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06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能溶解多少物质》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3课,是前面两节课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否一样这个活动,让孩子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习一种思维和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征集—得出结论。

我们知道食盐能够溶解在水里,那不停地往里面放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一样吗?

引导孩子们试着去猜测,那猜测究竟对不对?

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

设计实验时,要思考哪些内容。

当这些活动完成之后,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样,这里要注意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如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溶解的盐就会少一些,每一份盐的含量不同等。

最后,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盐不能再溶解时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这时的溶液浓度是最高的。

本课不仅仅只针对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进行了研究,更是将不同物质糖和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对比,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的科学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充满好奇。

同时对于一杯水溶解不同物质糖或盐的量是否相同更是满怀疑问,这对于学习本课的学习都有着很好的铺垫,更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功能,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分析结果环节都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来实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细致周密地考虑问题。

2.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探究思维,经历探究过程,本设计中将实验过程称取每一份盐和糖的复杂过程,由教师课前称好,告知学生方法即可,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时间。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盐或糖的实验。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食盐、白砂糖、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学具准备:

食盐、白砂糖、水、烧杯、玻璃棒、学习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生活情境,两位小朋友在实验室里开展食盐溶解的实验,他们正在搅拌杯中的食盐,发现一杯水,加入一勺盐,盐会溶解,如果继续加盐,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

问题:

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二)活动探究

1.提出问题:

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会一样吗?

2.作出猜想:

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一样的,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大,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小,

3.制定计划:

讨论:

①确定多少水量合适?

②加入第一份盐(白砂糖)后可以立刻加入第二、三份盐(白砂糖)吗?

③什么现象代表水不能再溶解盐(白砂糖)了?

可以停止加盐(白砂糖)了。

④还要注意些什么?

(例如:

每一份盐都要保障尽可能的相同的量)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30毫升水。

2加入一份质量为3克的盐(白砂糖),然后搅拌

3待盐(白砂糖)完全溶解后才能再加一份,直至不再溶解为止。

计算出投放盐(白砂糖)的总量。

温馨提示:

①计算总量时,最后没有完全溶解的那一份盐(白砂糖)不算。

②投放盐(白砂糖)要小心,不要撒在桌面上。

③实验结束后把浓盐水(糖水)放好,留待下一个实验用。

4.收集证据:

活动:

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

总量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5.得出结论:

交流:

汇报各组在30毫升水中溶解盐或白砂糖的总量。

谁溶解得多一些?

 

小结:

在一定量的水中都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砂糖,白砂但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分析:

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会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放入的每份盐(白砂糖)不同等】但如果是非常精确的操作的话,相同水量和水温溶解食盐(白砂糖)的量是非常接近的。

(三)拓展延伸

拓展:

食盐(白砂糖)还能从盐水(糖水)里分离出来吗?

课后:

提醒孩子们把这些溶液收集好,等到溶液静止后倒进新的烧杯中,注意不能倒入底部没有溶解的盐,并做好液面刻度记录,以备下一节课进行观察,避免浪费。

八、板书设计

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

组别

溶解食盐的总量(克)

溶解白砂糖的总量(克)

平均值

结论:

在一定量的水里,()溶解得多。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测量温度》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9课《测量温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测量温度》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的第2课。

本课活动突出对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认识温度计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使用技能。

本课共由3个活动、1个实践活动和1个科学阅读组成。

活动1“认识温度计”,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并观察常用的温度计有什么特点。

活动2“温度计的使用”是以测量水温为例,学习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方法。

活动3“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是使用水温计进行操作训练,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

实践活动“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电子温度计进行测量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的温度变化。

科学阅读的主题是“体温计”,介绍了体温计的各种类型以及使用方法。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1课《感受冷和热》后,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观察大致知道物体是冷还是热,但是不能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因此了解到想要准确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则需要科学的测量工具。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接触过的温度计可能常常是体温计、气温计等,这些温度计有可能是刻度型的,也有可能是显示数字型的。

同时学生也对温度计的单位也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读作摄氏度,但怎么记作就可能不清晰。

其实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比较粗糙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实验用温度计还是接触比较少,也可能没有正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的变化。

在读数时,如果是整数的结果,学生会比较容易读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小数,因此对不是整数的读取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温度计有什么特点以及怎么测量温度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自主操作、探究、讨论、交流发现如何准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操作方法,并通过使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操作、探究活动,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发现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认识到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应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4.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5.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

使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成水时的温度变化。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

体温计、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水、烧杯、冰块、铁架台、细绳、记录单、电子温度计(条件允许情况下)。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

寒风冷冽下,孩子们都觉得比较冷。

妍妍说天气预报上说今天有低温预警。

问题:

怎么知道现在的温度是多少呢?

交流:

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提出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任务: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学会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

认识温度计

提示:

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问题:

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

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温度计,教师进行补充。

出示:

常用的温度计实物、图片和名称。

任务:

观察常用的温度计有什么特点?

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

汇报:

学生说出温度计具有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单位等特点。

教师及时补充引导。

问题:

为什么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水温?

交流:

学生提出体温计的测量温度范围仅在40多摄氏度,但是热水的温度可达到100摄氏度,因此不能用体温计测量水温,只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

小结:

人们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2.活动2:

温度计的使用

提示:

掌握温度计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示范:

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操作规范,读数和记数的方法。

要求:

温度计下端垂直进入水中、温度计不接触容器、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眼睛和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水温的操作练习。

交流:

汇报测量到的水温。

评价:

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读数、记数等规范进行评价。

提示:

生活中常见的温度有人体的正常体温、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

任务:

学生活动手册上对3种温度计的结果进行读数和记录。

交流:

汇报3种温度计的测量结果。

评价:

对学生是否读数正确进行评价。

3.活动3:

测量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

提示:

冰在常温下会逐渐融化成水,而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趋向于环境温度。

任务:

研究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

要求:

用烧杯盛半杯碎冰,用温度计测量冰的温度。

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全过程,并测量温度。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

出示:

实验记录表,测量装置。

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

汇报:

说出记录表的结果与发现。

小结:

当冰没有完全融化成水时,温度稳定;当冰完全融化成后,温度开始上升。

4.实践:

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温度

提示:

用数字化设备测量物体的温度,既灵敏、快速,又直观。

任务:

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全过程的温度,了解其温度变化的规律。

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

汇报:

展示测量结果和变化规律图。

小结:

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一直到100摄氏度水沸腾为止。

5.科学阅读:

体温计

任务:

了解常见的体温计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八、板书设计

第19课测量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