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06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docx

应急管理考试考点和重点总结

一、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指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应对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带来严重财产损失,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极端事件。

2、突发事件概念: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突发事件特点:

●突发性:

突然发生,时间紧张

●威胁性:

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威胁组织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观

●扩散性:

范围扩散和类型的扩散

●不确定性:

状态、影响、反应的不确定性

●双重效果性:

危险与机遇同在

4、应急管理的原则:

●预防为主,防救结合

●以人为本,生命第一

●第一时间原则

●依靠科学,快速反应

●社会动员,全民参与

应急管理现状:

八多八少

1、过多的事件,过少的思考;2、过多的慌乱,过少的理性;3、过乱的概念,过少的统一;4、过多特殊性,过少一般性;5、过多的原则,过少的机理;6、过强的形式,过弱的操作;7、过量的实践,过少的理论;8、过多的因袭,过少的创新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损失

6、事故灾难——技术上的欠缺、人们的过失

7、公共卫生事件——自然情况+人为因素

8、社会安全事件——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的

9、问题管理的概念:

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10、致灾因子概念:

致灾因子就是一个自然、技术或社会现象,它对人们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了威胁。

有人又将致灾因子称为危险源或风险源。

11、危机的概念:

罗森塔尔:

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班克思:

危机是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事故。

12、罗伯特·希斯模型:

第一阶段:

减缓

第二阶段:

准备

第三阶段:

响应

第四阶段:

恢复

 

二、突发事件的减缓

1、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特定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不利的后果,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生。

2、风险管理的概念:

(前瞻性——最重要的特征)

识别、评估和判断风险,采取行动减轻后果,以及监控和回顾进展的全部过程。

3、风险管理的流程:

1)风险确定:

是明确有哪些风险

2)认识风险: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构成、影响、时间、措施

3)评估风险:

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估计和预测

4)风险决策

5)风险处置:

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

a)避免:

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b)预防:

损失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可能产生的损失。

c)分散:

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率的目的。

d)抑制:

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小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e)自留:

风险自留即由经济单位自我承担风险。

f)风险转移:

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

6)反馈与调整:

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的分析、修正。

4、减缓的概念:

减缓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其目的主要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限制突发事件的影响

5、减缓的主要措施:

1)减缓的项目与措施:

列举所有的减缓项目,每个项目要有相应的措施

2)组织制度建设措施: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创建担负减缓的组织机构;组织者制定相应的规则。

3)自然规划措施:

消极——回避;积极——利用环境最终降低或避免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4)设计与工程措施:

改良建筑基础设施及其硬件的设计结构与质量。

5)经济性措施:

a)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b)利用信贷、税收、补助金等措施,鼓励人们实施减缓工作;

c)积累充足的资金以支持整个应急管理工作。

6)社会性措施:

a)建立以疏缓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网络;

b)建立社区减缓机制

c)提高公众的教育与训练的安全文化;

d)保险

三、应急管理准备

1、应急管理准备的内容:

1)规则准备(预案)

2)组织准备(常设机构、救助机构、指挥机构)

3)资源准备(实物储备、应急物资)

4)知识准备

5)行动规划:

对突发事件的回应做出提前的设计与安排

6)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

2、应急规划的概念:

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应急管理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3、应急预案的概念:

是为应对紧急状态才被激活的一种行动方案,是一个政府或组织针对紧急事态所采取的全部行动的方案。

4、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形成的阶段: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国务院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2007年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正式实施。

5、按预案面对对象的针对性情况划分应急预案的种类

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

6、预案的六要素:

主题、客体、目标、情景(条件)、措施、方法

7、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

1)预测与预警

2)应急处置:

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应急结束

3)恢复与重建:

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

4)信息发布

8、预警响应启动的条件:

有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预警报告信息出现,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基本生活。

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

9、应急保障:

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科技支撑

10、应急预案的演习:

1)桌面演习:

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

2)功能演习:

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

3)全面演习:

全面演习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开展演练。

四、预警与响应

1、预警检测的概念:

即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对各种致灾因子进行有效的监视和测量,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通过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研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预警监测的渠道:

监测网络、危险源和危险区域监控、信息报告员制度、其他

3、预警的概念:

根据有关突发事件的预测分析结果,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相应的预警级别、标示预警颜色,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的措施。

4、预警的发出与解除

1)发出:

原则上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2)解除:

根据事态发展,按照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突发事件不可能发生或者危险已解除终止预警期。

5、应急响应的概念:

人们在确定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所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系列活动。

6、应急响应的原则:

1)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以基层负责为主,上级负责为辅;以属地为主,行业管理为辅;

3)社会动员,协调联动;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5)依靠科学,专业处置

6)鼓励创新,迅速高效

7、处置措施: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措施:

A.救助性措施

a)疏散:

是将人们从威胁区域撤离出来

b)搜救:

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搜寻受害者,将其从危险中解救出来。

c)医疗救助

B.控制性措施

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

C.保障性措施

a)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b)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

c)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D.保护性措施

a)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

b)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

c)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

E.动员性措施

a)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b)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F.稳定性措施

a)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b)稳定市场价格;

c)维护市场秩序;

d)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e)维护社会治安。

2)社会安全事件处置的措施:

A.强制隔离措施

B.保护控制措施:

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C.封锁限制措施: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D.重点保护措施: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

E.其他合法措施

8、应急处置的流程:

1)接警与初步研判;

2)先期处置;

3)启动应急预案;

4)现场指挥;

5)抢险救援;

6)扩大应急;

7)临时恢复;

8)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9)调查评估。

9、应急决策的特点:

紧急性;主观性;有限性;渐进性;时效性

10、应急决策与普通决策的比较:

目标取向(应急——保护生命,控制事态蔓延);时间;信息;人力;技术;决策程序;决策效果。

11、信息系统的建设

数据库子系统、预案库子系统、案例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方法库子系统

12、信息报送制度

1)信息报送的主体:

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2)信息报送的种类:

预警报送、初次报送、阶段性报送、总结性报送

13行政征用的概念: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公共利益目的,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取得相对人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14、行政征用的基本原则

我国原则:

我国的行政征用基本上也遵循了国际原则(事先支付补偿除外),但在适用上有所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征用行为的目的认定方面,中国缺乏相应的程序规定。

  

(2)在征用补偿标准方面,中国适用适当补偿原则。

行政征用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其实施无须征得被征用人的同意。

15、公平补偿

“公平的补偿”,由于法律观念的不同,大致存在两种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损害给予完全补偿,即完全补偿论;

一种观点认为应按社会的一般观念,客观地予以补偿,即适当补偿论。

16、应急征用补偿方式:

经济补偿、精神补偿、政策补偿

17、重大事故标准应急救援体系sems构成

18、应急响应的目标:

保护公众安全、减轻财产损失

五、应急管理中的恢复与重建

1、恢复的概念:

是指在应急响应结束后,管理主体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和

2、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

1)善后恢复:

1.应急结束2.事后评估3.治安秩序恢复4.公共设施修复

2)救助补偿:

1.补偿赔偿2.事后安置

3)调查评估:

1.事件调查2.责任追究3.整改学习

4)规划重建:

1.成立恢复小组2.确定恢复目标3.制定恢复计划4.寻求恢复援助

3、恢复的类型:

物质恢复、经济恢复、心理恢复

4、应急避难的特点:

a)安全:

远离危险源。

b)方便:

设施齐全,方便群众生活。

c)就近:

一般步行5~10分钟到达为适宜。

5、应急社会动员的概念:

是指为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统一组织的动员准备、实施和恢复活动。

6、社会应急实力=动员能力指数*社会应急潜力

7、当前我国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可持续潜力低;志愿精神有待进一步弘扬。

8、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六、应急沟通管理

1、事实和价值

两个基本导向:

事实导向、价值导向

2、应急沟通的作用

江苏省案例:

政府应及时与群众沟通;信息监测体系的信息员及时上报信息,政府及时处理

沟通:

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以期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3、应急沟通的原则:

1)第一时间原则:

第一时间含义:

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

为什么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1)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全媒时代,消息封锁绝无可能;

(2)突发事件具有较大新闻价值;

(3)人们接受信息有“先入为主”的规律

2)公开透明原则:

公开透明的本质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要求,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

3)第三方原则:

危机发生后,争取权威的第三方出来为你说话是危机关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4)坦诚原则:

坦白直率、诚实而恳切;形容不虚假的话

5)情感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等是媒体和公众最为关心的。

此时,充分的关注与同情可以建立共鸣,并赢得各方信任

6)口径一致原则: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由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

二是表态应该事先认真准备,为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三是要拟定统一的表态口径,如主要领导需要表态,也应按口径表态。

7)有余地原则:

a)说话留有余地;

b)不要过度承诺;

c)除非特大突发事件,尽量不要让一把手在第一时间出面充当新闻发言人。

4、突发信息发布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

政府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发布,但是内容必须具有一致性。

2)真实性原则:

就是指信息实事求是地反映突发事件的事实真相。

3)3T原则:

a)主动告知(Tellyourowntale),即组织应积极、主动地发布危机事态信息,以抢占事件话语权和解释权。

b)全部告知(Tellitall),即组织应将有关危机事态的信息毫无保留地进行发布,包括危机诱因、损害和下一步的发展趋向。

c)迅速告知(Tellitfast),即组织应最大限度争取时间,以最高效率发布危机信息。

4)连续性原则:

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要保持信息发布的连续性,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发布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情况。

5)公众导向原则:

需求内容;理解力;形式

6)双向性原则:

信息沟通是双向互动的,信息发布不要误读为单向传播。

沟通是双向互动的,信息发布不要误读为单向的传播

5、新闻发言人语言技巧——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6、信息沟通的策略及适用范围:

诚意致歉、改善行动、满足要求、行为正当化、辩解、攻击谣言、否认

7、拒灾损害预防原则:

当风险具有灾难性最差情形时就可以采取特定的措施消除这些风险,即使现有信息不足以使规制者对最差情形发生可能性做出以可靠的判断

8、公共灾难是怎么样引发的:

1)回避媒体,封锁消息

2)漠视沟通,导致谣言满天飞

3)反应迟钝,以不变应万变

4)硬扛到底,死不认账

5)即使祭出“行规”也无法服众

6)文化冲突,违反民意

(有礼有节,积极应对;巧妙接招,应付自如;借势造势,提升品牌)

7)意外事件,连锁效应

七、突发事件与舆情管理

1、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

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互动

1)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必须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汲取民智、体现民意,对公众诉求做出及时反映。

2)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受政府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

3)媒体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既要满足公众需求,又要承担引导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

2、打好“媒体牌”

1)正面导向

a)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b)努力做好劝说工作

2)否定责任

a)直接否认:

在没有责任的情况下,主体可以正当地直接否定责任。

b)间接否定:

主体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无法直面责任问题,或者责任问题实在纠缠不清,但是又是不希望讨论责任问题。

3)减轻责任

不可能性;偶发性;正当防卫

4)减轻敌意

援助和补偿;最小化;区分;承诺;申辩。

5)重塑形象

亡羊补牢”;自责。

3、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三中全会《决定》:

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

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1)加强立法;

2)多元参与,加强网络行政队伍建设;

3)建设应对舆情的保障体系(硬件),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4、重要概念: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是指由法定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将其行使应急管理职能过程中,所获得或使用的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

●快速评估:

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较短时间内迅速估计出灾区范围,再根据所掌握的灾区统计资料估计灾区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快速判断事件的损失、性质、规模及影响为采取后续措施提供依据。

●应急产品能力储备:

某些应急产品平时进行少量、连续不断的生产、研发,以保持“温热”,一旦需要则马上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和数量。

 

 一、决策的必要性不同

  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其发展过程极不确定,损害后果严重且难以预料。

此时,决策者所关注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利益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人的政府无论如何必须做出某种决策,以决定对突发事件的处置。

而在常规条件下,公共决策的做出可能并非如此迫切,政府既可以在当前做出决策,也可以等待之后某一个更加合适的时机再做出决策,甚至可以不做出任何决策。

  二、决策的目标取向不同

  非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决策,目标十分单一,就是尽快控制公共危机的蔓延,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要时政府可以舍弃公共行政中的其它目标。

常规决策则与此不同,可能需要同时平衡多种存在内在冲突的公共目标,在实现核心目标的同时还希望可以兼顾某些次要的目标,此外,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性,从而保证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本身也是常规公共决策的内在目标。

也就是说,在常规决策中,民主本身就具有构成性的价值。

而在应急决策中,这样的价值是完全可以被舍弃的。

  三、决策的约束条件不同

  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信息、人力和技术条件下做出的,应急决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比常规决策要严苛得多,表现在:

(1)决策时间紧迫,决策者对于危机的处理只有极其有限的反应时间,事件的突然爆发,迫使决策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2)决策的信息有限,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可能表现为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及时或信息不准确;(3)决策的人力资源紧缺,由于时间紧迫,而且有关决策问题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都极为有限,因此,决策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决策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必须靠个人的直觉判断做出决策;(4)技术支撑稀缺,决策者所赖以支持的交通工具、通讯设施、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专业设备可能在危机发生后失灵,给决策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其中,有关决策信息的缺乏构成危机决策最大的制约因素。

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因而危机管理的本质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传递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收集、分析和传递信息是危机决策者的直接任务。

能否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得信息,直接关系到危机决策者能否及时和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传递机制对危机决策非常重要。

  四、决策的程序不同

  常规决策追求科学性与民主性,为了实现前者,决策者需要对多套决策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并征求专家的意见,甚至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为了满足后者,又需要引入各种民主机制,如民意调查、有公众参与的听证会、投票机制等等。

而在应急决策条件下,由于时间紧迫,这些机制可能会被统统抛弃,而是依赖决策者个人判断来做出决定。

这种判断往往只来源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基于科学的论证和通过民主机制达成的共识。

  决策的效果不同。

常规决策所处的决策环境和政策执行环境是确定的,因此,对于常规决策可能取得的效果,决策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加以预测和监控。

由于某些常规决策还具有重复性,在决策做出的当时就可以凭借历史经验预见到决策效果。

另一方面,常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通过完整的行政监督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决策的落实,保证决策意图的实现。

总之常规决策的效果是可测、可控的。

而应急决策作为典型的风险性决策,是决策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资源做出的,甚至只是决策者个人经验、智慧、直觉的产物,它可能是一种较优的选择,但很可能不是最优的选择,因而决策实施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决策后果往往难以预先做出判断。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0题每题2分计40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D.处置与预防并重。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

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橙色;B.红色;C.黄色;D.蓝色。

5.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其中包括()。

A.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B.应急队伍的建设;

C.事故损失评估;D.应急预案的演练。

6.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B.预测预警;C.信息发布;D.评估。

7.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B.影响生产;C.引发地区;D.影响区域。

8.()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B.统一指挥;C.公众动员机制;D.以人为本。

9.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D.公共信息。

10.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B.快速通道;C.特殊通道;D.直线通道。

11.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经济责任;D.刑事责任。

12.()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A.政府;B.专业指挥机构;C.专业救援队伍;D.基层。

13.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