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3671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个人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对劳动的认识很肤浅甚至很幼稚,引用的例子不当,尤其是“叙而不议”的问题很突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正因为话题太熟悉,但要写出新意来却并不容易。

  三、具体的问题总结2019年湖南考区的考生在作文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题目过大,很生硬,无文采可言,如《劳动》

  《说劳动》

  《劳动最光荣》

  《热爱劳动》

  《请爱上劳动》等题目大量出现,甚至出现像《劳动模范》

  《劳动是个动词》

  《复兴中学》等让人啼笑皆非的题目。

还有的就是一个硬邦邦的《演讲稿》三个字,或者根本没有标题。

  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题目出彩、新颖给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上述题目不能说完全失败,但毫无新意也毫无文采,很生硬,干巴巴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拟题时很用心,如《劳动使生命更充实》

  《在劳动中感悟人生》,切入点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用劳动谱写青春乐章》

  《劳动是青春的靓丽底色》

  《让劳动之花开遍华夏》

  《以劳动之风,扬强国之帆》

  《青春正芳华,劳动正当时》等既标题,有气势又有文采。

看到这样的题目,阅卷老师自然是“眼中有光,心中有喜”了,第一印象自然很好。

所以,花点心思取个好题,很有必要。

  对“劳动”的理解比较肤浅,欠深刻,这个问题很突出也很普遍。

  比如很多考生谈到劳动就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地不容易,就是环卫工人深夜打扫街道,就是时传祥掏粪,就是雷锋助人为乐,就是焦裕禄扶贫济困,就是王进喜跳进水泥池用身体搅拌。

或者就是袁隆平发明超级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就是邓稼先参与核试验,大段大段地讲故事,然后发表一通土得掉碴、老得掉牙的议论就结束了。

不能说这些例子跟劳动完全没关系,只是他们完全用素材去填充思维的空白,没有对劳动有真正的认识甚至可以说缺乏最起码的理解和认知。

说得不客气点,这些考生压根就没去想过“劳动”到底是什么,只知道一味地去往“政治正确三观正确”靠拢但却是生拉硬扯甚至完全胡扯。

试问,这样毫无思想、不会思考甚至有投机取巧倾向的考生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吗?

能是有思想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合格大学生吗?

  还有的考生偏离、跑题。

  如把“劳动”理解为“勤奋”

  “奋斗”

  “奉献”

  “责任”等,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列举的例子过于大众化,甚至是千篇一律地使用平日里背诵的作文素材,且不加任何思考地直接挪用,做了作文素材忠实的“搬运工”。

如上面提到的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等老掉牙的例子,还有就是直接照搬“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事迹,如黄大年、于敏、王继才夫妇、其美多吉、吕保民,刘传建等人,新一点的就是华为的任正非或者或者中美贸易战中的5G技术。

稍微有些常识的人就知道,他们的事迹难道仅仅是彰显“劳动光荣”吗?

王继才夫妇几十年如一地守岛是突出“劳动光荣”吗?

吕保民勇斗歹徒也是突出“劳动光荣”吗?

谈任正非或5G技术跟“热爱劳动”有什么直接关系?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思辨能力的严重缺失,而这个问题从阅卷现场来看,正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原材料中的“内容指令”视而不见,尤其是对劳动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的现象没有提及或者只是一笔带过,有提及的大多浮于表面,或者干脆就是大段地抄袭原材料,然后说他们这样不对,至于为什么不对就没有下文了。

这都属于典型的“叙而不议”的范例。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并不难,只要稍微地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三不”的背后其实就是违背了劳动的精神,可以从正反论证和假设论证来驳斥他们,然后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即可。

  另外,很多考生也没有关注到材料中的“提出希望和建议”这一

  任务指令,而是在结尾的时候的用空洞无力的口号来代替。

  语言不成熟、思维很幼稚,甚至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

  如“非洲有个地方很贫困,土地荒芜,他们宁愿将一把的蚊子抓

  起来煎成一个小饼也不愿意下地耕作”,“一个人如果不劳动,那跟吃了睡、睡了吃的猪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不让我干活,还不如让我去死”用这些来证明“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的观点。

还有诸如“邓小平爷爷九十多岁还在研究杂交水稻”

  “大庆油田工人焦裕禄”等基本常识错误的笑话也时有出现。

另外叙述的零碎化现象也屡见不鲜。

比如全篇写小时候和奶奶拔萝卜、和同学搞卫生或一起攻克几道超难的数学题等几个小故事,之后抒发一下“劳动真光荣,我们应该热爱劳动”之类的感慨就结束全文了。

这些虽是极少数,但也应引起我们注意。

  没有使用演讲稿的文体,通篇依然是纯粹自说自话式的“伪议论文”,没有听众意识和作者指令意识。

这样的文体问题也为数不少。

  对作文题的看法劳动,一个从小就很熟悉的话题,小学中学作文练习应该也写过不少,到高中毕业时还要再写一次,是不是有些太陈旧了点?

太低估了学生的水平?

毕竟这是大学选拔性考试,一个毫无新意甚至有些陈腐无聊的话题要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去写,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这样的题目拉低了整个高考考生甚至国民的智商。

如果这样严肃的国考依然不能去积极引导学生往思维的纵深处去行走的话,又怎么能引导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往纵深处行走呢?

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只能在低层次、低效率的怪圈里原地踏步甚至后退,这是有良知、有远见、有专业素养的语文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过,回过头想,现当下的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劳动的时间本身就被大量挤压甚至完全丧失,劳动的生态环境也并不具备,尤其是社会对体力劳动有一种潜在的轻视甚至鄙视的心理。

而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怎么参与很多劳动实践,对劳动的认识本身就不深刻,怎么能要求他们写出深刻的文章来呢?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期待通过一篇高考作文就能改变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当然,更不能因此而扭转整个社会业已固化的劳动观。

  对审题的看法行文之前,必须认真审题。

审题不准就会导致偏题走题,这是常识。

而这次作文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以“热爱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为话题的中心,但很多考生却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或者偷换概念,或者完全另起炉灶,比如大谈“青春需要奋斗”

  “人生重在奉献”,或者打擦边球,比如大谈“人生在勤,不索何求”却不谈劳动。

这是典型的审题不过关,对命题的概念内涵及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不清,抓不住关键和中心。

  对作文思辨能力和作文素材的看法思辨能力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可贵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对世界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个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来说理应具备,教师也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更要培养学生的。

但看看我们的高考作文包括我们的平日的作文训练:

作文素材满天飞,政治口号到处是,思维的肤浅化、语言的幼稚病触目皆是,高中生写出来的文章深度和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差不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上了三年的假语文”,语文老师的“专业尊严”瞬间被击垮,真的悲哀啊!

  可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分析甚至不愿思考和分析问题,他们愿意这样吗?

当然不是。

  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我们教师也难辞其责:

一是我们平日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素材,学生没消化吸收,造成“素材积食”,临场时懒得思考就把素材搬来救场意图蒙混过关;

二是平日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居多,学生的独立思考被扼杀掉,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思维的喂食”,哪里还会独立思考?

更遑论深入思考了。

三是思辨能力的强化训练很少甚至完全缺失,甚至有时候教师自己就是照着参考答案中的思维去给学生讲解作文的。

  如果再往大的方面讲,我们整个的应试环境本身就不鼓励也不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甚至也不鼓励学生讲真话、讲自己的话,学生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他们最终选了一条“最轻松”

  “最懒惰”

  “最取巧”的办法,“作文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认为,作文素材不是不要,也不能不要,毕竟这本身也是作文论据重要来源,但在利用的同时,一定要消化吸收、内化为己,特别是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巧妙运用,要加工处理,要学会“简述事例,深入分析”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事例。

这个指导我们教师要主动、有意识地去承担,更要有方法、有艺术地去做,而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或者“复读机”。

否则,以后的高考作文还会出现素材泛滥成灾的局面。

  写到此处,想请大家欣赏一位考生的片段:

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的感悟。

  当你劳动时,你才会明白勤劳的意义:

当你注视着干净的居室,你会懂得劳动付出后获得回报的快乐与成就;

当你双手拿起扫帚,告诉我们的是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

弯腰扫地,告诉我们的是做人要谦虚,平等对待万物。

当你将垃圾分开倒入垃圾桶,它让我们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属于它的地方。

  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尤其是当你在野外全身心投入劳动时,你所有因喧嚣热闹而暂时沉潜的思想此时会一一在你脑海中显现。

你因群聚而平凡的大脑会在此刻像明珠脱尘,熠熠生辉。

而当你一个人劳动的时候,也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时候,人群的欢笑倏然隐退,如潮水般涌向的全是是风声、鸟声,树叶沙沙声,白云飘过的声音,自然万物的私密言语,在此刻会被你全部知晓。

  同学们,劳动使我们健体,劳动使我们静心,劳动使我们明智,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书本、手机,抛弃劳动无用的谬论,投入到劳动中去吧。

  这几段文字不能说是完美无缺,但对劳动的认识相比较那些大段引用熟滥的例子是不是要好很多?

虽然有些语句过于文艺化,个别句子还欠成熟,但对劳动的认识却真实而细腻,很有个性,也比较深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舒心悦目,脱颖而出是自然的了。

  关于优秀作文的样子这个问题语文老师应该有共识:

审题准确,立意深刻,内容紧扣材料,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有文采,这是作文的内核。

  至于外形不外乎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迹。

此外,我个人认为,优秀作文绝不是临场写出来,而是长期练出来的,是长期的阅读、思考与写作训练的综合,而绝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或者说技巧永远是末流,核心的东西还是语文的综合素养和个人的人文修养。

  优秀的作文也应该是考生与世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薄的,是厚积薄发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是宁静致远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是沉稳大气的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优秀的作文让人一读就能感觉到一股“气”,一股天然之气、浩然之气、人文之气,这种气一定要积淀,要涵养,平日下苦功夫才能得到。

  以上就是这次高考作文阅卷的一些看法,不全面,也不成熟,很多属于个人看法,各位观者见仁见智,取舍自定。

近十天紧张而忙碌的高考阅卷已成为过去,回首这段经历,尽管省城天气炎热,阅卷任务繁重,但亦觉收获颇丰,它让我了解了高考阅卷的流程、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宝贵的信息促使我进行反思与总结,倘若能为下一届高三寻找到一点备考良策,便是此行阅卷最大的收获了。

  一、阅卷流程高考阅卷组织严密,评卷公平、公正。

实行双评制,即一份作文由两名教师批阅,分差在9分以内则取平均分,如超出9分则成为三评卷,由第三名教师评阅,取相近两个分数的平均分,期间组长会不时抽评三评卷,确保不出现错评情况。

网上阅卷要求很高,阅卷系统也非常完善,组长随时监控着每位组员的阅卷情况,包括阅卷量、平均分、无效卷、吻合度、综合指标等。

每位老师在评卷时都十分谨慎,毫不懈怠,唯恐失误而被约谈或因误判影响考生成绩。

十天结束,我很幸运地成了第六组为数几个没被约谈的人,利川一中四位老师最终的综合指标评价均居前十,这都源于平时测评准确把握标准、认真阅卷,也体现出一中老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二、评卷标准高考阅卷与平时阅卷最大不同在于不直接评总分,而是按照内容、表达、特征、扣分四个方面评出四个小分。

内容、表达、特征分为四个档次,一类16-

  20、二类11-

  15、三类6-

  10、四类0-5,扣分0-9。

这里,我想重点说说扣分情况:

1、缺标题扣2分。

这是在评分栏里直接减2分,标题是文眼,没标题的作文影响老师的阅读,不便确定文章的中心,所以没标题的作文在内容这一块也会影响得分。

  2、字数不足。

200字以下,最多5分;

200—600字,内容和表达原则上不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即最多20分;

600字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缺50字扣一分,扣完4分为止。

  3、错别字3个扣一分,扣满3分为止,不重复计分。

标点不规范、不正确等相应扣分。

  4、抄袭作文得低分。

有考生抄袭试卷中的文章或语段,也有考生抄袭其他文章,得分均较低。

  5、文体不明。

具体表现为文体不伦不类,在表达项里扣1-3分。

  有的略微可以看出是演讲稿的形式,有的完全看不出。

  三、作文解读2019年全国卷1仍然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讲明对“劳动”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后部分提出写作要求:

写一篇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内容上体现出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宏观上看,文章采取先论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再批评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最后提出对劳动的希望与建议,这样正反结合、层层递进的形式是最符合题意的。

  微观上看,侧重某个或几个方面,比如时间观、效率观、苦乐观、价值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述,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也是符合题意的。

  无论哪个层面,在写作的时候都应该以“演讲稿”的文体写作。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特别提到:

第一,由于演讲的现场感,演讲的语言,至少要相当口语化。

  如,“他们失败了”,在散文中,这是很正常的,而在演讲到情绪激昂的时候,就可能不够味,不如“他们完蛋了”。

  第

  二、演讲稿特别要求语言明快,有面对面的感觉。

因此,在行文中可以随时采用呼唤性的语言,如“同学们”

  “朋友们”等。

  四、阅卷体会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明确文体写作,偏题的很少。

满分作文体现出了作者很强的语文素养,且能感受到他们在字里行间充溢的民族自豪感,也能体会到他们自觉的时代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但同时,在阅卷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审题不准、概念混淆。

文章要求是围绕“劳动”写作,但少部分学生在文中通篇出现“勤劳”

  “勤奋”

  “奋斗”等词语。

在评判的时候,“勤劳”视同为“劳动”;

如果通篇是“勤奋”或者“奋斗”,几处出现“劳动”,则视为游离话题;

若全篇不见“劳动”这一关键词,只有“勤奋”

  “奋斗”,则视为偏题。

  2、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看颜值的时代,在高考作文评卷的时候,毫不夸张地说,书写工整、卷面清爽的作文在“同质”的情况下,自然比书写潦草的作文高出几分。

高考作文评卷老师本身比较辛苦,如果还要做“甲骨文专家”或者“考古专家”,你的作文分低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所以,写一手好字或者至少保持卷面清爽应成为所有考生的共识和追求。

  3、文体不符,思路不清。

从头至尾看不出是演讲稿,没有演讲稿文体特征的体现,文章思路不清晰,结构不严谨,全文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段与段之间没有衔接过渡,想到什么写什么,东拉西扯,很散漫。

  五、写作建议通过作文阅卷,深刻地体会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素材的积累等常规训练外,还要注意以下应试技巧:

  1、认真审题,找准关键词。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文中随时点题,一定要把作文规定话题的关键词明确说出来,千万不要用类似或者相近的词语替换,避免游离话题、偏题的情况出现,否则得分很低。

  2、结构完整,文脉要清晰。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一要“结构完整”,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

即高考作文段层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

没有整体的布局观既无法展示思维的逻辑层次,又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3、完成字数,卷面整洁。

工整、漂亮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工整、漂亮的书写能给人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质情况下,分数定会高些。

  4、摒弃侥幸,杜绝抄袭。

有的学生把试卷里的文章选择性或者

  变换词语性的抄袭,最终,还是无法逃过现代高技术的检阅及阅卷老师的火眼金睛,其结果费时不讨好。

  常听领导说,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但是我从来没听有人说教师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当然也没有人说,教师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学校与学生就像父与子的关系,有时倒让我分不清谁是父,谁是子。

  教师算什么呢?

学校、学生、教师这三者像是一个健全肌体的骨胳、血液和肌肉,教师大概就是那肌肉,胖点瘦点没什么关系。

  语文组今天大组教研,第一项内容有王老师谈高考阅卷体会。

按理说今天谈2019年高考备考才合理,毕竟这是燃眉之急。

再一想没有过去高考的经验教训怎么能备好来年的高考,这就是人常说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明日黄花也是花。

  王老师是个严谨认真对教育事业执着的人,他的语文教育观就是语文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我悄悄地给他下个定义叫技术型语文老师,组里的人都羡慕佩服但是目前我还真没有发现谁像他,更不要说谁有他的影子。

老师们听课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不来。

  语文老师是有个性的,其实谁都是唯一的。

  一想到王老师给介绍经验我就像看到了《老人与海》。

  王老师今天介绍的体会主要谈2019年作文审题和评卷情况,以及作文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情况。

王老师是用书面形式呈现的,他的经验体会中有相等数量的金子让我们去攫取。

  第一,作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记叙文要将主题渗透在全文中,不要在最后才有几句总结的话还要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议论文要观点鲜明;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说理;

材料要典型,典型不是说新材料,即使是人都用过的换个角度就是典型,分析要有意补充材料缺陷;

句子和段落都要讲究衔接自然。

散文要旁征博引,形散神不散,多用发散思维。

  第二,训练作文要循序渐进。

比如分论点到底有几个角度,怎样结尾。

典型材料要带着观点去叙述,叙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学生要学会欣赏好作文,但首先得懂得什么是好作文,先教点套路,会套了再放手去写。

  王老师说高考作文是一锤子的买卖,只有那一次最重要,但是练习却不能随意。

作文写得好有两种风格,像庄子那样博大,像苏洵那样精巧。

  学校不能没有学生,学生不能没有老师,这个关系是手心和手背。

  做老师的教学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修养,作文如此,人生也如此。

  2019年高考阅卷落下帷幕。

从6月10日开始到6月19日结束,历时10天。

这10天很苦很累,但收获也颇丰:

是战斗,是历练,也是学习和提升。

今年的阅卷体会尤其深刻:

2019全国卷1语文写作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着眼时事,提出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材料仅67个字,但信息量很大,12个关键词中有正向的10个,反向的2个。

作文材料贴近时代、社会,体现了国家倡导的重视传统文化的方向及关注时下中国国计民生的问题。

是一篇具有社会价值趋向、高度开放性的作文。

  一、关于写作要求:

解读关键词内涵

  一带一路:

大国担当合作共赢开放交融传承创新大熊猫:

自然遗产中国名片友谊交流广场舞:

娱乐方式健康活力欢乐幸福祥和大众文化中华美食:

传统饮食文化中国魅力长城:

文化遗产中国符号民族精神共享单车:

创新思维共享经济绿色出行文明规范京剧:

传统文化国粹艺术继承发扬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发展震动美丽乡村:

绿色家园协调发展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

绿色健康关注民生道德法治高铁:

中国科技中国速度生活新方式中国新名片移动支付:

互联网新时代方便快捷时尚安全解读题意:

凡是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2-3个,能够形成合理关联,呈现中国形象的某个方面,均视为符合题意。

考生所选的关键词可以是同向的:

文化中国创新中国时尚中国;

可以是正反的,如:

绿色中国发展中国开放中国富强中国美丽中国。

可辩证地看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上升到“中国精神”

  “大国气象”

  “大国责任”。

  本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生活的国家、社会是否保持足够关注,并能做出清晰描述或判断,题目较好地体现了选拔人才时对考生价值观考量的“国家意志”。

  二、考场作文新情况高分、满分作文突破大。

此次高考作文阅卷与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取消所谓的“保险分”。

强调优秀作文要敢于打出高分甚至满分,差作文也要给一个合理的符合他作文水平的分数。

总之,让好作文不吃亏,差作文也很难蒙混过关。

对给分放不开手脚,给分总是趋中的老师,质检组要发信息提醒,找去谈话,直至取消作文评卷工作,改派到其他阅卷题组。

如此一来,则高考作文成绩差异将由原来的不相上下,一变而为天壤之别,高考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现。

  以往河北省阅卷相对保守,几乎没有满分作文。

今年有大胆的突破,五十大几分的作文有很多很多,满分作文也有十几篇。

  阅卷组的指导思想是:

  “要利用高考作文阅卷的杠杆,彻底改变高中作文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引起学生与老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足够重视,让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种草的只能得荒草。

  “万能素材”用不上。

一直以来,有不少学生写作文言必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爱迪生,以为只要呈现出丰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作文分就一定不会低。

其实大错特错,“一个屈原摆平六年高考题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

”这两年的作文与以往的“经典素材”基本沾不上边儿。

如果考生不关注社会,不思考生活,一味地生拉硬扯堆砌事例,作文分数只能低得可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