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37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docx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

浅谈创作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

刘兴林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创作它,并从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且诗词对一个人的思想熏陶和人生的修养等方面,也无不起着桥梁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特性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在当今诗词创作实践中,我们却又常常看到,许多标成律诗、绝句的诗,从内容和意境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可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随意而写,随心所言,拉郎硬配的现象出现。

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格律诗应由哪些要素所构成。

下面就律绝诗的几个基本要素,展开一些简略的阐述,希望能够对初学律诗创作者有所帮助。

一、律诗

1、律诗的含义

我们所讲的律诗,指的是具有格律的近体诗,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韵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2、律诗的基本格式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平韵格律诗的格式共十六式,其中,正例律诗有八种,即:

五律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

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

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律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

七言诗以平起、首句入韵为较常见。

3、律诗的基本结构。

一首律诗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

“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由此可见,起承转合,就是一首律绝诗的基本布局结构。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

律诗的起承转合是:

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

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

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

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

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

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4、律诗的格律要求及语句结构

律诗的格律要求,也即律诗诗句语言的平仄变化要求。

毛泽东曾经说过: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

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这种语言文字调的平仄相间、有规律性的节奏变化,从而造成语句音律的一种抑扬顿挫,体现一种和谐优美。

律诗的语句结构,就五言律诗来说,每句必须是五个字,诗句的语言结构也必须是(2-2-1)(2-1-2),而不能是(1-2-2);但就七言律诗来说,每句诗也必须是七个字,诗句的七个字必须是(2-2-3)(2-2-2-1)(2-2-1-2)的语言结构,而不能是(3-2-2)(1-2-2-2)的结构。

例如:

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中,首联的诗句结构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2-2-3)

万水-千山-只等闲(2-2-3)

又如:

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诗句结构是:

破帽-遮颜-过-闹市(2-2-1-2)

漏船-载酒-泛-中流(2-2-1-2)

横眉-冷对-千夫-指(2-2-2-1)

俯首-甘为-孺子-牛(2-2-2-1)

上述所举的这两个例子,是符合平仄要求的语言结构句子。

但是不是说只要是符合平仄的五个字或七个字就可以入诗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例如:

绿柳村-云遮-雾罩,(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黄花岭-水秀-山青。

(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瀑布云—铺天—盖地;(3-2-2)(仄仄平平平仄仄)

蘑菇石—斗雪—熬霜。

(3-2-2)(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两例,平仄非常符合律诗的平仄交替变化的要求,但它却不是律诗的诗句,其原因就是语言结构不符合律诗诗句语言结构的要求,故不能作为律诗的诗句来用。

这对一个初学律诗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请大家务必记住为要。

我们是不是要死记硬背这些格式呢,其实不然,只要想容易一点,单纯的记住(2-2-3)这个格式就可以的,灵活的掌握和变通,把其它两类归结为这一类就会更加地简捷便利,但必须避开(3-2-2)这种格式词语结构的句子。

5、律诗的对仗

我们知道,以八句完篇的律诗为例,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而我们现在所要说的对仗,主要是指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

这里所说的颔联与颈联,就是律诗中间的两副对子。

这两副对子,在律诗的创作中,举足轻重。

现代诗家熊东遨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

“律诗中的两联(颔联与颈联),就像我们建设一幢房子一样,它就是我们这所房子的顶梁柱,如果有一根或几根柱子弱了,房子虽然暂时不会倒塌,那也会经不起长期的风雨侵蚀,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房屋结构的美观和牢固性。

颔联和颈联在律诗中不但重要,而且在创作时也有特别有所讲究。

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对仗的形式来展现。

律诗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也即是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之间两两相对。

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举例如下: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

颔联中:

“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

“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再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也都是对仗句。

颔联中:

“映阶”和“隔叶”是动词性词组对动词性词组;“碧草”和“黄鹂”是色彩性词组对色彩性词组;“自”和“空”,是动词对动词,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是一种特殊;“春色”和“好音”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颈联中:

“二顾”和“两朝”,是数量词性词组相对;“频烦”和“开济”,是动词性词组相对;“天下计”和“老臣心”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这里的“天下”和“老臣”,都均有特有所指,前者是指以刘备为首统治的蜀汉政权,后者则是指为前者服务的诸葛亮,二者在中华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再如笔者的:

《悼师母翁淑芝女士》

噩耗惊闻夜已深,坐啼行哭剑穿心。

恨无羽翼凌空驾,唯有悲思伴枕噙。

昔育凤鲲登虎榜,今归天府化甘霖。

情同萱草春秋颂,德善操行逾古今。

诗中的两联,只要细心的阅读,其对仗性也是很明显的,在此也就不再作详细的赘述了。

以上我们所说的词性分类,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了解,如果严格的说起来,词性的分类就还有很多,特别是在词性的结构上更为复杂。

例如:

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等。

有关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要求,对于一个初学律诗创作的人来说,首先必须应坚持和掌握。

正如俗话所说的: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

写诗也是这样,如果偏离了其本规矩,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这也就是说,对仗在律诗的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位置,而且缺一不可。

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外。

这种特殊的例外,我们一般不主张,不提倡,在此也不再作赘述。

只有当诗词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摆脱一些规律的束缚,但也并不是信马由缰,任意而作。

6、律诗中有关的“相粘”问题

所谓的“相粘”,是指在律诗中联与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是为诗家大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首正例的律诗创作,我们不但要掌握其基本格式、基本结构外,律诗的格律要求及语句结构、对仗、“相粘”等四个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必须要求掌握的。

否则,就创作不出合格的律诗来。

另外,律诗的这些基本要素,也适应于绝句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