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97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docx

全册精品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doc

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内容:

小数的意义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谈话引入:

新的学期开始了。

同学们又长大一岁了。

今年是——2005年。

你们多大了?

板书出数据。

总结出“整数”。

生活中除了碰到这些整数,我们还会碰到——小数。

你在哪里遇到过小数?

说一说。

二、小数的意义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

(了解学生对小数读法掌握情况)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

(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

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

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

——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也就是1分米。

如果测量更小的物体,1分米的单位长度还是大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小数就产生了。

4、结合刚才长度的线段图,分上、下板书出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0.1,0.01。

再让学生观察、分类。

上层的数都是什么数。

(分数)这些分数都可以直接写成相应的小数形式。

观察这些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分母都是10、100、1000……

5、观察这些小数和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6、我们在写整数时都可以按照数位顺序表来写,小数可不可以呢?

看P4的计数器。

了解数位顺序。

明确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各数表示什么。

边想边填。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

小组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

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注意学生的读、写小数。

3、完成练一练。

教学反思:

.1、整数和整十数、整百数学生不明确。

因此,虽然教材上没有整数这个概念出现,但要提一提,对理解小数意义有帮助。

2、对于17/1000,3/1000,409/1000学生容易出错。

因此,在理解小数意义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1/10可以写成0.1,一位小数。

小数点后面有一位数。

1/100写成0.01,是两位小数……。

课题:

测量活动

内容:

用小数表示数量

课时:

1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桌子的长、宽、高,记录。

发现什么问题?

单位不统一。

这样有什么不好?

怎么办?

2、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二、分组测量

1、注意:

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测量,其他人记录,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测量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长度4个,全部结束以后小组核对。

2、问题:

(1)用米做单位有什么好处?

(2)用“米”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小数?

(3)数学书的封面长26厘米,为什么可以记作“0.26米”?

(4)教师门2米1分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7页试一试第1题,一种大雁,翼长2米1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

骨骼重113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113克=()千克

为什么?

它的体重约1千克500克,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

第7页练一练。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

比大小

(一)

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为选手的资料介绍:

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

为什么?

板书:

1.42米>1.38米

3、他们的成绩出来了!

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

谁的得分更高一些?

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

9.87<9.90

4、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

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

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

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5、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6、小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3、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

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4、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5、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学。

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让学生讨论比较的方法。

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课题:

比大小

(二)

内容:

小数的性质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

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

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

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

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

《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课本上涂一涂的1、2两题比较直观。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意识到小数的性质,但不能解释。

其实书上之种方法,也就是从直观上看出来。

实质上是这样做原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没有发生变化。

班上周稼祥同学就说出这一点。

真不错。

补充:

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小数的性质》案例

                                     

   师:

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100份)。

请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涂色,并在涂色处标上相应的小数。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自的画法。

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 0.5=0.50 0.8=0.80

   师: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大组交流。

   生:

我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0。

   师:

那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没有。

   师:

那你的发现就是——

   生:

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师:

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谁愿意将它写在黑板上?

   一位学生上前,芹在黑板上写上“在小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

你觉得他这样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了你的发现?

   生:

我觉得“后面”这个词不恰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改成“末尾”比较合适。

   师:

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生:

比如0.4吧,如果只说是在它的“后面”添一个0,可能有同学会误解添成0.04。

这样,小数的大小就发生变化了。

而说“末尾”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

   师:

你们认可他(发言的学生)的观点吗?

(认可)那谁愿意上来将我们刚才的发现作一下修改?

一学生上前,将结论中的“后面”一词改为“末尾”。

   师:

看来,多一份思考,我们的结论也就多一份准确、多一份严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那今天的学习是不是到此结束了呢?

   生:

(略迟疑)我觉得不能。

   师:

(故作惊讶)为什么?

该有的结论,我们不是都得出来了吗?

难道大家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生:

刚才我们的发现只是通过给正方形涂色得来的,我认为还比较肤浅。

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1:

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

   生:

另外,刚才我们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个0”上,要是添两个0、三个0甚至更多的0,小数的大小还会不变吗?

   生:

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样,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些问题依次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2:

小数的来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变吗?

   “问题3:

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吗?

   师:

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时大家最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研究。

教师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研究作出评点、引导、激励、修正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生:

我先谈谈第一个问题。

以0.4和0.40为例:

因为0.4元=4角,0.40元=40分=4角,0

.4元=0.40元,所以说0.4=0.40。

   生:

我是这样想的,0.4表示4个0.l,0.40表示4个0.l和0个0.01,0个0.01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0.4与0.40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0.4=0.40。

   生: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0.4=4/10,0.40=40/100=4/10,所以0.4=0.40。

   (注:

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初步具备感性的认识。

   师:

同学们的交流都非常活跃,也很有道理。

看来,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找到不同思路,并获得不同的理解。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生:

我们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师:

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生:

能。

还是以0.4为例,如果添两个0,那就成了0.400。

因为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0.4=0.400。

添三个0、四个0,结果还是如此。

   生: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0.400表示4个0.1、0个0.01和0个0.001,0个0.01和0个0.001都表示没有,所以0.400与0.4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变化。

   生:

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小数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道理是一样的。

   师:

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所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

谁愿意上来将它补充完整?

   学生上前,将原来结论中的“添上一个0”改为”无论添几个0”。

   师:

还有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吗?

(不少学生举手)你们觉得,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刚刚获得的结论有没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生:

有影响。

如果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同样不变,那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改为“小数的末尾无论添上或去掉几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

或者说,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井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师:

既然这样,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

我们小组认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

因为从数的组成上看,小数末尾的0无论多少个,最终都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掉后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生:

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数的末尾每去掉一个0,改写成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将同时少掉

一个0,而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同时去掉一个0,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

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刚才我们探讨“添0”的问题时,是从左往右看的。

如果我们从右往左倒过来看,那么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也没有改变吗?

   师:

这样看来,刚刚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内涵,谁愿意将它补充上去?

   一学生上来,在“添几个0”后面加上“或者去几个0”。

   师:

刚才我们所得到的,正是小数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谁能给这一重要结论取个名字?

   生:

小数“添0去0”的性质;关于小数的重要发现;小数的特征;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

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生:

先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不断补充。

   生:

当发现原来的结论无法说明新问题,我们又去寻找新的结论。

   生: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它,从而使原来的结论逐渐补充完整。

   师:

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

我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完美的结论,而需要 

 

课题:

练习

内容:

小数的意义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2、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对使用小数的作用的认同。

基本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小数是怎样认识的?

小数和什么样的数关系比较密切?

二、重点练习

1、第12页第1题。

你是怎样想的?

怎么样迅速找到1.5的位置?

你是怎样确定C点表示的是什么数?

你对这条线怎么看?

2、第12页第2题。

有参加过飞机模型制作的吗?

怎样评判?

飞得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说一说你比较的方法。

3、第13页第5题。

说到比较大小,有一位同学也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并把他们按顺序排列了起来,我们来看一看。

发现什么问题?

原来是他过于马虎,把小数点丢掉了。

小数点虽然小,但影响却很大,我们来帮他添上吧,看一看小数点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在适当的位置写上小数点,使这个式子成立。

4、第12页第3题。

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

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

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

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

内容:

小数加减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

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

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3、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

列算式。

怎样计算?

2、讨论: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

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

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

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

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

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

 

课题:

购物小票

内容:

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课时:

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

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

怎样核对?

列算式:

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

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

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内容:

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

课时:

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7、口算。

第19页第5题。

注意练习和是整数的小数加法,为简便算法作准备。

8、笔算(注意练习有连续退位的减法)10-2.85

二、重点探究

1、第18页第4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直接比较。

2、第19页第7题。

让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3、第19页第6题。

关键是激励并帮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三、总结,布置作业

1、第18页第1、2题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