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672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大学发展史PPT资料.pptx

庸,平常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大学校训中的古典教育思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诚信、博学、求索、笃行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江南大学: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湘潭大学:

博学笃行,盛德日新,中山大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大连轻工业学院:

博学精思,笃行致新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沉毅笃行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南昌大学:

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贵州大学明德至善博学笃行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中国大学校训欣赏,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林业大学:

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山东大学: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青海大学志比昆仑学竞江河北京工商大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吉林师范大学:

好学近知力行近仁云南大学:

会泽百家至公天下哈尔滨师范大学:

敦品励学弘毅志远西北师大: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山东农业大学: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中国古代大学,中央官学:

太学、国子监书院:

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学规,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三大特点,学生自学学术自由师生融洽,自学,“教学相长”如何解释?

书院中山长虽然也有讲课,但一个月也就固定的几次,大多数时间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功课的,不过古代书院为了指导学生的自学,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学规和学程,在学规中会对学生求学的意义、程序和要点等做出指导。

书院讲会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自明诚,谓之教道问学,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自诚明,谓之性尊德性,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书院改制,庚子之变后,清政府才认识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开始施行新政,主动对教育进行革新,以政府为主体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着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中国第一所大学之争,千年学府湖南大学1926年(岳麓书院)北洋大学堂1895年天津大学1951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北京大学圣约翰大学1879年解放后解散,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人盛宣怀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由盛宣怀亲自任督办兼名誉校长,他以“科教救国,实业兴邦”为宗旨,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出任总教习。

北洋大学堂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规划,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南洋大学,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后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南洋公学因为地处上海租界,较少受战火侵扰。

当时教学所用全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时称“东方MIT”。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很高。

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

当时交通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钱学森上海总校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发现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

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该校起初不承认交通大学唐校之学历,故出题考核茅之水平,因为茅回答极为出色,故该校后来决定从此对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后来茅以升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是毕业于上海的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现在演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高校。

交通大学前身之一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前身之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也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为中国土木、矿冶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铁路学堂曾被迫停学。

1905年,在唐山复校为唐山路矿学堂。

交通大学前身之三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

1928年6月1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宣布全国南北统一。

交大沪、唐、平三校依次改称为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

交大分裂,1955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支援西北建设,国务院决定:

交通大学在1955年至1957年2个学年中分批迁往西安。

1957年9月,鉴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并顾及西安、上海两地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又决定:

设立交通大学(西安)和交通大学上海分部,统一领导。

西安部分设置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置14个专业。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两部分独立建校:

西安本部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分部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兰州交大,受开滦煤矿底下采掘的影响,遂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

1958年初建成了部分校舍,成为唐山铁道学院兰州分校。

后来为了在华北地区保存一所名牌高校,国务院决定该校不迁兰州。

为了适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对铁路运输专门人才的需求,把兰州分校改为兰州铁道学院。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西南交大,1964年,为支援大三线建设,国务院决定:

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

1971年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至成都,从而形成了成都、峨眉两个校区。

华东交大,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大学后并入同济大学)迁往江西,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大学分校,清华大学651工程,西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652工程,四川理工学院北大653工程,陕西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

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

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统一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分别成立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1文学院,理学院-南京大学2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3工学院水利系-河海大学4工学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5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6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7农学院林学系-南京林业大学8南京大学气象工程系-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9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虽展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国学研究院,2011年2月,民国初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

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

背景,第一,时值一批有识之士呼吁“振兴国内高等教育”,清华正在筹备改办大学,以提升办学程度。

清华成立研究院,招收各科大学毕业生,从事专门研究以实现学术独立,是改办大学的内容之一。

第二,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等人发起整理国故运动。

1921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作为具体推动这一运动的机构。

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也分别于1923年、1926年设立研究国学机构。

第三,自清华建校之后,屡被社会指责为“洋奴学校”忽视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研究。

梁启超就曾说:

“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1925年2月12日,研究院筹备处正式成立,学校任命吴宓为筹备处主任。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名由来,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

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

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由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

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包含医学院),“同济”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

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高等院校。

“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集美大学,其前身是陈嘉庚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1994年合并为集美大学。

四大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

1946年迁回上海。

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

1958年在广州重建。

华侨大学,汕头大学,李嘉诚,地产大王宁波大学,包玉刚,华人世界船王,教育慈善家,王永庆,19172008,台湾,台塑集团,明德学校邵逸夫,1907,电影业田家炳,1919,塑料霍英东,19232006,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金利来,曾宪梓教,曾宪梓,1934育基金,教会大学,天主教办的大学主要有3所:

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基督教办的有14所:

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则交给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大学。

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6年。

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

校址被北大占用,此即“燕园”。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哈佛-燕京学社是美国建立较早的正规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民国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贡献最大的学术机构之一。

于1928年联合建立。

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创立于1913年。

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人称999朵玫瑰。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

厚生1952年校址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

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吴贻芳,吴贻芳(18931985)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

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东吴大学,成立于1900年,位于苏州。

校训为“UntoaFull-grownMan”。

法学最为著名,有北朝阳南东吴之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后更名为苏州大学。

大陆解放后,在台湾复校。

中山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曾在全国建立五所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7月17日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经改组,成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其前身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等合并建立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7年11月28日,更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927年12月,学校解散。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于1927年,在“求是书院”校址上,合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而成立。

1928年4月1日,更为为“浙江大学”,同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其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6月,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更名为“南京大学”。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前身为中州大学。

1927年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后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27年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改组,主体于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刚毅坚卓校址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治校,“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1授93”1年。

12月3日梅贻琦在全校大会上发表就职演说,他仿照孟子的话“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将自己的看法表述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七八十年来被教育界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和引用。

学术自由:

西南联大教授抗辩书,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

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

唯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

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通才教育,“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大学研究院、高级专门学校和社会事业本身都是造就专门人才的场所,无须在短短的大学期间特别关注专才的训练。

“今日大学所授之社会科学知识,或失之理论过多,不切实际,或失诸凭空虚构,不近人情,或失诸西洋之资料太多,不适国情民性;

学子一旦毕业而参加事业,往往发现学用不相呼应,而不得不于所谓经验之学校中,别谋所以自处之道,及其有成,而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则泰半自经验之学校得来,而与所从卒业之大学不甚相干,以至于甚不相干。

始恍然于普通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

”大学一解,引领社会风尚,“学府之机构,自身亦正复有其新民之功用,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

”,大学一解,联大成就,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

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浙江大学,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

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从前科举取士及书院通行的时代,中国教育还可以说是机会均等的。

自从学校规定学费后,情形就渐渐不同。

我以为天才尽多生在贫困人家,而贫困的环境又往往能刻苦力学。

所以如何选拔贫寒的优秀学生能续学,实是一国教育政策中之一种要图。

”竺可桢(19361949任浙大校长),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学习苏联,哈工大,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郭沫若。

他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1件96”9年。

11月,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国科大被指定“战备疏散”到安庆。

同年12月,学校开始南迁,近千名师生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3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1970年1月,经中科院和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商定,学校迁至合肥。

科大少年班,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少年班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

新时期的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九校联盟(C9)珠峰计划,211工程,“211工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