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732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读懂一张绩效考核表Word下载.doc

作为一个绩效管理的研究者实践者,我衷心地希望管理者们能认识到:

绩效考核表是绩效管理的“载体”,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目标、指标、考核标准、工作计划等内容的媒介,它很重要,好的绩效管理一定要好的表格,好的指标结构和逻辑关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绩效管理是上下级之间持续交流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包含大量的管理要素,例如组织结构、部门及岗位职责、公司战略、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工作计划、激励体系、人事政策等等,而这所有的绩效管理要素都要通过双方的沟通去完成,小小一张考核表完全不能承载这么多的内容,它仅仅是绩效沟通的工具,仅仅是上下级表达观点的媒介,而非绩效管理的全部,甚至连20%都不是。

绩效管理要想取得成功,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关注绩效考核表格背后的管理功夫。

正是应了那句话:

“功夫在诗外”,绩效考核的“功夫”也在考核表之外,绩效管理是“表格背后的功夫”。

下面,我们从7个方面解读一张绩效考核表,看看如何透过绩效考核表来理解表格背后的绩效管理功夫。

表1业绩合同模板

表1是业绩合同模板,这是咨询公司经常拿来帮助企业梳理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的工具。

借助这张表,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解读绩效考核表格背后的绩效管理内涵。

第一,基本信息:

明确了考核者、被考核者以及考核时间

在规定的考核时间(专业的说法称之为绩效周期)内,上级与下级要对考核指标保持持续的沟通。

这个沟通包括前期的制定、过程的管理以及后期的考核反馈。

它体现了绩效管理所倡导的参与精神。

在企业实施绩效的一开始就要让员工参与进来,经理与员工共同明确考核指标项目,明确每个指标的实质内涵,明确衡量标准,明确绩效激励措施等。

在绩效周期内,经理和员工的工作重点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达成,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完成考核指标展开工作。

考核指标只是指明了工作方向,更多的工作内容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细化,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计划,支撑指标的实现。

考核的时候,经理除了要公平公正地打分之外,更要公开地沟通打分结果,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进展怎样,哪些方面进展顺利,得到经理认可,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如何调整才是受欢迎的。

明确的考核时间符合SMART原则的截止期限原则,任何事情都要有个明确的截止时间,否则,无法衡量员工做得好坏。

第二,指标名称及定义:

明确了考核指标内容

绩效考核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绩效周期内的关注重点是什么,也就是通常所讲的KPI(关键绩效指标)。

看似简单的几个考核指标,实际得到这几个指标的过程非常复杂。

总体上可以分为四步:

第1步,明确整个组织未来1-3年的战略目标

这会用到战略地图的概念。

所谓战略地图,是指企业谋划战略目标的思考路径。

从四个方面衡量,分别是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客户层面,企业如何看待客户,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如何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形成持续购买,是形成战略地图的核心关键。

当理顺了客户价值主张之后,向上形成财务层面目标,向下形成内部流程层面目标。

最后,特别要提的是,学习与成长层面是支撑整体目标的基础,所有的战略目标最终都落实到“无形资产”,落实到组织氛围、人力资本价值和信息化程度等方面。

现在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从产品与产品间的竞争,转向部门与部门间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间的竞争。

因此,在设计战略地图的时候,人力资源、信息资本与组织氛围也非常关键,需要关注人力资源对战略支撑性。

图1是战略地图的经典模型,要想把战略地图应用好,深刻理解这个模型非常重要。

图1战略地图经典模型

当战略地图明确后,组织未来1-3年的战略重点就明确了,这就是战略目标体系。

图2是我为一家农药化工企业绘制的战略地图,供读者参考,后面我会专门写文章解读这个战略地图。

图2某企业的战略地图

第2步,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进行战略举措分解。

每个战略目标对应1个或多个行动方案,这些行动方案进一步诠释了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表2是某企业的战略举措分解表示意表。

表2某企业战略举措分解表(部分)

第3步,针对每个行动方案提取衡量指标。

每个行动方案对应一个或多个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就是我们业绩合同上所体现的考核指标的来源。

表3是某企业的绩效指标库示意表。

表3某企业绩效指标库(部分)

第4步,根据原则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列入业绩合同。

这就是绩效计划的成果部分了。

这一步的完成,标志着绩效计划的完成,开始进行绩效实施环节,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指标进行持续性关注,帮助员工提升能力,掌握知识,完成绩效目标。

第三,目标值:

明确目标要达成的程度,一般包含三个层次

目标值一栏主要是明确各个考核指标的衡量基准,包括下限值、标准值和上限值。

下限值是该考核指标不可容忍值,也就是说,低于该值,则企业没有盈利。

一般建议为标准值的80%-90%,下限值考核得分对应60分或0分;

标准值为目标值的100%,对应考核得分为100分,是完成该目标的满分标准;

上限值,是在满分基础上的挑战,一般为标准值的110%-120%,可以在100分的基础上得到加分,一般会设上限,建议120分为上限。

也有的企业鼓励员工极致追求超越,取消了上限。

目标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历史数据,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提升。

如果没有历史数据,那么需要估算数据,一个模糊的数据,总比没有数据强。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形成历史数据,一段时间以后在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

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没有数据,数据不好收集,是不是可以不设该指标?

”我的回答是要设,一定要设,不能因为现实的一点困难,忘记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忘记了我们的目标。

目标与现实的本末关系需要明确,无论现实多么困难,不能忽略了前进的方向。

企业需要在目标的引领下,去超越历史,比只设一些大家都能做达成的指标强得多。

毕竟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而不是为了打分而打分。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们倾向于制定高目标值,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认为如果把目标值提高,即便员工没有完成,仅仅完成到80%,企业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实际上,这种思维陷入了一个怪圈,认为绩效是员工在压力下高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绩效考核的确能给员工带来压力,因为绩效背后是激励。

但是,仅仅有压力而没有方法,员工同样是无法获得高绩效的。

所以,并非是给员工制定了高目标值,员工就可以获得高绩效。

高绩效仍然来自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工作,来源于管理者对员工的辅导,来源于双方对障碍的认识,来源于共同的行动计划。

经常,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会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绩效考核指标无法有效分解给员工。

员工经常和经理争论考核指标是否合适,目标值是否合适,经常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没有最终结果。

那么,该如何分解考核指标呢?

当员工不接受高目标值该怎么办?

下面的思考框架可以参考。

图4应对低目标沟通框架

第四,衡量标准:

对考核指标的衡量尺度,根据目标值和对应的计分基准,进行计算

很多企业在编制业绩合同的时候,并不注重这个内容,认为只要制定了考核指标,就完成大部分工作了,至于怎么考核,就不去关心了。

其实,绩效考核除了关注重点工作的完成之外,更要给员工的绩效表现一个公平公正的汇报。

所以,细化的衡量标准还是不可以省略的。

第五,权重:

权重是每项指标重要程度的体现,权重体现了导向

权重的设计需要注意过高与过低的问题。

权重不宜过高,一般建议不超过30%,过高的权重会影响到被考核的工作方向,抓大放小,忽略其他工作。

同理,权重也不宜过低,一般建议不低于5%,最好设成5的倍数,避免出现2%、3%之类的权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企业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调整权重,体现企业的导向。

第六,指标类型,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

现在,绩效考核指标的量化是一个趋势,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而且企业越来越追求量化。

能把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是个好事。

但是,并非所有的考核指标都能量化,甚至,有很多重要工作根本无法量化到位。

我对绩效管理的定量与定性的观点是:

定量为基,定性为王。

实际上,定量是进行考核的基础,定性才追求的方向,无论企业如何定量,最终都要归到完成、超越、卓越等定性层面。

最近正在流程的“OKR”目标管理法也是在倡导目标的定性价值和关键成果的定量基础。

因此,对于量化有难度的目标,我们就不妨采用定性评价,只要经理与员工对绩效考核指标的细节达成共识,并在过程中做好记录,同样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与其得到一个带有主观性的分数而把工作做到位,而不要为了量化而失去核心本质,就像前文诉述的“工作计划完成率”之类的绩效考核指标一样,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员工做到了这些,是不是真的就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

第七,数据来源部门:

数据来源部门体现了互相监督,相互独立的原则

一般,考核数据由第三方提供,以体现公平公正。

但在实际的实施中,也经常发现,有些数据的确无法从其他部门提供,也不要太过勉强。

毕竟,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企业要体现出对各个经理的信任,经理也在考核中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

绩效考核需要考核表作为工具,经理不能为了填表而填表,一定要搞清楚,填表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填表才更符合绩效管理的理念.

毕竟,绩效管理的“功夫”在表格的背后!

选自《轻松做绩效,让员工和组织一起成长》,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赵日磊

【作者简介】赵日磊,资深咨询顾问,实战绩效专家,教练式共同工作法专家。

研究绩效管理超过15年,著有绩效三部曲:

《绩效魔方,一个HR眼中的绩效管理》,《轻松做绩效,让员工和组织一起成长》,《手把手教你做绩效:

模型、方法、案例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