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05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docx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

“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

关于《“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上古、中古和近代语料的道谢比例大幅度增长,说明了礼貌用语的发展和描写的细化。

所有道谢对象93%以上是人,对神灵缺少敬畏。

对人道谢大部分是针对地位比说话人高的,对君王道谢将近三分之一,对卑贱者的道谢仅占1.4%。

人们把王者神化,敬畏君王代替了别的民族对鬼神和宗教的敬畏。

发生在“小人物”和身边人中不那么“大”的事不见道谢。

中国传统的“谢”,主要还是一种适应社会的手段,而自觉的普遍的感激心理也正在发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谢;道谢;迷信;神化;语境考察;适应社会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841(2009)02-0175-06

  

  一、道谢义的确定和用法的发展

  

  表示道谢的“谢”的概念义是什么、如何发展的,既是一个词汇史问题,又是一个文化史问题。

这里我们超越于词典义的层面,用语境考察的新方法来探求词义的真实面目,以期准确细致地把握词义。

我们分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段来观察“谢”的概念义,每个时段取一些典型的语料,字数在九十几万到六百多万之间,尽量使之能代表面上的情况。

  “谢”在上古的意义,多是拒绝、辞谢(含有谢意的辞别;辞别)、谢绝、道歉、酬谢和告诉。

其中,道歉义引申出道谢义最有可能。

道歉是损害了对方表示对不起,早期道谢亦有一定歉意,对方承担了某种付出或损失给自己带来好处,故表示感激。

  道谢义的确定必须慎重。

因为道谢义与上述意义搅和在一起,划分不清。

而我们的语料里诗歌又多,诗的语言有跳跃性,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大交代,诗中人物的身份更少说明,大多数唐诗无注解,这些给我们的鉴别带来了许多困难。

笔者的标准是,表示“谢”要有对方的好处和自己的感恩之心,缺一不可;词义分化不足的,须主要偏于道谢义,而不是兼有一点。

以下情况不计: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载,蔡泽求官屡屡失败,找一个叫唐举的人算命。

唐举看了他的相说:

“‘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

‘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

’唐举曰:

‘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蔡泽笑谢而去。

”找人看相算命是要给报酬的,交易双方无所谓谢。

蔡泽话语并不客气,又不要对方预测富贵,预测的寿数也不算高寿,在很少道谢的情况下,此“谢”应是辞别。

  同书《项羽本纪》写刘邦从鸿门宴脱逃,没有给主人项羽告辞,“乃令张良留谢”。

这个“谢”主要是谢罪(道歉)的意思,与下文“张良人谢”的意义一样,即使含有感谢义也是次要的。

  同书《吕后本纪》:

“代王使人辞谢。

”这是代王刘恒谢绝朝臣立他为天子。

  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

“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

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

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这里,有别人赠书的好处,可是,元稹此句却没有感激的意思,而且语气较硬。

“谢”是告诉。

就像王维劝告人不要东施效颦一样:

“持谢邻家子,笑颦安可希。

  有些诗的标题里含“谢”,如刘禹锡诗《令狐相公俯赠篇章斐然仰谢》。

令狐相公是令狐楚,做过太原判官、右拾遗、中书舍人、门下侍郎和刺史等,一直比刘禹锡的官大,至少不比刘官小。

只看这一首诗,我们可能会觉得“仰谢”指感谢。

但是,“谢”还可以换成“酬”和“和”,刘禹锡给令狐楚的另外两首诗即作《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和令狐相公人潼关》。

  也许用“谢”来答诗,是对地位高者,含有一定感谢赏光的意思,但主要是答。

我们今天都用“答”或“和”来回诗,不再用“谢”。

因此,这一类出现在标题中的“谢”,只要不是对方另有赠物或关爱,就算作酬答义。

这种诗大约有20首。

  但下面的“谢”要算道谢。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记齐景公访其宰相晏子,惊其家贫,自言有罪。

晏子回答:

“君之赐厚矣!

婴之家不贫。

再拜而谢。

”虽然推辞义更常用,但文章没有交代晏子要推辞什么,道谢也说得通,故取道谢义。

  我们把感谢的“谢”分为物质的和口头的两大类,本研究的对象是不带物质的口头道谢,以便考察人类才有的礼貌用语的情况。

  上古汉语的语料,笔者选了先秦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153340字)、《左传》(18万余字)、《晏子春秋》(7~9万?

)和西汉的《史记》(52万6千多),共94万字左右。

  道谢的用例,不但《论语》《老子》没有,连善于讲故事的《庄子》、《孟子》和《左传》都没有(《左传》“谢”的意义依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确定)。

在笔者考察的7部书中,只有先秦的《晏子春秋》和西汉《史记》的“谢”有感谢义。

在这些语料中,“谢”用作物质感谢的有6例,口头感谢的11例,离开物质的道谢占了三分之二。

  最初,感谢应该是物质的。

古籍里的“谢”约在战国末年始见用于感谢义。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解狐推荐其仇人为相)其雠以为且幸释己也,乃因往拜谢狐。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汉书?

张安世传》: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这些“谢”专程登门、“厚谢”、“私谢”,甚至引起出于公心者的“大恨”,显然是物质酬答。

  我们看到,上古语料中的口头道谢词次已经大大超过物质感谢的词次,这个礼貌用语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道谢总的来说十分稀少,古人不怎么记载它,似乎它还不是那么平常的交际手段。

  道谢对象,上古10例谢人的就有5例是谢君王。

谢地位相仿或不好比较者(分类标准见第二部分)3例,一例是赵王等出城谢诸侯军队打败了秦军,为他们解了围。

一例是刘邦未发迹时谢一老父,老父预言刘氏全家均将富贵,而刘“贵不可言”。

一例是吕后跪谢御史大夫周昌,周昌强谏刘邦不可废太子,保住了吕后儿子的地位。

均是身家大事。

  或许,华夏人的道谢开始于对王者的谢恩;上古时,日常生活中不那么“重要”的事还没有被纳人道谢的范围。

  中古汉语的语料,笔者先选了唐代成就最高又最宏富的作品《全唐诗》,除去重复收入的大约有5万首,约400万字;和唐代口语性最强的散文《敦煌变文》,30余万字。

但发现唐诗有100例道谢身份不明(唐代诗人绝大多数有官职,一生当中升降无常,出仕和致仕时间不同,要查到写诗时的官职和对方的地位,基本上是无望的。

这一部分暂且归人不明组),不能明确体现道谢的实际,笔者又加了人际交往内容较多的《旧唐书》,后晋修,约190万字。

  经过研读前后文和查阅资料,笔者确定下来的表示口头道谢的“谢”共有374个(重复收录的诗只算一次)。

未计入的物质感谢只有3例,口头感谢的比例剧增。

和语料的数量相比,上古语料8万多字有一个道谢,中古语料一万六七千字就有一个道谢了。

道谢的增多增广表示交际礼貌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是文化相对普及,描写趋于细致,民众日常交往较多地进入典籍的结果。

  明言谢朋友的如:

卢象《乡试后自巩还田家因谢邻友见过之作》写赶考回家,邻居来看他,与邻居喝酒共诉生计的艰难。

伍乔《僻居酬友人》:

“多谢故交怜朴野,隔云时复寄佳篇。

”其他还有“谢友人惠(赠)人参”、“谢友生遗端溪砚瓦”和“谢友人遗华阳巾”等。

答朋友赠送东西是地位相仿组道谢的主要事因,其次是看望。

然而,唐诗中看起来像谢朋友的诗一百多首,明言才***处。

这主要是由于地位高下的妨碍,交友不忘尊卑。

等级制下的友谊始终笼罩着不能平等互重的阴影。

  谢君王的比例,中古仍高于47%,《旧唐书》达84%以上。

内容绝大部分是臣子得官向皇帝谢恩,皇上的尊严和官职的升废好像被人们视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事件。

传统史书的纪传部分绝大多数是帝王及其官僚。

  近代的语料,我们选了四大小说中写世俗交往多的《水浒传}(858000余字)和《红楼梦》(731000余字),一共约150万9千字。

正好一个是绿林生活的代表,一个是贵族生活的代表。

  近代语料将近160万,除去69例物质感谢,口头道谢词次达431次,平均约3700字就有一个道谢,道谢频率又比中古语料多了将近4倍。

《水浒传》比《红楼梦》的道谢多一倍有余,可能主要在于它描写战争打斗的题材,故事中救命解难的大恩大德特别多。

  《水浒传》和《红楼梦》是白话市民文学,又纯故事性,比唐代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礼貌用语的进展。

如《水浒传》里,好汉燕青“拜谢”歌妓李师师弹拨了悠扬的小曲子。

又王婆要引潘金莲与西门庆见面,就请她来给自己做寿衣,两次对潘氏“千恩万谢”。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里林黛玉对贾宝玉说:

“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

  地位相仿或不好比较组,许多是对亲友送财物的感谢,另外有感谢荐官、通关系、好汉救难、除去恶霸、村庄人提供食宿、探访、指路、找到遗失物、送花等。

本组内部仍然有明显的等级。

例如,宝玉和黛玉不但有兄妹和主人客子之分,而且有内外之别。

贾母那么疼爱黛玉,但是在考虑宝黛的婚事时说,哪有先外后内的。

家孙和外孙一定要区别。

所以黛玉在贾府很是小心循礼,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中国人夫妻之间没有道谢的习惯,只有个别情况会道谢。

我们的语料中有一例丈夫谢妻子。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远道归来,问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碌”。

妻子的地位本来不如丈夫,而凤姐是贾府的内当家,日理万机,又是有名的“凤辣子”,贾琏怕她三分。

  对别人给予的好处进行回报,是人类适应群居生活的重要素质。

忘恩负义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愤怒,麻木大肆也是对别人的好意不珍重。

类人猿已经有了一些回报意识。

如A替B理了毛,则B让A分享食物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瓦尔《人类的猿性》2007译本)。

如果B拒绝分享,它就不大容易再次获得A的友好付出。

这实际上是一种交换行为。

人类的物质(包括劳务)酬谢也是交换。

而人类情感更丰富,交流方式更多,口头道谢就应运而生。

这个礼貌用语比物质感谢和下次帮忙更及时,适用范围更广,适合于不必或不能用物质报答的,如对君王、对指路人的感谢。

口头道谢对于融洽双方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纯粹的口头感谢已经超越猿猴的回报性质。

  道谢习惯是慢慢养成的,礼貌用语有一个漫长的可要可不要的过程。

有些情况古人以为骨鲠而今人却会不吝道谢。

《史记?

管晏列传》载,越石父贤能而为人之奴。

晏子遇见了,解下拉车的一匹马把他赎了出来,载回去。

越石父“弗谢”,后来竟然要求离开晏子家,原因是没有得到礼遇(晏子昕了将他延为上宾)。

若是今人则会在被救赎时道谢,而不被礼遇另作理论。

《旧唐书?

王?

?

传》载,王?

?

年少时贫寒,有些人接济他,他“初不辞谢”,等到做官富贵以后全部厚报。

即使那人已经死亡,他也要赈赡其妻儿。

他很义气,但是舍不得用言辞感谢,这是欠积极的交往方式。

  汉语“谢”的感谢义,两千年来从众多义项中渐渐脱颖而出。

明清小说的“谢”已经很少兼有辞别、谢罪、告诉等意义,这些意义都各自有更加固定的词来表达;表示花萎谢的用例不多,感谢义变得单纯突出,判断是否用作感谢义已经不困难。

“谢”的感谢义由一个弱势义项发展为一个主要表示礼貌的词,表现了人们心理上感谢需求的发展,概念的清晰化。

道谢的对象日益往普通人、普通事扩展,道谢虽然还远不是一般人每日生活必须,也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了。

  

  二、道谢义的类别和共性

  

  我们把道谢按照对象的身份地位分成6组(地位的高低是与道谢人相对而言的):

  

(1)谢天地自然。

亦包括谢时运和环境等

  

(2)谢神或佛

  (3)谢天子或王侯(统称君王)

  (4)谢其他尊贵者

  (5)谢卑贱者

  (6)谢地位相仿不明或不好比较者

  说明:

①王侯包括侯王郡王。

此谢须是地位低于王者的谢。

我们的语料里也没有君父对他们的道谢。

②传统根据人的官职、威势、长幼、性别、职业等把人分成各种等级,真正的平齐关系是不存在的。

这里我们把朋友、夫妻、兄弟姐妹和叔嫂之间的关系算作相仿。

③被感谢人的地位,一般根据习俗确定,特殊情况根据说话人的实际处境和态度确定。

例:

  “叩首拜谢。

”(《水浒传》第八十回)――高俅领军征梁山泊,反被“贼兵”捉上山。

宋江对他顶礼膜拜,表达自己渴望招安之心。

高俅允诺将奏朝廷,请皇帝宽赦招安。

宋江不知是诈,拜谢之。

根据双方所接受的习俗,这是卑对高。

  “高太尉谢了。

”(同上)――宋江款待高俅后,送他和部下回营,高俅道谢。

这里双方身份复杂。

败将在敌营,是卑贱者(酒席上他应邀与燕青相扑,被打倒在地,“惶恐无限”)。

但被宋江卢俊义尊为朝廷重臣,又是尊贵者;小命捏在敌手,唯恐义军翻脸,又不是尊贵者。

这里根据实际处境和态度归人地位不好比较者。

  “承谢送船到泊。

”――梁山泊部将张顺对前来送死的官军舰队喊话。

说话人与官家分庭抗礼,调侃官军。

归人地位相仿组。

  三个时期道谢的共性大体有三点。

  

  

(一)道谢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人,对神灵缺少敬畏

  上古中古的语料里,谢大自然和神佛的用例都不少于9%,近代仅约3.2%。

所有语料中只有6.4%的道谢给了大自然和神佛(包括两三例谢先祖的)。

从甲骨文到清代的三千年中,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渐渐松弛,卜卦和祭祀由国家大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自然是理智提高了;同时又缺少宗教信仰,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动辄“感谢上帝”,或中东人那样“感谢真主”。

是否中国人真的不承认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

  感谢天地自然,表示对冥冥中宇宙力量的信仰;感谢神和宗教偶像,表示对“超人”力量的信仰。

归根结底,它们都被视作神灵。

这些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中国人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很少对鬼神和宗教在意。

他们相信的是实体,能对自己进行眼前兑现的奖惩的活人。

他们知道,感谢活人比感谢虚无缥缈的对象来得实惠,得罪活人也比得罪神灵更可怕。

华夏人不需要什么超我的精神来引导灵魂,干坏事也很少惧怕神灵的惩罚。

  为什么中华民族与许多民族不同,不大信奉这些东西?

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人不像别的民族那样“迷信”,如著名国学家徐复观先生说,中国人的道德和人生价值的根源,“不假借神话、迷信的力量”,凭借“自觉之力”就“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生稳根……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

笔者不以为然。

很可能是社会上王者的威势过大,“法力”无边,已经使人们战栗不已,难以去想象一个更令人敬畏的权威了。

他们将王者神化就完成了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人们不是把最高的王叫做天子,把皇恩叫做“天恩”吗?

孔子就很现实,《论语》记载: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恢复周朝的礼制。

学生宰予说周的土地庙用栗木做神主,为的是“使民战栗”。

孔子也不作理论,这和他反对犯颜强谏是相通的。

怯者崇尚柔顺,王者就好比天神,必须顺着他老。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人不太敬畏神灵的原因,并非不相信超越自身的神秘力量存在,而是拿活人代替了神灵。

尼采说“上帝死了”不会给他们什么触动,君主或君权死了才会使他们的心灵发生山崩地裂。

  

  

(二)道谢向地位特别是王权倾斜,对尊贵者十分敬畏

  上古的语料,谢尊贵者的词次占谢人的一半。

中古的至少65%(大量身份不明的道谢归人了“不好比较者”,无法准确计算),近代的没选史书,也占55%多。

谢卑贱者的词次非常少,占谢人部分的1.4%。

上古两例,比例不小,但谢人仅10例。

中古和近代共9例。

  地位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官职,“技术职称”“师”仅两三例。

全国最大的官是天子,侯王郡王是地方上的小天子。

君王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先秦的三大思想流派,儒家处处尊君,法家执法再严也不敢碰君,道家规避是非纵容君。

东汉以后佛教传人,佛家不问世事,亦敬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君王一人的天堂。

在全部谢高地位者的词次中,一半以上是谢君王,谢人部分将近三分之一是谢君王,可以想见国民何等敬畏全国的“家长”,生活圈子何等窄小,要紧的几根神经始终围绕君王转。

  对尊贵者的道谢,礼节十分繁苛。

不但授官、赐物、赦罪这些“大事”要道谢,小事也不得轻慢。

比如皇帝转交某臣友人的一信,臣要跪接道谢(变文《唐太宗入冥记》)。

在上司特别是君王面前,似乎无所不谢。

如梁中书委派杨志送生辰纲,杨志道:

“深谢恩相抬举。

”(《水浒》第十六回)。

皇帝贬官要谢,赐平身要谢,赐坐要谢。

最奇异的是臣仆被赐死也得“谢恩”(后三种本语料中没有)。

人们高度重视自己与少数在上者的关系,而对于绝大多数交往者――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下等人”不够礼貌,或者不当回事。

  中国人十分看重长幼之分,那么辈分与权位何者更重要?

这一点不含糊。

在《红楼梦》中,贾政的女儿元春做了宫中女史,对贾家人“赐”物“赐宴”,贾母对孙女“谢恩”三次,伯父贾赦“谢恩”一次,元妃没有感谢过他们。

元妃端午节“赐”了珠宝等给贾府上下亲属,贾母叫宝玉第二天单独进宫去谢。

这是谢亲姐姐,但她的身份是“元妃娘娘”,因此叫“谢恩”。

  由于尊贵者威力的衍射,有时感谢成为屈膝投降的一种礼节。

一次凤姐下令把一个迟到的仆人拖出去责打了二十大板,仆人回来还赶紧“叩谢”。

弱者的示弱常使强者停止打杀,这是奉行一个古老的规则:

在同类的高等动物当中,投降通常可交换到生存权。

  对卑贱者进行道谢,内容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录出有代表性的5例:

  “于是秦昭王大说(悦),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雎。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昭王的臣子王稽力荐范雎,介绍了他的贤能,保证“一语无效,请伏斧质”(自杀),昭王道谢(面试后以范雎为丞相)。

  “握手谢日。

”(《旧唐书?

辛谠传》)――杜为泗州守,遇叛军强力攻城,官方援军集结而不能解围。

杜将崩溃之际,名士辛谠设法进入城内,献守城之计。

杜怊谢。

  西门庆吃完饭对食店老板娘“相谢起身”。

(《水浒》第二十四回)――西门庆是破落财主,近来在县里管些事。

王婆允许他赊酒,因谢。

  “宋江在寨中称谢众将。

”(《水浒》第一百十七回)――宋江中埋伏,自己的诸将把他救了出来,故谢。

  宝玉对袭人“感谢不尽”(《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晴雯被王夫人赶出贾府,宝玉想去看她,通房丫头袭人早已安排好,并决定送自己的几吊钱给她,宝玉深谢。

根据当时情况,宝玉去看因妖艳被逐的丫头晴雯,承受着孤独的叛逆者的压力,袭人的支持使他喜出望外。

  这些道谢,每个至少占有以下一个因素:

①事件重大。

②道谢人有双重身份,有一重并非尊贵者。

如西门庆和王婆除了官民关系,还有顾客和店主的关系。

笔者考察了高谢卑的11例,乇一例外。

人们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打破尊卑关系,向卑贱者道谢。

但是看得出来近代语料的道谢增多了,“细小”如宝玉对袭人的道谢。

宝玉相对尊重女孩儿,认为女孩儿如水一般清爽。

  卑贱者给尊贵者送东西,不论行贿与否都是尊卑交往中常见的事,但是我们的语料中却没有对卑贱者的礼物进行道谢的。

捎东西、让座、原谅过失什么的也一样,未见道谢。

这和对待尊贵者的态度相反,人们觉得低等级的人孝敬忍让乃是本份。

  

  (三)发生在“小人物”和身边人中不那么“大”的事不见道谢

  一般认为影响道谢的有三大因素:

人们的地位高低、关系亲疏和事件大小。

根据本人研究,传统首先重视高地位,只有大事才对地位相仿者及其以下道谢,对于陌生人指路之类也在这个层次。

道谢针对“小事”和“小人物”还有待发展,针对亲近者也同样。

虽然古书不会把大小道谢都记载下来,但是根据道谢增长律,我们可以推知古代的道谢比现代更少。

现在仍然是部下向领导道谢太多,而领导向部下道谢太少。

有些人对指路常常忘记道谢,一般人对小孩的帮助不道谢,比如跑腿买烟找人,有人甚至在车上对小孩让座也不道谢。

极少的人对被赞扬道谢,似乎觉得被赞扬完全是因为是自己好。

有时口里谦逊说“不行”,也是言不由衷。

为了提高国民的礼貌水平,中国政府还在80年代发动“五讲四美”运动,要求人民多说“请、谢谢、对不起”,但是收效不大。

  本人跟西方人有一些接触,发现他们凡事道谢,大有感触。

国内一般人对这个差异毫无知觉,出国的人较能体会,此引《新移民加拿大找工作的五大通病》一文:

  不要吝啬说:

“谢谢。

  中国有句古语“大恩不言谢”,因此在国内是很少听到彼此说谢谢的,尤其熟人之间更稀有。

但在西方,凡事谢不离口。

尤其找工过程中,你必定会到收到来自各社区机构的帮助,别忘了说声“谢谢”。

就算求职失败,你也需向给你机会面试的公司写封感谢信。

  

  从以上材料和分析中我们得出,中国传统的“谢”,主要还是一种适应社会、企求容纳的手段,它被敬畏所胁迫,缺少发自内心的需要。

认为对亲近的人道谢是见外或虚伪,这个意识还很顽强。

但自发需要正在成长,尽管这个成长极为参差不齐。

当一个人对别人的爱和帮助都懂得道谢,特别是对“卑贱者”无所不谢时,他的感激需求就达到了自觉的普遍的水平。

  

  责任编辑:

张颖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