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38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docx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

管理哲学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每题1分,共10分)

1、管理哲学属于新兴交叉(P1)学科,正在形成和发展中。

2、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P1)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

3、经验管理是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主要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9世纪(P5)。

4、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孟子主张以礼(P6)治国。

5、中国古代法家提出以法(P6)治国。

6、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P14)。

7、要成为管理主体,除了具有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威(P54)。

8、管理客体主要由人、财、物(P70)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9、人(P79)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10、重视人的需要(P80)是管好人的关键。

11、对一个企业管理来说,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P130)三种类型。

12、管理活动的共同特点,都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P154)三个阶段组成的运动过程。

13、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属性(P177)。

14、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物关系、物人关系、人际关系(P178)-三个方面。

15、协调的主要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同一性(P179)。

16、管理的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P234)”的完美统一,这是实现管理价值目标的最高境界。

17、克-霍金森说:

“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P246)。

18、“三分技术,七分管理(P248)”正是对管理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的生动概括。

19、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看不见的手(P251)”是指市场调节。

20、企业管理中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P260)的关系。

2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单地说,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P272)。

22、城市气温要比郊区高,这就是“热岛(P352)”效应。

23、东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维、顿悟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P276)。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管理哲学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理论基础:

(A、B、C、D、E)(P5—11)

A、经验管理,即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B、古典管理理论

C、“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E、马克思主义的管理理论

2、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P61—66)

A、良好的政治素质B、具有专和博的知识素质

C、掌握正确的哲学理论D、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

E、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B、C、D、E)(P83)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4、在管理领域,影响较大的西方几种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A、B、C、D)(P85—89)

A、X理论B、Y理论C、超Y理论

D、Z理论E、W理论

5、辨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A、B、C、D)(P99—111)

A、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B、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

C、抽象和具体的方法D、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E、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维方法

6、决策的基本特征如下:

(A、B、C、D)(P132)

A、决策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没有目标无法进行系统决策

B、决策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追求目标的优化

C、决策过程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最优,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优化过程

D、决策具有可行性E、决策具有随意性

7、决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A、B、C、D、E)(P132—134)

 A、根据决策的目标性质,决策可划分为定型化决策、非定型化决策和准定型化决策。

 B、根据其重要程度,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

 C、按决策的目标要求,决策可划分为理想决策和满意决策

 D、按决策的范围,可分为国际决策、国家决策、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

 E、按决策结果可分为肯定型、非肯定型、风险型

8、组织中的矛盾关系包括(A、B、C、D、E)(P160—171)

 A、个人和组织的矛盾关系     B、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关系

 C、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关系     D、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关系

 E、“宽”与“严”的矛盾关系

9、协调的类型可分为(A、B、C)(P182)

 A、制度性协调         B、沟通性协调

 C、利益性协调    D、常规性协调     E、临时性协调

10、广义的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B、C、D、E)(P215)

 A、管理是面向集体的   B、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

 C、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   

11、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指:

(A、B、C)(P244)

A、教育B、科技C、管理D、计算机E、生物技术

12、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A、B、C、D)(P258)

A、生态持续B、经济持续C、社会持续D、文化持续E、文明持续

13、对现代经济管理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A、B、C、E)(P269)

A、是否尽职尽责B、是否有利于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的目标

C、是否符合被管理者的需要D、是否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E、是否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14、城市土地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4.(A、B、C、D、E)(P337)

A、价值的密集性B、经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C、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固定性D、城市土地在自然特性方面具有差异性E、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具有复杂性

15、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包括有(A、B、C、D、E)(P349—352)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E、气候恶化

三、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哲学是研究管理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问。

(P1)

2.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负管理工作的人。

(P52)

3.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指进入管理主体管理实践活动领域,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指挥、使用的客观对象。

主要由人、财、物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P70)

4.定性思维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P123)

5.决策一般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或手段)的过程。

(P128)

6.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决策过程,使决策符合实际。

(P146)

7.决策民主化指决策要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

(P146~147)

8.管理价值是客观对象或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或改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P220)

9.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能自觉引导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P265)

10.“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比郊区的高(P352)

11.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

(P353)

12.城市化指一种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

(P305)

四、简答题

1.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的关系(P1~2)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一般哲学要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虽然也存在于管理领域中,但没有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

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2)联系:

管理哲学受一般哲学观点的指导和影响。

管理哲学在建立自己的概念、范畴、基本理论时,要在一般哲学观点指导下进行,要吸收一般哲学的合理成分和有益的因素。

2.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P2)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管理哲学研究的是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关于管理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

而管理学属于具体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理论、具体问题,比如,管理决策、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等。

(2)联系:

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二者之间存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管理科学要受管理哲学的指导和影响。

管理哲学研究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更一般的共性,它注重从管理的整体性上揭示各种管理活动中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本质和规律适用于管理科学和各种管理活动。

3.管理哲学的特点(P2)

管理哲学具有两方面特点:

(1)与管理科学相比较,管理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较高层次的概括性。

(2)与一般哲学相比较,它的概括层次低于一般哲学

简言之:

就理论概括层次而言,管理哲学低于一般哲学,而高于管理科学。

4.管理哲学的作用(P15~16)

(1)管理哲学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一般哲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

(2)管理哲学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5.人为什么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79)

人之所以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从人的作用看:

有了人的作用,物和财才可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因素,成为管理客体。

(2)从管好人的意义上看:

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好了人,才能通过人实现对物力和财力的管理。

(3)从人的特性上看: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管理客体系统中,人的要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管理主体的管理,不像管理客体中的物和财那样只是机械地接受管理。

6.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是科学决策?

(P147)

科学的决策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是正确的;

(2)决策所确定的措施方案也是正确的;(3)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能保证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并且对一旦产生的副作用有严密完善可行的处理措施

(为了便于记忆,可简化为以下四点:

目标正确,措施得当,成本最低,副作用最小,并有完善可行的应付措施)

7.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P149~150)

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至少应具备以下五方面必备条件:

(1)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要能抛弃旧观念,树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2)要具有民主作风,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运用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等条件,弥补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才智、精力等方面的不足。

(3)能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掌握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能够不断总结和研究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决策。

(4)要能深刻认识和掌握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懂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业务内行;会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活动。

(5)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遵照决策科学的要求,按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

8.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157~158)

(1)只有科学地制定计划,才能协调与平衡多方面的活动。

(2)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

计划是制定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桥梁。

(3)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表现在:

A、计划包括建立目标和一些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将成为管理控制的基础。

B、控制的所有标准也都来源于计划。

C、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计划是预测这种变化并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

(4)计划工作还有助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减少盲目性所造成的浪费,促使各项工作均衡稳定的发展。

9.管理控制过程的辩证关系(P174~175)

管理控制过程表现了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各自功能不同(这是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是相互统一的方面)。

(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

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发生显著变化时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目标离不开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目标制约手段,目标性质决定了手段的性质。

10.管理价值的特点(P222~223)

(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

管理价值受到价值系统的影响,而价值系统不仅由组织内部决定,而且还由广大的社会文化规范所决定。

(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

管理价值的反馈性:

管理价值与人的价值相联系。

人是管理实践的主体,管理价值也是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层面、一个方式,从管理价值反馈回来也证明了管理者自身的价值。

管理价值的两重性:

管理的价值,是以对国计民生有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的,这是价值的价值,没有第一价值,就没有第二价值。

(3)管理价值具有社会性。

管理价值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而是整个组织系统和人民群众集体动作的结果。

(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

管理作为一项集体活动,绝非短时期内能够见效。

(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

管理价值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得,需通过努力创造才能实现。

(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

这与管理价值的变动性相对应。

(1)有的管理价值在这个时期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

(相当于因时而异)

(2)管理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的管理价值在本民族或本文化中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别的民族或别的文化中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

(相当于因地而异)

11.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养(P249~250)

经济管理者在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

(1)经济管理者的统筹性作用要求其对经济管理在空间上考虑全局,在时间上着眼长远,也就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经济管理者的权威性作用要求其对权威有辩证的认识,善于处理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关系。

(3)经济管理者的创造性作用要求其善于创新,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启发创造。

这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思维。

12.“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P251~253)

“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

二者是经济生活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

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国家干预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牺牲部分效率,但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者具有互补性,表现在自发性和自觉性的互补,事后调节和事前调节的互补等。

(这是二者统一性的体现)

13.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

(P258~259)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原则:

(1)生态持续原则:

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威胁后代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

(2)经济持续原则:

要求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来实现经济持续。

主张把传统的粗放的外延式再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内涵式再生产方式,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既肯定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社会持续:

从关心人的温饱上升到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健康和谐的生活;把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社会改革,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广泛的社会平等。

(4)文化持续:

倡导精神价值,鼓励人们摆脱和消除工业文明给人们的压抑、迷茫、痛苦的不良影响,强调文化进步和价值系统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持续原则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多角度化。

生态持续与经济持续可说是对传统发展观中突出的缺陷的弥补,而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

14.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P270~271)

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

可从条件公平、手段公平、结果公平等多个角度来定义。

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

条件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地位、法律上和人格上的公平。

它与效率无直接联系。

手段公平亦即机会均等,主要指竞争规则和社会参与规则对所有人具有同等效力,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有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

手段公平是促进合理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结果公平指的是人们在收入、经济水平和权威上维持完全的平等。

它与效率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通过竞争以外的手段干预分配结果以实现所谓的“均贫富”,必然导致低效率,从而损害多数人的福利水平;而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必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经济管理中,我们固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

[注意:

对如何正确把握“××与××的辩证关系”这种类题目(如本题和下题)的回答,应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说明××与××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二是说明“如何正确把握”]

15.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P272~274)

所谓义是指人们应遵循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原则,以及符合这些思想原则的行为。

所谓利就是人们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其活动。

简言之,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

具体到经济管理中,义就是经济管理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就是经济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与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

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义。

经济管理中要获取更多的利,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经济组织的维系也离不开义的支持作用。

(2)相互制约:

一方面,义制约利,经济管理道德的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内部就能团结协作,利才得以实现;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

经济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从正义的活动中获得利,经济管理的道德原则才能得到自觉贯彻。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

即义利同等重要,应当既重视利,又重视义,要做到以义促利,以利促义。

五、论述题

1.简述“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P36~5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正名”、“知天命”,提倡先富后教,以礼乐为教,修己治人等。

在行政管理上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管理上主张以学“礼”(社会道德、社会制度)为基本内容,并倡导“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经济管理上主张“节用”、“薄敛”、“使命以时”。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物质利益是一切争斗的原因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尚俭”“节葬”,“天志”、“明鬼”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思想出发,反对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则,主张“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出发,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提出“抱法处势”的管理思想。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争取主动权;提出“奇正相生”的观点,着重“奇正形胜”的管理思想。

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P93~94)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区别与对立

A、二者所处地位不同:

管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管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形成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二者存在着自控和受控的矛盾。

(按:

教材对管理主体的自控和管理客体的受控所作的解释值得商榷。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依赖、相互统一

A.二者互为前提,离开一方,另一方不复存在

B.二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a)在管理活动中,人既可以作为管理主体,也可以作为管理客体。

(b)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管理主体,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则可能成为管理客体。

(c)每一个人既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主体,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客体。

C.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管理客体不断凝结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不断转变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P95~99)

答案要点:

(1)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

A: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B:

矛盾的特殊性:

每一事物的矛盾在存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个性。

C: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的认识)

A.两点论

(a)存在于同一事物的诸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

(b)在同一矛盾的两方面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B.重点论:

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中要着重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在同一矛盾中要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

C.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相结合、相统一:

在抓好主要矛盾解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

(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关于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认识)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A.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

B.联系的普遍性:

a、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c、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相互联系的

(4)过程论的思维方法(关于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

A.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

量变到质变

C.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4.谈谈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P161)

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

所谓组织的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从而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所谓不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这是对立的方面)

平衡和不平衡又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包含着某种平衡。

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维持其相互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

(这是统一的方面)

5.管理协调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