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759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docx

重点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0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B:

“......,......也。

”其常见方式为:

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C: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

E:

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

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

”(《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02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

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为……所……”“为所”句,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

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

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3)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

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

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0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0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

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宾语: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

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

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课文中部分实例

(省略句)

一、《与朱元思书》

1.(高山)互相轩邈

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急湍甚(于)箭

二、《五柳先生传》

1.(他)闲静少言

2.(文章)颇示己志

3、因以(之)为号焉。

三、《送东阳马生序》

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2.(吾)寓(于)逆旅

3.余立侍(其)左右

四、《小石潭记》

1.(溪水)斗折蛇行

2.坐(于)潭上

3.日光下澈(潭水)

五、《岳阳楼记》

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

4.(他们)览物之情

六、《醉翁亭记》

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七、《满井游记》

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

“吓!

”——《惠子相梁》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

1、上使(之)外将兵之:

他,指扶苏《陈涉世家》

2、今或闻(之)无罪之:

他,指扶苏《陈涉世家》

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

向《陈涉世家》

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

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

他们,指起义军于:

在《陈涉世家》

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8、君与(之)俱来之:

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

9、上使(之)外将兵之:

他,指扶苏《陈涉世家》

10、今或闻(之)无罪之:

他,指扶苏《陈涉世家》

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

向《陈涉世家》

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

他,指吴广《陈涉世家》

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

他们,指起义军于:

在《陈涉世家》

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6、君与(之)俱来之:

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

倒装句式:

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

2、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陋室铭》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下册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

2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

3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

6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

7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

8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

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

10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宾语前置

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九年级上

1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

3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

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

5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

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

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

九年级下册

1宋何罪之有?

《公输》宾语前置

2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状语后置

3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

4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

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

8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

9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

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

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

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

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

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

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

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

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

倒装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咏雪》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固定句式总结

?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

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

如: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不亦……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

●得无……乎:

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宁……乎,顾(独)……乎(邪、哉):

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其……其……:

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如: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孰与……:

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