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30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docx

徐家汇公园案例研究

上海市徐家汇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1.明确评价对象、目的及内容

1).评价对象

上海市徐家汇公园及周边环境。

2).研究目的

(1)以环境艺术学的理论为基础,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检验徐家汇公园的设计与人们需求的契合程度,评判设计得失,找到今后改进的方向。

(2)对本课题提出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应用并检验其适用性、可行性,有效性,探讨较精确的量化与质化方法结合的有效途径。

(3)关注使用者关心的因素,完善城市公共空间这类环境的评价因素体系。

3).评价内容

评价旨趣:

根据前文普遍情况的研究,徐家汇公园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以徐家汇公园的品质为综合评价,结合环境形象质量及使用功能两个焦点评价,其中焦点评价是核心。

4).评价操作流程

根据上章总结的评价方法体系的初步结构,结合本案的研究特点进行过程的取舍,如图(图A-1)。

2.前期研究准备

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

1).非参与性研究——研究对象状况简介

(1)徐家汇公园周围环境

徐家汇公园坐落于繁华的徐家汇地区,是在原“三废”企业基地上开辟的一块绿岛,基地形态呈梯形,属于开放式公园,徐家汇公园的西侧,是上海著名的徐家汇现代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北侧是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衡山路都市休闲街,足可突显徐家汇公园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南边是车水马龙的交通主干道——肇嘉浜路,东面是较安静的宛平路。

总的来说,徐家汇公园周围的环境北侧偏“静”,南侧偏“闹”(图A-2)。

(2)徐家汇公园布局

徐家汇公园的整体平面布局:

形似上海的版图,弯曲的黄浦江、古老的城厢、立体高架,民族工业的大烟囱……徐家汇公园总占地面积约8公顷,四边临近四条道路,公园将自身与人行道结合起来,使得四条道路上处处都可以进入公园,相当开敞,同时也丰富了人行道的形式,宽敞而绿化充足,美化了街道空间。

按照分期建设的过程,整个公园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期为原大中华橡胶厂,占地3.35公顷,主要包括公园的主入口广场、贯穿整个公园的景观天桥,其中一条河流贯穿其中,景观精致典雅。

主入口广场位于肇嘉浜路与天平路的转角,处于地块西南角,此入口利用台阶提升与周围空间分隔,保留建筑大烟囱并进行修缮成为此入口的标志和最高点(图A-3)。

二期为原中国唱片厂,占地3.32公顷,保留具有法式风情的小别墅及百年古树,留下了人文历史的烙印,衡山路一侧更有“人在园中走,车在绿边行”的特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次入口广场:

二期地块一共有两个入口空间,一个位于宛平路与衡山路的转角,处于地块的东北角,正对拥有“万国宾馆”美称的衡山宾馆。

一个大型的雕塑喷泉成为这一入口的主要标志,雕塑后即是一块椭圆形的休闲娱乐空地(图A-4),使得整个入口相当开敞。

另一个是位于天平路与衡山路的转角,处于地块的西北角,此入口相对前两个入口较小,延续着一条沿用衡山路风格的具有法国情调的林荫道。

ARTDECO风格区:

沿衡山里人行道一侧有较多ARTDECO风格的构筑物,公园通过高低不同的景观墙做艺术修饰处理,成为ARTDECO风格的示范区。

林荫大道:

此林荫道从天平路入口一直延伸至地块中央,中间设置许多座椅供人们使用(图A-5)。

殖民地花园:

衡山路一侧保留了一幢较完整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小红楼,在建筑的东侧创建了规则式的典型的殖民地式的花园空间,用现代化风格强化,以对称的几何图形为主(图A-6)。

三期工程占地1.47公顷,范围包括沿宛平路原有一群老上海居民区,面积不大,它在传承和延续一、二期精髓的同时,在整个地块布局上,拆除整理无保留价值的建筑,重新开发其内部功能,突出文化艺术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突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整个地块布局上首次将儿童游乐场地、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等一批群众体育健身场所规划进绿地,使徐家汇公园更趋完美。

总的来看,规划在总体上统一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三期工程的有机衔接,妥善处理好分期实施中的矛盾(图A-7,图A-8)。

2).参与性研究——现场观察与访谈

大致了解徐家汇公园后,先从专业角度结合使用者需求进行自身主观体验,实施观察的时间从2007年7月至8月,历时一个多月,大多选在公园使用高峰时间去体验。

一共进行了6次的观察,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注意到不同的方面,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使用者特征:

徐家汇公园作为一个较大型的休闲娱乐公园,其使用者群体是多种多样的,出于观察的方便性,我们以年龄来划分群体,分为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四类,对他们的活动行为习惯观察统计如下(表A-1):

(2)整体景观设计风格:

徐家汇公园的定位是一个休闲性的公共空间,公园的布局采用规整与自然相结合的形式,非对称但具有一定的向心性、聚集力,整个设计风格上延续地块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

同时在细节设计上结合体现殖民时期的多元风格和上海特色,与衡山路目前的风格形成呼应。

(3)空间因素:

根据上文的介绍,徐家汇公园整体空间较大,但由于将整个地块分解成多个空间交融在一起,因此在尺度比例上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宜人的。

公园内最宽的道路是贯穿南北的林荫道为9m,尽端有一两层半的建筑围合,路中树立两排高大的梧桐树也很好的限定了空间,根据上文提到的D/H比,这一空间完全符合1

公园内最宽敞的空地为东北角椭圆形的入口广场,其宽度平均约为12m,在广场的一端立有一高达8m左右的雕塑来限定此空间的尺度。

虽然这里形成全园最宽敞、尺度最大的空地,但却为使用者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每天傍晚有许多小朋友在这里练习滚轮(图A-9),每天晚上在这里进行的跳舞活动更是成为徐家汇公园的标志性活动(图A-10)。

此外邻近“五人篮球场”也很受年轻人欢迎(图A-11)。

在此休闲、休息的人也较多,活动场地布局做到了动静分开布局,总体利用率比较高。

活动空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围合,以免影响周围环境。

(4)绿化:

无论是在数量还是配置上都基本令人满意。

整个公园的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一眼望去,绿化相当充足。

在具体的配置上既注重植物的姿、色、味等效果,又考虑了四季变化与分区特色布置。

最受人欢迎的是沿衡山路一侧绿化以悬铃木作为林荫道,不仅在功能上提供了足够的绿荫处,供人们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驻足休息,同时也使人感觉犹如漫步在上海老街,十分惬意(图A-12,A-13)。

(5)水体:

公园的一期地块有一河流贯穿东西,整个河流的形状是黄浦江的缩影。

河流的源头在地块的东面,源头瀑布层层跌落跳跃而下,随着河流渐渐变宽,湍急的流水变得缓缓流淌,水面上还有几只黑天鹅在游水,河流的尽头是一个规则的水池,建在主入口广场上。

除了这条河流外,在东北角的入口也有大型的喷泉,以及衡山路一侧的下沉广场也有平静的水池,总的来说,水景算是公园较大的景观关注点,动静结合,亲近与观赏结合,但水质较差,比较浑浊(图A-14,A-15)。

(6)日照:

公园位于徐家汇商业区,因此四周都是高楼林立,但并没有影响地块的光照,这是由于整个地块面积较大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夏季也存在遮阳的问题。

总的来说,北侧二期部分遮阳较好,拥有成排的高大乔木,而南侧一期地块遮阳效果较差,尤其是站在天桥上,夏季更是曝露在烈日之下。

(7)设施、小品:

徐家汇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公顷,根据前文的设施种类的评价标准(表A-2),将徐家汇公园结果统计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卖店和自行车停放处是应该设置却没有设置的设施,徐家汇公园以一些自动售货机代替小卖部,但使用不是很方便,经常出现故障。

由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定位,虽然没有提供自行车停放处,但设置了停车场,更符合城市环境需要。

在公园所有设施中,休息设施占据最大的比重。

数量充足,但有顶的休息设施较少,只有水边几组有顶的亭子,但由于都是玻璃材质,遮阳效果也不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很少有人选择这里休息。

最受人欢迎的休息设施是位于东西向林荫道中和南北向的带状广场中,但这些设施在雨天也不能使用。

娱乐设施比较少,主要就是篮球场和儿童游戏场,篮球场很受欢迎,但小孩的游戏设施在夏季的利用率较低。

另外,导向设施清晰明确,服务设施数量较少,勉强满足使用者需要。

在徐家汇公园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景观小品是其中的雕塑。

最吸引人的便是东北角入口的雕塑喷泉,造型新颖,不落俗套,体现现代感。

在公园的其他地方也布置了风格一致的雕塑。

此外公园中的卫生设施也较安全、适用,也配备了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图A-16)。

(8)建筑物:

徐家汇公园一共保留了两处历史建筑,都很引人注目。

一个是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高30余米,修饰后成为全园的空间主景、标志物,同时作为多条主园路的对景。

另一个保留建筑是原中国唱片厂的法式别墅——小红楼,现为一家高档餐厅,位于公园北部,是南北向带状广场的对景。

为了与这两建筑风格接近,公园内的其他建筑要与这一历史建筑相适宜,如泵站,变电站,厕所等建筑,在材料和造型上都进行了模仿,达到整体的和谐一致(图A-17)。

(9)交通

周边交通:

除了肇嘉浜路为交通主干道很繁忙喧嚣外,其他三条道路都还比较安静。

徐家汇公园的停车场位于公园的地下,其入口位置在肇嘉浜路一侧,出口位置在沿衡山路一侧。

在公园周遍的四条道路上都安排了公交车站,同时徐家汇也设有地铁口,因此交通相当发达。

从这一点来看其服务的半径应较大,尤其是节假日有许多从较远地方来此休闲的使用者。

公园内部的交通:

公园道路全部为步行,四通八达,其中有三条穿插整个地块的主干道,一条就是贯穿东西的“观景天桥”长120m,一条是天平路入口延伸的林荫大道,另一条是以历史建筑为轴的贯穿南北的带状广场,它成为联系衡山路和肇嘉浜路的视觉通廊。

三条道路交于地块的中心,将整个地块联系起来。

整个公园的交通道路体现了立体化原则,地上、地面、地下都得到了应用(图A-18,A-19,A-20)。

(10)铺地:

供开展活动的大部分场地道路均采用较光滑平整的广场砖,其中,较大、较宽敞空间的铺地注意拼接的图案,采用了放射形的图案,使人们产生向心性,易于人们的聚集。

其余只用于步行的公园小道则选用了小块青石砖,高低不平的增加了自然的气息,又解决了周边草地在雨天出现的易滑问题.此外儿童活动场地与篮球场的地面都是塑胶材质防止受伤。

观察后,我从专业角度结合使用者需求初步拟定以下几个问题:

对徐家汇公园品质大致有何评价?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评价?

使用者大致关注什么环境要素?

其中何种要素得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评价?

就这些问题一共采访了10名使用者,结果统计如下(表A-3):

对公园的总体评价:

其中积极评价要多于不满的评价,多数人对整个公园印象较好,认为其品质较高、绿化充足,整个环境幽雅、较吸引人。

3.研究设计

根据前文探索对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方法,本案例的研究采用这种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模式进行实验与验证。

具体的方法技术选择包括两方面:

一是利用问卷法进行研究,偏向于量化,其中也包括一小部分质化的开放式的访问问卷.二是利用行为观察、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包括量化与非量化部分,量化部分主要是在详细行为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数量得到评价结果,本案例中主要采用工具有行为核查表与行为地图;质化的部分是较灵活的自然的以定性的方式观察和叙述行为内容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在探索性研究阶段进行。

整个方法操作选用了多种异质性的量化与非量化的评价技术,具备有效性。

但进行以上的操作前,必须进行其首要的基础工作——评价因素集的构建。

1).徐家汇公园评价因素集的构建

此案例的评价因素集的构建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第三章提出的城市公共空间普遍的评价因素集,同时以此公园的自身特点进行取舍和补充,提出案例的评价因素集(表A-4):

2).研究工具准备

(1)评价问卷设计

在构建评价因素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工具的准备,首先是问卷调查研究。

使用者通常会用形容词来评价公共空间,而不是直接打分,而语义差异法具有将形容词转化为数据的解释功能。

因此本个案问卷采用SD量表法,从正向到负向分为5等,分别赋值-2,-1,0,1,2。

问卷详见附录B:

(2)行为测量、观察工具

本个案的行为测量法选择的两个观察工具:

一是行为核查表,统计行为发生的频次;二是行为地图。

①行为核查表设计

行为核查表主要观察行为的频数和分类资料(这里按活动类型分类)。

记录包括观察时间、天气、活动等,其中活动分为正常性活动和异常性活动。

正常性活动指休息、玩耍、文娱活动等等,异常性活动,如乱丢垃圾、在非允许的场地内踢足球等等。

观察集中在公园的人流高峰时段进行。

在进行具体行为观察时,首先进行了两个整天的观察,以分别发现工作日与周末人流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得出人流高峰期,为以后的观察提供准确性。

②行为地图设计

本案例行为地图的设计准备:

(1)徐家汇公园的平面图,并记下环境特征,如出入口、建筑位置等等;

(2)行为地图中的记录内容:

用符号来表示行为类型,行为人的特征,行为的空间位置,发生频率,行为持续时间,行为与设计的关联,日期与天气;(3)动静行为分开观察记录;(4)观察时间选在高峰时段。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行为地图观察一共进行了三天,仍就选取高峰时段,共记录了10张行为地图。

4.实施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分析问题

1).问卷调查实施

问卷大部分采用研究者在徐家汇公园现场发放给使用者,填写完毕后收回,也有一小部分发放给去过徐家汇公园的被试者。

由于人力有限,问卷一共发放5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6%。

被调查者情况统计于下表(表A-5):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被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注意了异质性,男女比例基本平均,各年龄阶层的使用者都有相对人数的选择,学历的调查也符合目前社会的情况,因此对提高整个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奠定了基础。

2).问卷分析

(1)公园现状的基本统计描述——平均值分析

下表反映了问卷中每个评价项目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值(表A-6)。

从上面数据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出(表A-6、图A-21),公众对公园的地区标志性、设计风格、整体尺度色彩、交通可达性、绿化总体印象、阳光以及空间感觉等这几方面评价很高,接近优秀,得分均高于1;其次,公园的氛围、布局和利用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活动空间的布置、及安全性,休憩设施的布置、地面铺装、信息指示系统、娱乐设施的安全性、以及设施的整体性和建筑形象的评价较好,得分都高于0.5;对公园的视线、停车、水体的设计、设施的造型和公共艺术的设计较为不满,得分均低于0.5;对娱乐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和有顶活动空间的数量评价最差,得分均低于0分。

总体评价得分为1.06,评价为较好,56个评价项目的平均值为0.7327,与总体评价较为接近,但这两个数据并不能够作为综合评价值,因为各评价因素有重要性上的差别。

因此下面将进行评价因素的权重分析。

(2)相关分析:

评价因素的权重分析——AHP层次分析

①构造评价因素层次结构:

本课题分为三个阶层:

第一阶层即文章要解决的问题——徐家汇公园使用后评价;第二阶层为一级评价因素,是按物质层面划分为八个项目;第三阶层是二级评价因素,将八个项目按使用功能和视觉形象两方面分成56个小项目。

由于人力和技术的限制,本课题因素权重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即八个一级评价因素(图A-22)。

②比较结果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决定评价因素的重要度排序:

A—H再按照1—9标度法进行附值计算,结果如下(表A-7):

总而言之,整体环境品质因素最重要(53.1%),其次是自然因素(19.8%),再次是交通因素(12.5%)。

对于56个二级评价因素,在问卷中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重要性调查,即在56个项目中选择5个使用者觉得最主要的因素号码,经过统计,关于使用功能方面的因素占了47%,视觉形象因素占53%,几乎持平。

(3)开放式问卷补充:

开放式问卷主要有四个部分,前两个问题比较客观,后两个比较主观。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所示(表A-8)。

其中对于来公园的目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来休闲和运动的,说明了公园的风格和类型;对于选择的交通工具也主要是公交车和步行,这也说明徐家汇公园的吸引力比较强;被测者对设计的成功点评价较多,有48个频点,对设计的失败点评价较少,只有26个频点,有8个人甚至认为没有失败之处,说明使用者对徐家汇公园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最突出的成功之处是斜穿地块的景观天桥的设计,既丰富视觉景观,又丰富了空间层次,还便利了部分人抄近路的需求。

但笔者观察由于桥面使用木材质,经历长久的日晒雨淋已经开始腐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木板之间的空隙不适宜穿高跟鞋的女性行走。

总的说来整个公园给人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环境幽雅的感觉,在市中心有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实在难人可贵。

对于不足点,最突出的要属对水质的不满意,不清澈,对于周围的高品质环境来说一点都不相宜,也大大减弱了人们亲水的欲望。

总的来看,徐家汇公园的开放式问卷与前面的表格问卷答案倾向基本一致,且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参考信息。

3).行为测量数据分析

整个行为测量过程历时两个星期,行为核查表与行为地图的数据收集各进行了一周。

在整个进程的开始首先对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全天观察,以总结人流变化,得出人流高峰时段。

下面两图表分别是对工作日与节假日各时间段活动人数的大致统计:

徐家汇公园工作日活动人数变化图(图A-23):

由表可推出,工作日上午7:

30-10:

30,晚上18:

30-20:

30是人流较多的时候,中午11:

00至下午14:

30都是低潮时期。

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时节,由于研究的时间正处夏季的7月,所以观察的结果与时节相适应,中午尤其炎热,所以使用者较少。

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我们暂时只能对夏季的情况进行调查。

徐家汇公园周末活动人数变化图(图A-24):

 

由表可推出,从整体上看,周末的曲线与工作日的曲线差别不大,人流仍集中在上午7:

30-10:

30,下午16:

00-17:

00,晚上19:

00-20:

30,中午11:

00至下午14:

00都是低潮时期。

两者也略有不同,如在上午9:

30—10:

30段,下午15:

00—17:

00,周末人流会大大增加,主要因为周末上班族会来此公园游玩,多为年轻情侣。

同样这些结论是对夏季的情况进行调查。

以上分别是对公园的工作日与周末的人流情况调查,这里只是进行了活动者数量的统计,下面我们将通过行为核查表对具体的活动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1)行为核查表数据分析

首先,在7月23日之后的四个工作日当中的高峰时段,周末的两段与工作日有差别的时段利用行为核查表分别对使用者行为进行较为仔细的观察,具体数据总结于下表(表A-9)

 

由图表可知:

①高峰期的人流强度范围20—50人/min,基本以15—20人/min为主。

晚上19:

00—20:

00属于饭后纳凉休闲以及锻炼健身时间,达到人流顶峰。

高峰时段各种活动同时展开,打篮球、跳舞、跑步、太极等锻炼项目,其使用者主要是附近居民。

②个人活动中,以坐为主(始终保持50—100人/观察时段),伴随着看书、看报、看人、聊天、睡觉等活动,其次是一些站着的活动,主要是散步,但由于夏季,天气较热,所以人数比起闲坐的人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周末照相的人比工作日多,这说明工作日与周末的使用人群有差别,工作日的使用人群是比较固定的,他们生活、工作在徐家汇公园的服务半径内,习惯性的来这里活动或穿行。

而周末的部分使用者带有目的的有的甚至从比较远的超出公园服务范围的地方来徐家汇公园游玩、休闲放松,因此他们会拍照留念。

③集体活动以娱乐活动为主,主要的文娱活动类型与公园提供的设施相关联。

主要打篮球、儿童游戏,以及锻炼身体、跳舞、滑板和滑轮。

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早晨和晚上。

其中篮球场在人流高峰时期都保持30—50人的范围,由于观察处于夏季,儿童游戏的人较少,一般使用的儿童都有家长陪伴。

以上都是常规性的活动,每天都能发生,在观察的整个阶段中还发现一些临时性的、突发性的活动。

如拍摄婚纱照、拍摄电视剧、文艺演出等。

前两者选择徐家汇公园足以说明徐家汇公园的视觉景观相当优美,文艺演出选择徐家汇公园可能更多是因为其地理位置。

④对于异常性的活动,主要是指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通过观察,徐家汇公园的管理相当严格,隔20m左右就会有管理人员,因此异常性行为较少,即使偶尔出现以后,也会被管理人员禁止改正。

出现的异常性行为中比较多的是进入草坪区域,这也说明人们有亲近自然以及抄近路的需求,公园在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时显的有些不足。

⑤以上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略有不同(图A-25),篮球和锻炼身体这样的文体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应为它具有一定的规定性,而其他一些休闲活动的时间就比较随性,但由于夏季较热,持续时间基本控制在半个小时多,因为通过观察在这个时间段后场地上的原有活动者大部分已离开,新的使用者出现。

(2)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行为地图的观察工作共进行了2天,时段依旧选取公园使用高峰期:

上午8:

30—10:

30,晚上18:

30—20:

00,共记录了10张行为地图。

整理:

将上午和晚上各时间段的行为分别统一在一张平面图上,以表示空间被使用的强度,形象的表示强度分布,分析行为的方向和位置、行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图A-26,A-27)。

 

结论: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活动的空间位置分布:

跳舞、滑轮主要集中在东北角的椭圆形入口处广场,以及沿衡山路的一些空地,打太极等锻炼活动主要分布在南北向大道的尽端空地,快走、跑步主要围绕老城厢展开,篮球集中在篮球场,儿童游戏集中在儿童游戏场地,闲坐集中在东西、南北向两条林荫道、及水边,散步、观赏等活动主要集中在水边。

②高峰时段各种活动的展开,会发现徐家汇公园提供活动的空间不足,显得有些拥挤,因此许多同类型的活动,如东北角入口的椭圆形广场,以及沿衡山路的几块空地或者是较宽敞的园路上,此外围绕老城厢进行的跑步、快走活动实际上也是在园路上进行的,因此会对步行交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篮球场地也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人流聚集的地方如晚间东北角入口的椭圆形广场中供休息的座椅就显的不够,既要满足本身就坐着乘凉看风景的人群又要满足跳舞人群中途的休息。

②由于处于夏季,坐憩的人主要坐在树荫下,因此东西向的林荫道上的座椅坐在南侧的比较多。

综上,我们发现有几块场地是较受使用者欢迎的,长时间保持着较高的活动人数和频率。

(图A-28)

5.评价结论——解决问题

1).徐家汇公园使用后评价结果:

(1)总体结论,使用者对徐家汇公园使用后总体评价较高,很愿意来此休闲、娱乐。

(2)使用者对公园的整体环境品质、交通可达性、绿化总体印象、以及空间感觉等这几方面评价较好,对水质、娱乐、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有顶活动空间的数量评价较差。

(3)整体环境品质、自然因素与交通因素是影响环境的较重要因素。

(4)使用者充分利用徐家汇公园的场地空间、设施进行娱乐休闲活动,但高峰时段处于饱和状态,其场地和设施的数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

2).本案评价信度与效度评估:

(1)信度评估

①从大的评价方法选择来看

本案实验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加上行为测量法中行为核查表对行为活动频次数据的统计和行为地图对于人数以及活动空间的统计,这些量化的方法具备较强可信度。

其结果与质化评价法——开放式问卷、探索性研究的结果相互补充,多种异质性方法的组合进一步提升了可靠度。

②从具体技术来看

问卷:

由上文分析可知,首先被调查者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调查者也都具备专业水平,问卷项目的难度适中,长度较长,但在专业调查者的指导下都顺利完成。

其次对于数据分析采用平均值的独立性分析与评价因素权重的相关性分析,较为完善。

最后采用部分开放式问卷,以质化形式补充。

行为核查表与行为地图:

一是通过不同时间的反复观察,二是多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观察,三是行为活动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分为正常性活动、异常性活动,其中正常性活动又分为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信度。

(2)效度评估

验证效度的最主要方式是观察用多种评价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