第一个孩子是凭不同时间太阳大小变化做出判断;第二个孩子那么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凉热变化而得出结论。

4.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5.孔子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6.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假设与?

曰:

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答复说:

"不是这样的。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二、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散文,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本文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照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本文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层自然,首尾照应。

文字清秀,隽永,淳朴。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黑发不是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说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仿写句子: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来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也写出了时间是如此渺小,消逝如此之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特点。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那么作者叹息,是因为:

作者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且在已经流逝的时间里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叹息。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三、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拟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在艰苦的环境当中能够经受住生活中的考验,克服依赖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种树人不在来了是因为桃花心木已经自己学会汲水生长,那么,这些也应证了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正确的,这种育人方法也是对的。

四、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位少年表演了三次顶碗。

以杂技表演的描写和碗的侧面描写的结合使我们体会到了顶碗少年的不容易。

文章每次表演描写的侧重点也不同:

第一次是对少年动作详细描写,第二次是观众的神态动作详写,而第三次详写的是那位老者。

这篇课文的人生哲理是:

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了就不要气馁,要去拼搏。

而旁人也要对他宽容与鼓励。

写作方法是:

首尾照应。

五、手指

      《手指》是一篇散文,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课文还用了拟人,举例,排比,设问,比喻的方法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特点,告诉我们:

团结就是力量。

六、北京的春节

1.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北京的春节。

2.《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

文章详写: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略写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文章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让我们对北京的春节习俗有更深的印象。

3.描写除夕的局部〔第七自然段〕围绕"除夕真热闹"写,突出除夕的热闹,重要。

而且,色相声全面描写,把除夕的热闹,喜庆,团圆表露无遗。

4.过元宵局部〔第十一自然段〕以总分总的形势写了灯,抓住了灯的数量多〔几百盏〕和种类多〔各形各色〕来写。

这样写,为了突出:

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确实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七、藏戏

       《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文章还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比喻,反问,象征和夸张的写法。

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叙。

八、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

作者用打比方、作比拟、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主楼。

九、和田的维吾尔

       《和田的维吾尔》写了1.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1〕,2.热爱土地〔2、3〕3.爱美

〔4〕,维吾尔族姑娘漂亮,小伙善舞〔5〕,聚餐〔6〕。

第1.2.3件事围绕每段第一句写,而第4件事围绕"维吾尔族的姑娘小伙不但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写。

课文用了拟人,比喻,总分举例,首尾照应,虚实结合法的写法。

十、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思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顺序来表达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沉着镇定。

〔3〕被审时,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散步了。

②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作用:

交代了母亲和妹妹的去向。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

?

作用: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父亲很慈祥......父亲竟这样模糊地答复我。

为什么父亲如此模糊地答复我?

因为当时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小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烧纸片书籍这种事不是两三句话就能跟小孩子说得清的。

〔2〕局势越来越严重?

?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表达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

?

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沉着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

?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保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假设,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5.本文是运用了倒叙的写法,还有比照描写,如:

9~12自然段,我的恐惧和父亲的镇定进行比照,反衬出李大钊面对敌人镇定自假设,处变不惊,十分坚强勇敢;13~17自然段敌人的野蛮和李大钊的镇定做比照。

本文还用了首尾照应应,这样的好处是:

1.使文章结构紧凑;

2.读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日的是的记忆深刻;3.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地思念之情。

 

十一、灯光

       《灯光》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再一次围歼战中,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与突击连失去联系,在千钧一发之际,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战斗胜利了,而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题目"灯光"还象征着现在的美好生活。

本文首尾照应,好处是:

使文章结构紧凑,寄托对郝副营长的哀思,愿望。

倒叙的好处是:

能增强文章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防止表达的平板和结构单调。

本文告诉我们: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继承先辈的精神。

十二、为人民效劳

1《为人民效劳》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论点是: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效劳。

本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起到严密的效果。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效劳。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保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缺乏道。

固:

本来;原来。

或:

有的人。

于:

表示比拟。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4.课文每一段句句都层层深入,如第三自然段:

共六句话组成,第一句写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原因;第二句写我们欢送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写采纳批评的前提是你的批评是正确的;第五句举"精兵简政"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最后一句总结,我们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好。

十三、一夜的工作

      《一夜的工作》用的写作方法是见闻联想,全文很短只有751个字,内容却充实、具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十四、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看到了四次幻景。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找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她十分痛苦,渴望得到快乐。

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十分孤独,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梦想。

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梦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十五、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表达、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局部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本文主要写了:

凡卡写信给爷爷告诉爷爷:

自己在莫斯科城鞋匠那儿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希望爷爷能接他回去,的事。

4.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表达,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局部内容穿插

组成,那么,穿插着写的好处是:

使人读起来感觉有情节,有变化,有兴味,不至于平铺直叙,枯燥单板;

〔2〕采用了比照、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爷爷永远都收不到信,一是因为凡卡没写地址和没贴邮

票,二是因为即使爷爷收到信,也没能力接凡卡回家,这样暗示凡卡的愿望只是一个梦,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4〕插叙

十六、《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由两局部组成:

梗概和精彩片段。

梗概记述了五件事1.遇险上岛;2.建房定居;3.养牧种植;4.救"星期五";5.回到英国。

主要内容是:

有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鲁滨孙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战胜了重重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回到了英国。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向上,有信心,的生活态度。

《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写的,第一人称的好处是:

能更好地描写心理活动和能使读者身临其境。

十七、《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局部由五次历险组成:

1.墓地历险;2.荒岛历险;3.鬼屋历险;4.山洞历险;5.再次山洞历险。

十八、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说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

是指居里夫人坚决、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

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决、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

是指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

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奉献,为人类作出奉献。

〔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

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奉献永恒。

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

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执着追求,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十九、千年梦圆在今朝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不断的尝试,探索,追求,最后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篇课文赞扬中国航天人员,他们的精神是:

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二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议论文〕: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观点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个观点分别是:

1.美国的谢皮罗,发现了水的漩涡旋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溅上盐酸会变色,最后创造了石蕊试纸。

3.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当睡觉时人的眼珠在转动,表示正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

"拉直成"!

"找到真理。

这里的"?

"和"!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

"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

"通过探索,找到真理,。

好处: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假设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4〕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发现","创造","创造","成就"顺序能互相交换吗?

为什么?

不能,因为"发现","创造","创造","成就"是按收获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的,所以不能互换。

二十一、我最好的老师

       课文的写作方法是:

一事一议,告诉我们的科学精神是: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有疑心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