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91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docx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作者:

日期: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

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

为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泰伯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

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81子曰:

泰伯

(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

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

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

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

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

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

(1),慎而无礼则葸

(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

辛劳,劳苦。

(2)葸:

音XI,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

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

厚待、真诚。

(5)故旧:

故交,老朋友。

(6)偷:

淡薄。

【译文】

孔子说:

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

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1)予足!

启予手!

诗云

(2):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

知免⑶夫,小子⑷!

【注释】

(1)启:

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

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

指身体免于损伤。

⑷小子:

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

看看我的脚!

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

《诗经》上说:

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

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84曾子有疾,孟敬子

(1)问

(2)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⑶,斯远暴慢⑷矣;正颜色⑸,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⑺矣。

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

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

探望、探视。

(3)动容貌:

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

粗暴、放肆。

(5)正颜色:

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

出言,说话。

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

鄙,粗野。

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

笾(音bia)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

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对他说: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

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

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

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85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1)――昔者吾友

(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

音jia,同较,计较。

(2)吾友:

我的朋友。

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一一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

没有

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

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

谦虚不自满的态度。

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曾子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

(1),可以寄百里之命

(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

孤:

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

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

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

寄,寄托、委托。

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

弘,广大。

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88子曰:

兴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

开始。

【译文】

孔子说: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

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

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释二:

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

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

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

持这种

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评析二】很多人以为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

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

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

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

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

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

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

【原文】

810子曰:

好勇疾⑴贫,乱也。

人而不仁

(2),疾之已甚⑶,乱也。

【注释】

(1)疾:

恨、憎恨。

(2)不仁:

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

已,太。

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

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

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

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811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

“(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

(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

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

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对本章另有

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原文】

813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1),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

音xin同现。

【译文】

孔子说: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

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

一条重要原则。

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814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

之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

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

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815子曰:

师挚之始

(1),《关睢》之乱

(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

师挚是鲁国的太师。

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

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

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

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

乱”是合奏乐。

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

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

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原文】

816子曰:

(1)而不直,侗

(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

急躁、急进。

⑵侗:

音t

(3)愿:

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

音ko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

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评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

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

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所以孔子说:

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原文】

817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

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这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818子曰:

巍巍

(1)乎,舜禹

(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一(3)焉!

【注释】

(1)巍巍:

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

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

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

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多么崇高啊!

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

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

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

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原文】

819子曰:

大哉尧⑴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⑵之。

荡荡⑶乎,民无能名⑷焉。

巍巍乎其有成

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

效法、为准。

(3)荡荡:

广大的样子。

⑷名:

形容、称说、称赞。

(5)焕:

光辉。

【译文】孔子说:

真伟大啊!

尧这样的君主。

多么崇高啊!

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

(他的

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

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评析】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

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舜有臣五人

(1)而天下治。

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

(2)。

"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3),于斯(4)

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舜有臣五人:

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

契:

音xig陶:

音yd

(2)乱臣:

据《说文》:

乱,治也。

”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⑶唐虞之际:

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

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

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

《逸周书程典篇》说:

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

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

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

周武王也说过:

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

”孔子说:

人才难得,难

道不是这样吗?

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

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

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

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

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

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821子曰:

禹,吾无间

(1)然矣。

(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6)。

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

空隙的意思。

此处用作动词。

(2)菲:

菲薄,不丰厚。

(3)致:

致力、努力。

(4)黻冕:

音fumiqi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

低矮。

(6)沟洫:

洫,音xu,沟渠。

【译文】

孔子说:

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评析】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