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726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docx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自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CO2等大气温室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长。

这是导致当前异常全球变暖的最确凿无疑的一个因素。

1970年以来的观测研究表明,当前大气CO2的增长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2]。

IPCC报告认为,当前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及其致暖效应已超出过去65万年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其10年尺度平均增长率则大于有记录的近2万年来任何时期的水平。

因此,空前的人类活动排放应是导致近百年大气温室气体急剧增长的主导因素。

人口增长导致对土地资源需求,如农业和林业的发展,由此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也导致气候变化。

FuandYuan[4]通过区域气候模拟发现,陆面植被变化足以引起东亚季风发展过程和强度变化。

严中伟、魏和林[8]通过历史和现代气候对比模拟研究,发现农业发展在不同气候背景下造成的区域气候变化不尽相同,体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说明,要获得准确的区域气候变化预测,必须充分考虑变化着的人类活动本身。

3气候变化已经并正在加剧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全球保险业的统计表明,灾害性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图3),其中,平均70%以上的损失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10]。

根据一些公开报道,中国1991、1994—1995年的洪水所导致的损失在200—350亿美元之间。

北方地区干旱化则促进了荒漠化过程,目前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1989—1996年期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约占3.9%。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显然更甚于发达国家[10]

4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正是由于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规划,它才得到各国政府重视,并共同支持了IPCC开展适时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

联系最近发表的第4次IPCC报告,我们再次深切感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适应问题应引起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它已不完全是科学问题,还涉及经济和政治。

国家决策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投入,支持有关的科学研究,以保障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分析能力,为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层面上的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为更好地理解下面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需要强调一个事实,即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还存在不确定性[9]。

因而现有理论推测的最可能情境不绝对会发生,而理论上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可能发生,由于一些小概率事件的影响可能很大,对之应有预案的准备。

另外,不同行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各有不同,其决策过程和应对行动也各有不同。

因而,针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气候变化,需要根据各行业需求制定各种相应对策,但要服从整体最优的原则而非个别最优,也就是有序的原则。

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适应过程本身也在影响气候,气候变化的预测因而需要不断修正。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条科研政策层面上的对策。

(1)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

在全球进一步变暖情境下研究我国未来最可能的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前瞻性基础研究。

(2)还应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其它气候变化;制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气候情景的应对措施。

特别是不能忽视那些发生几率较小但对人类社会、生态、经济影响巨大的现象及其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鉴于人类活动本身的适应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不断相互作用,每隔3—5年重新开展上述预测研究。

可借鉴IPCC评估过程。

但IPCC报告更多地是强调

(1),而忽视了

(2)。

(4)应特别注重关于区域异常或极端天气现象的气候变化(气候极值)研究,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更直接而强烈地通过局部发生的极端天气现象来实现。

(5)要与多阶层的决策者密切联系来开展有关研究,强调相关领域的协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决策。

这也是保障气候变化科学得以真正服务于社会和获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三、气候变化应对给予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气候变化是环境变化的一个方面。

与环境变化的其他方面相比,气候变化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影响面更大。

气候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受其损害的不只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而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民众。

正是不断变暖的气候,使得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众感到不适应,感到难受。

人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气候怎么了”、“天气怎么了”的疑问。

第二,后果更严重。

气候变暖带来的危险、危害十分明显和重大。

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众多沿海城市被淹没;干旱、洪涝、热浪频发,暴雪、冻雨呈大范围发生之势;湿地、湖泊干涸,土地沙漠化、龙卷风、海啸以及山地危害加剧。

总之,因为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的家园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受到损害。

第三,修复所需的时间更长。

气候环境遭到的破坏往往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回复到最初的状态。

启示之二,气候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气候问题与发展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气候问题不解决,发展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解决发展问题不但要减少自己的排放量,还应在财政和科技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发展问题需要一定量的碳排放。

没有一定量的碳排放,就没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限制地排放,可以随心所欲地污染。

相反,正是因为面临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尽可能地减少排放、减少污染。

发展中国家应该像精打细算地利用石油、耗材、煤炭等资源一样,精打细算地利用排放空间,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启示之三,气候变暖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6月5日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指出:

“我们往往过多地将全球暖化视作一个技术性事项……但是,我要强调气候变化一个更直接涉及人类的方面,这就是,这个现象存在固有的不平等问题。

虽然全球暖化影响到我们所有人,但对我们所有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这里,潘基文虽然没有直接采用政治问题这个说法,但是他所讲的“固有的不平等问题”实质上就是政治问题。

正因为是政治问题,所以第62届联大主席马其顿外长斯尔詹•克里姆上任伊始就表示将把气候变化问题列为联合国大会着重讨论和处理的问题之首,位列防范金融危机、反对恐怖主义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问题之前。

启示之四,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自1992年国际社会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减缓气候变暖的努力。

尽管国际社会在气候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因为分歧,谈判屡陷僵局),但各个国家还是愿意通过谈判寻求政治、技术都可行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还是愿意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为遏制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趋势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在解决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中国在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内外的全球气候谈判,主动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义务,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的同时,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数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降耗减排落到实处。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诚意。

启示之五,态度、立场决定并影响着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气候问题的责任认定。

在对气候问题的责任认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不相同。

发达国家认为,气候变暖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缺乏责任心,它们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直接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发达国家。

正是发达国家不合理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正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性开发,正是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转移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发达国家应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由于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责任认定不同,致使不同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对话始终是谈判多于行动,指责多于合作;在实际性的节能减排上始终是“雨点小,雷声大”。

责任认定的不同决定了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

启示之六,围绕气候问题进行的谈判是一场经济战、政治战。

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国家集团都参加了这场战争。

与美国希望通过与各个国家的角逐,确立它在气候领域的主导权不同,与欧盟希望通过与各个国家的博弈,取得重新制定全球经济发展规则的领导权不一样,与日本希望通过与各个国家的交锋,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有别,中国希望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对话、合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气候谈判的实质乃是为发展而战,合理的排放权意味着合理的发展权。

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的谈判和较量主要围绕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当接受强制性量化减排展开。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不应当接受,西方国家认为应当接受。

尽管谈判非常艰难、较量非常激烈,但最终还是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些框架性协议。

框架性协议把所有国家都纳入其中,负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即发达国家将承担起量化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必承诺量化减排,但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展节能运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控制排放增加。

启示之七,解决包括气候变暖在内的环境问题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应该说国际社会有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热情和勇气,不然的话,就不会多次进行谈判。

然而,光有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智慧和耐心。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需要的智慧和耐心体现在谈判和实际性的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

就谈判而言,有智慧要求各国在谈判前必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世情的谈判方案,在谈判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寻求与他国的共同点,必须在与对方的博弈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和根据。

有耐心要求各国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因为牵涉各方实际利益,气候谈判过程非常缓慢。

谈判桌上各方往往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要讨论甚至争辩很长时间,其艰难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世贸谈判。

气候谈判考验着各个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智慧和耐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如何利用气候谈判机会为正处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之下的中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参与谈判的中方代表无疑是个考验。

它考验的不只是中国人的热情和勇气,还有中国人的智慧和耐心。

启示之八,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国际社会的事情,是各个国家政府的事情,是气象学家的事情,是环境保护组织的事情,同时也是每个民众的事情。

民众在减排问题上大有可为。

如减少用纸和不用一次性木筷,就能挽救成片森林,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和固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如节约用电,其意义不仅在于节约电费,缓解用电紧张,而且能减少用来发电的煤炭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再如使用太阳能,控制空调温度,少用汽车,其好处是既节省能源、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减排的问题上,民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与其等着发达国家释放诚意,等着政府拿主意,还不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