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4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4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四)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考试时间:

2018.9.24

一、抄写(10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缩写为AI)不仅出现在《终结者》之类的科幻电影之中,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就连人类引以为傲的文艺创作,也开始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

日前,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CSLT)作诗机器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著名科学家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将人与机器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

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记忆与思维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这本是人类的骄傲。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机器人“薇薇”开启数据库诗歌写作模式。

有的诗一看就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但有的诗判断的难度要大一点,比如这一首《落花》:

红湿胭艳逐零蓬/一片春风细雨濛/燕子不知无处去/东流犹有杜鹃声。

要想甄别就需要推敲,但只要认真思考,“细雨濛”之类别扭的用法还是可以被识别出的。

那么文学创作上,人工智能在模仿什么?

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

“薇薇”这类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学习过的古诗,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

虽说如此,但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

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人工智能与文艺的关系,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而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

某种程度上,值得当心的是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

比如上文所引的机器人诗歌,如果有较好的诗歌修养并不难识别,但在各种伪托李白藏头诗的口水诗都可以在网络上流行的今天,我们担心越来越多的人将无法判断一首机器人诗歌和一首好诗的差距。

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于人文的步步蚕食。

文学理论大家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复杂始终对应于人心的深邃,人性是永远无法替代的部分。

什么是人性?

人性是那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部分。

只要灵魂没有枯竭,文学这朵艺术之花会永开不败。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开始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显示了其威力,如谷歌旗下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就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

B.日前,作诗机器人“薇薇”通过了“图灵测试”,主要是因为“薇薇”创作的诗歌有31%的作品被社科院的唐诗专家认为是机器写的。

C.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而机器人“薇薇”的诗歌写作只是一种有模有样的模仿行为。

D.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的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这个观点认为,将人与机器隔开后,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机器”而不是“人”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

B.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

C.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这也是人工智能写作无法进行模仿的。

D.机器人“薇薇”写作的诗歌,有的可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但有的诗判断的难度要大一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让我们有了机器人的智能,这是我们要努力的。

B.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虽然对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是挑战,但我们不必担心,我们真正忧虑的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

C.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于人文的步步蚕食。

D.“文学是人学”,人性是那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部分,只要灵魂没有枯竭,我们就不必担心文学会衰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50分)

4.下列一段话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进则退。

发达国家纷纷进行物联网战略布局,物联网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取得某个方面的领先就沾沾自喜,更不能放慢脚步,甚至躺在“功劳薄”上故步自封。

我们一定要盯紧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以出类拔萃的速度实现物联网跨越式发展。

A.日新月异B.沾沾自喜C.故步自封D.出类拔萃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②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③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④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⑤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⑤⑥B.②③④C.①⑤⑥D.①③④

6.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

没想到一语成谶:

《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

④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

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⑤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

⑥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店主让这支据说是充满了现代都市人温馨怀旧情怀的时髦旋律悠扬潇洒地无时无刻地在我家窗外的空中飞扬。

它颠来倒去,循环往复。

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去年9月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古文体裁更加多样,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美国目前正在协商的价值数十亿美元左右的能源投资,将给遭受飓风肆虐的得克萨斯州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带来数千个就业岗位。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青年网通过搭建社交媒体平台,在中国青年感兴趣的就业创业、成长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提供引领,支持中国青少年的发展。

B.北京市教委强烈谴责“虐童”涉案人员严重违反师徳,红黄蓝教育机构宣布立刻免去新天地幼儿园园长职务。

C.在不少地方,不仅企业救援队承担着企业自身的救援任务,还要配合当地政府参与其他救援工作,成为地方救援工作中的主力。

D.携程网旅游预订数据显示,旅客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三亚、北京等地备受欢迎,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同样有不俗的热度。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11.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1)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

“日前___(①察看②惠顾③光临)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我决定应聘。

(2)明天我校将举行青春励志报告会,恳请校长___(①光顾②惠允③拨冗)出席给我们指导。

(3)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

“__!

__!

”(①叨光②叨教③借光)[Z|xx|k

A.①②①B.③③①C.①③①D.②①②

12.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A.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下文中,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沙皇的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托尔斯泰是一位伯爵,拥有很大的农庄,但是在他的作品《复活》中,他重新回顾成长过程中身为贵族的沉沦,以及拥有土地和农奴带给他的不安与焦虑,他决定出走。

我认为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复活》也不是《战争与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时,写的一封给俄国沙皇的信。

信中,他没有称沙皇为皇帝,而是称他为“亲爱的兄弟”,他写道:

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衣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

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后,他收了几件衣服,拎着简单的包袱,出走了。

最后他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旁人只知道一个老人倒在月台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尔斯泰。

(蒋勋《孤独六讲——革命孤独》)

A.托尔斯泰体认民贵君轻,实践民主思维

B.托尔斯泰目睹贫富差距,慷慨捐财助人

C.托尔斯泰揭露民生困苦,唤起社会关注

D.托尔斯泰展现悲悯情怀,追求人间公义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

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

”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

“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

”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不报仇不算好看!

”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

“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

”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分)

 

五、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1分)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

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②《玉策记》:

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

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青牛”“白鹤”皆为道家事物,被借以赞美所访之人,并表达诗人成仙的急迫心情。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E.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膩,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16.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6分)

 

六、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7.杜甫的《望岳》在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的壮伟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18.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李白《蜀道难》中以杜鹃的叫声渲染凄清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四)

语文答题卡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抄写(10分)

[

[

二、选择题(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答案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四)语文试卷答案

1.B“主要是因为‘薇薇’创作的诗歌有31%的作品被社科院的唐诗专家认为是机器写的”错,据原文“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可知。

2.A原文为“如果有30%以上的机器行为被人误会为是“人”而不是“机器”所为,则机器应被视为拥有智能”

3.A“让我们有了机器人的智能,这是我们要努力的”错,据原文“值得当心的是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

4.D出类拔萃:

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5.A①如蚁附膻:

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形容许多人纷纷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或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使用正确。

②大而化之:

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将其误用为“通过放大去解决问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③风生水起:

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

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④移樽就教:

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符合语境。

⑤无所事事:

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指闲着无事可干。

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作为”或“一无所成”。

⑥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放在句中褒贬不当。

6.C开宗明义:

指说话或作文一开始就说出主要的意思。

求田问舍:

比喻只知道谋求个人私利,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

望文生义。

一语成谶:

谶:

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

指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

从善如登:

跟着学好就像登高一样艰难。

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望文生义。

十室九空:

十户人家,九家空虚。

形容因灾荒、战乱或暴政等天灾人祸使得人民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

不合语境。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7.AB.成分残缺,语意不明。

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或将“无时无刻地”改为“无时无刻不”。

C.“从小”语序不当。

D.句式杂糅,删去“编写”。

8.D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移到句首;B项成分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C不合逻辑。

“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

9.AB项,“北京市教委强烈谴责‘虐童’涉案人员严重违反师徳”成分残缺,在“师德”后加“的行为”;C项,“不仅企业救援队承担着企业自身的救援任务”语序不当,把“不仅”放到“企业救援队”后;D项,中途易辙

10.C“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笏板,代之官职。

11.C

(1)句,察看:

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惠顾,敬辞,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

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察看”,表达才得体;

(2)句,光顾,欢迎别人到自己这边来访问,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的敬辞;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

根据语境,选用“拨冗”,表达才得体;

(3)句,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根据语境选用“叨光”,表达才得体。

故选C。

12.B题干要求选出“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四月初”“清晨”,B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提示季节;“东风”指的是“春风”,“寒食”在四月初。

A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