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641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docx

计算机网络中文版谢希仁docx

计算机网络讲义

 

参考文献:

【1】JamesF.Kurose著,陈鸣译.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AndrewS.Tanenbaum著,熊桂喜等译.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高传善等编.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WilliamA.Shay著.高传善等译.数据通信与网络教程.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一章概述

1.1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

1.目的

●资源共享

●高可靠性

●节约经费

●通信手段

2.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它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透明性。

因此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区别在于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四代)

1.2.1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计算机网络(电路交换)

●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

电路交换:

建立连接数据通信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的分类:

空分交换是交换比特流所经过的端口号;时分交换是交换比特所在的时隙;波分交换是交换荷载比特的光的波长。

1.2.2分组交换网的出现(包交换)

●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的传输。

●分组交换网的试验成功:

存储转发原理——即断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分组交换网:

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参见课本P5图1-4。

1.2.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OSI/RM(ISO)、TCP/IP(Internet)、SNA(IBM)、DNA(Digital)等。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OSI/RM: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TCP/IP: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SNA: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1974年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

●DNA:

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

1.2.4B-ISDN:

综合化:

即各种业务综合高速化:

即宽带化

采用高速分组交换、高速电路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和光交换的高速综合业务数字网就称为B-ISDN,ATM交换是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结合。

补充:

ISDN知识。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是由综合数字电话网(IDN)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网络,它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以支持广泛的业务,包括语音的非语音的业务。

它为用户进网提供了一组少量的标准多用途网络接口。

●ISDN的特性:

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综合的业务、标准的入网接口。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

(1)基本速率接口BRI(BasicRateISDN):

2B+D,B信道为载荷信道,速率为64kbps,D信道为信令信道,速率为16kbps。

BRI一般用于较低速率的系统中。

(2)一次群(基群)速率接口PRI(PrimaryRateISDN):

一般用于大容量系统。

23B+D:

美国和日本采用,可适应北美的T1系统(1.544Mbps)。

30B+D:

欧洲采用,可适应E1系统(2.048Mbps)。

●B-ISDN:

采用高速分组交换、高速电路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和光交换四种传输模式。

高速分组交换:

利用分组交换的基本技术,简化了X.25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服务,在链路上无流量控制、无差错控制,集中了分组交换和同步时分交换的优点。

高速电路交换:

采用多速时分交换方式(TDSM)允许信道按时间分配,其带宽可为基本速率的整数倍,但信道的管理和控制十分复杂。

光交换:

采用光交换机将光技术引入传输回路和控制回路,实现数字信号的高速传输和交换。

异步传输模式ATM:

集电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类型的业务。

●B-ISDN与N-ISDN的区别:

(1)N-ISDN使用的是电路交换。

只是在传送信令的D通路使用分组交换;B-ISDN则使用一种快速分组交换,称为异步传递方式ATM。

(2)N-ISDN是以目前正在使用的电话网为基础,其用户环路采用双绞线(铜线);但在B-ISDN中,其用户环路和干线都采用光缆(但短距离也可以使用双绞线)。

(3)N-ISDN各通路的比特率是预先设置的。

如B通路比特率为64kb/s;但B-ISDN使用虚通路的概念,其比特率只受用户到网络接口的物理比特率的限制。

(4)N-ISDN无法传送高速图像。

但B-ISDN可以传送。

1.3协议与体系结构

1.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理论上的国际标准。

●TCP/IP: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1.3.2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1.网络协议:

以教师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为例来说明。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包括语法、语义和同步。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

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时序问题。

2.分层的优缺点:

优点: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

分层的层次数难以确定;有些功能会在不同的层次中重复出现,而产生了额外开销。

1.3.3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1.说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

物理层:

在物理媒体上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透明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以玻璃为例)。

数据链路层:

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两个相邻结点间)上,实现无差错的帧传输。

网络层:

负责为互连网上的不同主机之间提供分组交换。

主要任务就是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运输层: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

应用层:

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2.以示意图的形式说明SDU(服务数据单元)、PDU(协议数据单元)、IDU(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

(参见P17图1-12)

(N)PDU=(N)SDU+(N)PCI

IDU=PDU+ICI(接口控制信息)

3.以示意图的形式说明数据通信过程。

(课本P15图1-11,P25图1-17)

以乘飞机旅行为例来说明。

4.说明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协议保证服务得以向上一层提供,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的水平的,即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

而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下层能向上层提供两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即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参见课本P19图1-13)

●服务:

能够被高一层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之为“服务”。

●服务访问点SAP: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之处),一个服务访问点只能被一个实体所使用。

●服务原语

原语

含义

请求

一个实体希望得到完成某些操作的服务

指示

通知一个实体,有某个事件发生

响应

一个实体希望响应一个事件

证实

返回对先前请求的响应

●服务类型: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连接类型

服务类型

应用实例

面向连接的服务

可靠的消息流

页码序列

可靠的字节流

远程登陆

不可靠的连接

数字化的声音

无连接服务

不可靠的数据报

电子方式的函件

有确认的数据报

挂号邮件

问答

数据查询

1.3.4网络体系结构详述

1.OSI的体系结构: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课本P22图1-16)分7层,分层原则如下:

(1)根据不同层次的抽象分层。

(2)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3)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制定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

(4)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通信量。

(5)层数应足够多,以避免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中,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体系结构会过于庞大。

2.TCP/IP参考模型:

主机至网络层,互连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课本P28图1-19)

3.TCP/IP与OSI的对比:

(课本P27图1-18)

(1)两者之比较

●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连问题,并将网际协议IP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ISO和CCITT最初只考虑到使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

●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并重,而OSI在开始时只强调面向连接服务。

●TCP/IP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

而OSI到后来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TCP/IP对一些基本概念没有很清楚的区分,而且其模型的通用性较差。

(2)OSI模型和协议的缺点

●糟糕的提出时机

●糟糕的技术

●糟糕的现实

●糟糕的策略

(3)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该模型没有明显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

●TCP/IP模型完全不是通用的,并且不适合描述除TCP/IP模型之外的任何协议栈。

●主机至网络层在分层协议中根本不是通常意义下的层。

●TCP/IP模型不区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虽然IP和TCP协议被仔细地设计,并很好的实现了。

但是其他很多协议却很特别,没有被很好的实现就免费发送,造成现在很难被替换。

1.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照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

仅有一条通信信道,由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共享。

如总线型、环型。

●点到点网络:

由一对对机器之间的多条连接构成。

为了能从源到达目的地,这种网络上的分组可能必须通过一台或多台中间机器。

2.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混合交换:

在一个数据网中同时采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3.按拓朴结构分类:

●集中式网络:

●分散式网络:

●分布式网络:

4.按作用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

●局域网LAN

●城域网MAN

5.按使用范围分类:

●公用网:

●专用网:

1.5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若干术语

1.计算机网络:

由若干个主机,一个通信子网和一系列的协议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制定机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现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ITU-T)

●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包括电子工业协会(EIA)、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

3.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相同点:

物理结构相同,都是建立在网络结构之上的系统。

不同点:

高层软件不同,即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区别。

1.6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中国联通数据网

●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利用军队资源组建的数据网

1.7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

1.带宽:

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相近概念:

最高数据率、吞吐量

2.时延: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结点在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2)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3)处理时延:

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例:

以高速公路收费站为例来说明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

3.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从公式可知:

时延带宽积又可以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4.往返时延:

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5.其他相关概念:

●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可以是对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能等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物质与外部的联系。

信息有各种存在的形态,如文字,声音,图像等等。

●数据:

信息也可以用数字的形式表示,数字化的信息称为数据。

数据是装载信息的实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或解释。

为了确切的表示信息,数据有时是一些连续值,另一些则取离散值,如声音的强度,灯光的亮度等都可以连续变化,而成绩,名次等的取值都是离散的。

连续值的数据叫做模拟数据,离散值的数据叫做数字数据。

●信号:

数据通信中的“信号”是指数据的电编码或磁编码。

它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数字信号则是一串电压脉冲序列。

两种信号在一定技术措施下可以相互转换。

信号可以在各种传输媒介上传送,如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缆,甚至可以通过卫星以微波的方式传送。

●噪声: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称为噪声,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由信号传输过程本身产生。

噪声过大将影响被传送的信号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信道:

信道是传送信号的一条通路,由传输介质及相应的附属设备组成。

同一个传输介质上可以同时存在多条信号通路,即一条传输线路上可以有多个信道。

例如一条光缆可以供上千对人同时通话,有上千个电话信道。

●信号带宽:

信号通常都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送的,电磁波都有一定的频谱范围,该频谱范围称作该信号的带宽。

理论上任意持续期有限信号(如脉冲信号,方波等)的频谱总是无限宽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频谱宽度被看作是信号能量比较集中的那样一个频谱范围。

●信道带宽:

指信道上能够传送的信号的最大频率范围,如普通电话信道的带宽是300HZ~3400HZ。

当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时,信号就不能在该信道上传送,或者传送出的信号将失真。

●信道容量:

是信道允许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信道性能的极限。

如果要求的数据率大于信道容量,这样的传输在该信道上根本无法实现。

●吞吐量:

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内整个网络能够处理的信息总量。

在信道总线网络中,吞吐量=信道容量×传输效率。

●传输效率:

指原始数据量占整个传送的数据的比率,数值上等于数据包中数据的长度与整个包长度的比值。

显然传输效率越高越好。

1.8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第二章物理层

2.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1、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的比特流,而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

2、物理层的作用:

●采用OSI术语,其作用为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的一些特性:

(1)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那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4)规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采用OSI术语,其作用为给其服务用户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的能力。

2.2信道的极限容量

2.2.1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1、信道:

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2、通信的基本方式:

●单向通信

●双向交替通信

●双向同时通信

3、通信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基带信号:

将数字信号1或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送到线路上传输。

●宽带信号:

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

2.2.2信道上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奈氏准则:

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Baud

其中:

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兹;25.

Baud是波特,码元传输速率、信号传输速率或调制速率的单位,1波特为每秒传送1个码元,一个数字脉冲即为一个码元(注意强调波特与比特的区别)。

码元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

若信号码元(脉冲)的宽度为T秒,则码元传输速率为1/T波特。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Baud

●无噪声信道容量=2Wlog2Nbps(其中N表示携带数据的码元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

●若在有噪声情况下,且误码率为P,则信道容量=2W[1−Plog2(1/P)−(1−P)log2(1/(1−P))]bps

例如:

P=0.1,信道容量=2W×0.53,即有效信息速率降低了将近一半。

2.2.3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仙农公式: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Wlog2(1+S/N)bps

W:

信道的带宽

S:

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仙农公式表明: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例:

信噪比为30dB,带宽为3kHz的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10log10S/N=30dB,则S/N=1030/10

3k*log2(1+1030/10)=3k*log2(1+1000)≈30kbps

2.3传输媒体

1.导向传输媒体(有线传输)

●双绞线(STP:

屏蔽双绞;UTP:

无屏蔽的双绞线)

采用绞起来的结构是为了减少对相邻的导线的电磁干扰

UTP双绞线的等级

类别

描述

最大传输速率

第一类

铜线没有缠绕,只能传送声音,不适合在LAN中传送数据

/

第二类

无缠绕,但可用于低速数据传输,不适合LAN

4Mbps

第三类

铜线缠绕绞距为每分米缠绕1次,是架设10BaseT网络最基本的线材需求等级

10Mbps

第四类

缠绕较密

16Mbps

第五类

铜线缠绕最紧密,架设高速以太网络一定要使用此等级的线材

100Mbps

国标T568A和T568B定义的管脚排列

管脚排列

T568A定义的色线位置

T568B定义的色线位置

1

绿白W-G

橙白W-O

2

绿G

橙O

3

橙白W-O

绿白W-G

4

蓝BL

蓝BL

5

蓝白W-BL

蓝白W-BL

6

橙O

绿G

7

棕白W-BR

棕白W-BR

8

棕BR

棕BR

注:

RJ-45水晶头的引脚顺序为:

将水晶头水平放置,有塑料弹片的一面向下,插入网卡的一头向右,则靠近自己的那只引脚即为“8”。

●同轴电缆

(1)50同轴电缆;基带同轴电缆(数字通信)

 

同轴电缆特性

直径

最大传输距离

阻抗

RG-58(细缆)

0.26厘米

185米

50欧姆

RG-11(粗缆)

1.27厘米

500米

50欧姆

A、曼彻斯特编码(参见课本P28图2-3)

将每一个码元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码元“1”在前一间隔为高电平而后一间隔为低电平,码元0正好相反。

B、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若码元为1,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同;若码元为0,则其前半个码元的电平与上一个码元的后半个码元的电平相反。

(2)75同轴电缆:

模拟通信、宽带同轴电缆

●光缆

(1)光缆的优点:

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适宜于远离传输;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好;保密性好;体积小,重量轻。

(2)光缆的分类:

多模光纤:

多条不同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度)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此光纤称为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若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它可使光线直线传播,这种光纤称为单模光纤。

●架空明线

2.非导向传输媒体(无线传输)

●无线传输

包括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包括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

双绞线

同轴电缆

有线传输光缆

架空线

传输媒体

短波

无线传输地面微波接力

微波卫星通信

3.数据传输的总时延:

●传播时延:

信号在信道中传播所需的时间,取决于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以及所传播的距离。

●发送时延:

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数据块的长度和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

●重发时延:

因为数据出错,需要重传,直到传送正确为止。

2.4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2.4.1模拟传输系统

1.调制解调器(数字数据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时)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modem)

调制器:

将基带数字信号的波形变换适合模拟信道传输的波形。

解调器:

将经过调制器变换过的模拟信号恢复或原来的数字信号。

2.调制方法:

●调幅AM:

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

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起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2.4.2数字传输系统

1.编码解码器(模拟数据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时)

编码器:

将模拟数据转换数字信号。

解码器:

将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数据。

2.脉码调制PCM(数字化过程:

采样、量化和编码)。

注:

数字信号的特点:

(1)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2)可以控制差错,提高了传输质量。

(3)便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4)易于加密,保密性强。

(5)可以传输语音,数据,影像。

通用,灵活。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1.链路:

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设点。

2.数据链路:

把实现用来控制数据传输的规程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

3.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通过一些数据链路层协议(即链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包括:

●链路管理: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帧同步:

是指收方应当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

帧同步方法:

(1)字节计数法(DEC公司的DDCMP(数字数据通信报文协议))

(2)采用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BSC协议)

(3)采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HDLC协议)

(4)违码编码法(如物理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流量控制:

由接受方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差错控制:

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

检错码:

(1)奇偶校验码

(2)CRC冗余码

纠错码:

(1)海明码

●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

●透明传输:

不管所传输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寻址:

保证每一帧都能发送到正确的目的站,收方也应知道发方是哪个站。

3.2停止等待协议

3.2.1不需要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数据传输(理想模型)

完成理想化的数据传输就是基于以下两个假定:

假定1:

链路是理想的传输信道,所传送的任何数据既不会出

差错也不会丢失。

假定2:

不管发方以多快的速率发送数据,收方总是来得及收下,

并及时上交主机。

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根本不需要的。

3.2.2具有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简单模型)

由收方控制发方的数据流量,实现简单的流量控制功能,这也是计算机网络中流量控制的一个基本方法。

3.2.3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实际模型)

●超时计时器:

其值(重传时间)一般选为略大于“从发完数据帧到收到确认帧所需的平均时间”。

●以课本P49图3-3说明ARQ协议的基本原理。

●停止等待协议ARQ

优点:

比较简单。

缺点:

通信信道的利用率不高

●定量分析

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