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32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4-2717:

20:

00]    作者:

赵德馨    编辑:

studa9ngns

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一、特殊的经济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过渡性质。

②过渡性质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两个方面。

-------------------

①严英龙主编:

《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

“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二元结构的加强或减弱是表明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最为科学的全面的表征,可以被视为判断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依据。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之日,就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之时。

二元经济一元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这似乎有点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表征与目标简单化了。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内含与标志,参见拙撰《市场化与工业化:

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l期。

②参见赵德馨:

《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

认为中国近代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吋得出的一个结论。

他们所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先提出来的。

“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概念要比“半殖民地”概念出现早一些。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使用这个概念,用来表述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从封建经济形态向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经济状况。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半封建”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状况。

①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观点,用“半封建”这个概念表述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经济状况,或处于这种经济状况的国家或社会性质。

在列宁看来,半封建国家和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

在1912年7月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并就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特征作了分析。

②列宁是指出中国属半封建国家的第一人。

----------------------------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1851~1852年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首先使用“半封建”一词(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4页:

1972年版,第509页。

此文为恩格斯作,发表前由马克思认真审读,经马克思同意,用马克思名字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多种论著中使用“半封建”这个概念.如《资本论》第3卷第47章;“那些在或多或少还是半封建社会内成长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6页)。

②列宁: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2l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9页。

“半殖民地”概念首先是由列宁提出宋的。

同时,列宁也是认为中国属半殖民地性质国家的第一人。

他认为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列宁从国际关系上,把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宗主国,即统治或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

第二类是依附国,即政治上、经济上受宗主国控制的国家。

第三类是介于这两种国家之间的,既不控制别国,也不依附于他国。

对于第二类国家,列宁认为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在军事上被打败了、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政治上独立而财政和外交上不独立的国家。

第二种是政治上也丧失了独立的殖民地。

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如土耳其、波斯、中国,列宁称之为“半殖民地国家”。

他认为这类国家是自然界和社会各方面常见的过渡形式的例子,是典型的中间形式。

①半殖民地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形式”、“中间形式”,指一类国家与另一类国家的关系的状态,即一类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1921年后又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在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时直接接受列宁的观点。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在分析世界形势时指出:

“在经济秩序毁坏中的世界资产阶级,又企图劫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料、劳力,来补偿他们在大战中的损失”。

这里的“半殖民地”,是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虽然包括中国在内,但并不是特指中国。

另一个决议案指出,中国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

②半独立国家亦即半殖民地国家。

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蔡和森在两篇文章中相继指出:

“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

③1923年1月23日,在有共产党

------------------------

①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01~802页。

②《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5页。

③蔡和森:

《统一、借债与国民党》,《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割据》,《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2、88页。

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指出:

“中国已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①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明确地说: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

②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指出:

“现在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

③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中,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词来规定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

④此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作过多种解释。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1933年苏华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是“带有半殖民地性的半封建社会。

”⑤一是1934年1月,张闻天在《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文中,着重从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进行分析,认定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这种经济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动力”。

---------------------------

①《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80页.

②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1926年),见《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③《土地问题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96页。

④《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页。

吴承明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一个脚注中写道:

“1928年后这个词创行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大约40年代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996年,第9页)与历史实际不符。

他认为以用“半封建半殖民地”为妥,也值得商榷。

⑤苏华: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第l卷第6期,1933年9月。

⑥张闻天:

《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479页。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交往关系(国际关系)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主权所处半独立的地位),“半封建”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结构亦即社会性质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渡中)。

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内涵,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半殖民地(半独立)地位的,其内部经济、政治结构属于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它们“单位”不同,是不可以相加的。

绝不可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另一半是封建社会。

此其一。

其二,“半”字,除有“二分之一”之义外,还有“中间”、“不完全”等义。

“半路”、“半途而废”,“秦军半渡”之半,即“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半中间”之意。

“半文半白”(文言白话夹杂),“半生半熟”(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死半生”(未全死)、“半梦半醒”、“半信半疑”、“半新不旧”、“半懂不懂”等词中的“半”,均为“不完全”之意。

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二词中的“半”,绝不可理解为“二分之一”,(如“半封建”,并非在经济中,封建经济占的比重为二分之一,资本主义经济也占二分之一),而是“不完全”和“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之义。

二、过渡性与三种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其过渡性的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在于没有相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未曾有过也不可能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是由多种生产方式构成的。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它就不能是稳定的,而只能是不断变化的,过渡的.过渡到以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才能相对稳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的明显表现,是它的发展过程中,旧的所有制在变化,又产生新的所有制;经济变化异常剧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经济形态过渡到哪里去,或者说,其发展前途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列宁在不同时期讲过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过渡为殖民地社会或殖民地经济形态。

第二种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第三种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即1916年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设想。

他认为当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帮助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实行民主和社会主义”,①即半殖民地国家有可能经过一些过渡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进入2O世纪2O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使中国的发展前途并存着上述三种可能性。

代表三条道路的社会力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斗争的胜负,直接地取决于有关发展道路赞成者的力量对比与斗争的策略是否正确.取决于哪一种前途最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

在中国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都有人想走西方国家的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

1859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作《资政新篇》,其基本内容是按照他所了解的西方国家的制度,依样画葫芦。

在当时环境里,他的方案不可能付诸实践。

几乎同时,清政府中的一批封疆大吏,主张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

他们这种做法被后人称之为“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客观的后果是导致第一批大型现代企业的产生。

“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成效不大。

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

维新派是自觉地公开地全面地想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足百天而夭折。

紧接着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从经济方面而言,实际上即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执政也不过百日左右,无法推行他的三民主义。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说的是要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搞的是资本主义。

搞了20多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

①列宁:

《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2页。

②参见赵德馨:

《列宁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说》.《青海社会科学》。

1984年第l期。

在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在中国一小部分地区建立过殖民地统治和殖民地经济,如香港、台湾等割让地里,澳门、香港新界等租借地里,通商口岸城市的租界里。

以及1931年后日本军队占领的东北及关内广大地区。

对于中国人民是否愿意接受使整个中国变成殖民地和殖民地经济形态前途这个问题,是无需讨论的。

在整个近代时期,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反对这种可能的前途,以求国家独立,民族生存。

至1945年,除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上的各种类型的殖民地经济形态都被消灭了。

到了1999年,香港、澳门也不是殖民地经济了。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连保持半殖民地地位也不可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相继失败,走资本主义道路实属无望;变成殖民地,是全民族都不愿意的。

在这个时期,世界上各种主义都被中国人引进来,宣传过,有的还实践过。

它们或者在实践中行不通,或者被认识到只是空想。

真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正在此时,国内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带来了大生产及相关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与中国毗邻的俄国发生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民主主义革命者孙中山等人,都提出了“以俄为师”。

孙中山说他的三民主义中包含着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实践着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走上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

中国之所以未能经由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实现现代化达到独立富强,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首先是由国内外历史条件决定的历史必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的奋斗、探索所作出的抉择。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

在这种社会经济中,新旧、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代表新的资本主义经济。

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是从入侵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开始的。

中国境内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时间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外国在华的第一家修造船舶的工厂──广州柯拜船坞,成立于1845年,先于中国的20年。

外国在中国内河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成立于1862年,先于中国10年。

外国在华的第一条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于1876年,先于中国自建的唐胥铁路5年。

而外国在华第一家银行──丽如银行,1845年即始设分行于广州,先于中国通商银行52年。

外国在华的最早的保险公司,可以上溯到鸦片战争以前的于仁(1835)、谏当(1836)两保险行,先于中国的保险招商局40年以上。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入侵,虽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但最终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压制。

到20世纪30年代,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外国资本已占压倒的优势。

1931~1936年这一段时期中,外资控制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以上,机械采煤量的65%以上,发电量的55%以上,棉布产量最高达到65%(1935),卷烟产量最高达到58%(1935)。

外国工厂的生产,是带有垄断性的大规模生产,如美商的发电量,相当全国各华厂发电量的总和;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产量超过所有华厂的产量。

同样,30年代的交通运输业中,外国资本也占很大的比重。

1937年中国铁路由外国直接经营和控制的,分别为47%和44%。

1936年航行长江的三大外国轮船公司──怡和、太古和日清所支配的船舶吨位,为中国轮船招商局的3.5倍。

在金融业中,17家主要外国银行在30年代吸收的存款,将近14.1亿元,而25家主要中国银行的存款为13.6亿元,后者反居前者之下。

外国银行经手对中国的贷款,在中国政府的全部外债中,占有最主要的份额,具有左右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

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外汇结算,由外国银行担任的达到90%,具有操纵中国外汇市场的力量。

由于它的雄厚资力,上海金融市场包括外汇、金银市场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操纵在外国银行的手中。

 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微弱 这一时期,中国的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已出现,但很薄弱,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

 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开始出现于19世纪下半期。

60年代中期起,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式军火生产的工厂。

第一家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是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见彩图[1869年江南制造总局建立的炮厂]70年代中期,在民用工矿业和航运业中也开始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第一家新式煤矿是适应用煤需要而开办的台湾基隆煤矿,筹建于1875年。

第一家轮船公司是适应需要而设立的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而作为航运附属事业的保险招商局,也于1876年诞生。

在轻工业中,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筹办于1878年。

第一家缫丝厂广东,开工于1873年。

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企业扩大到铁路、电报、金融、贸易乃至耕植、畜牧各业。

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专供开平运煤的唐胥铁路(见彩图[1880年清政府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仪和第一家电报局、沟通津沪电讯的电报总局,同时开办于1881年。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

至于海外贸易公司和国内耕植畜牧公司的创立,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也开始有所尝试。

 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企业,在某些经济部门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和相当的比重。

例如1934年中国新式银行共有170家,资本达到3.6亿元(当时币值),约为当时旧式金融业的、资本的三倍。

在1936年交通运输业的总收入中,包括航空、水运、铁路、汽车、人力车、搬运、电讯、邮政在内,属于现代企业经营的,估计约占一半以上。

但是,整个看来,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发展仍很微弱,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不占主导的地位。

以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现代工业而言,在1933年所达到的水平,仍然是很有限的。

包括所有雇工在30人以上、使用机器的小厂在内,全国新式工厂一共不过3100余家,产值只相当手工业的1/4。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10%。

金融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整个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属于畸形发展的一类。

即使如此,中国银行资本的薄弱,也是显而易见的。

1934年全国银行资本,只合美金10800万元。

而美国在华一家大银行──大通银行的资本,为美金14800万元。

中国所有银行之资本,犹不及一外国银行资本额多。

官僚资本主义畸形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后期,在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分野。

而在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统治后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垄断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但既有居于劣势的本国资本主义,又有占据优势的外国资本主义,而且在本国的资本主义中,既有发展不足的民族资本主义,又有畸形发展的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的畸形发展,是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结束后。

仅在1941~1946年的五年中,在官僚资本控制下的某些重要工矿业产品,有着惊人的增长。

例如电力增长了83倍,钢增长了55倍,汽油和煤油都增长了19倍以上,棉纱、棉布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

抗战期间,官僚资本垄断了煤铁、电力、机械、化学以及有色金属等重要工矿部门。

它们在大后方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机械达73%,化学产品达75%,电力和电工器材达89%,冶炼达90%,汽油、煤油以及有色金属如钨、锑、锡、汞、铜、锌的生产,完全为官僚资本所独占。

抗战胜利以后,日伪工矿企业几乎全部为国民党政府所接收,官僚资本控制的范围更加扩大。

除了重工业以外,轻工业中也渗入了庞大的官僚资本。

以棉纺织业为例,国民党政府设立的中纺公司在1946年就独占了全国49%的纱锭、68%的布机、39%的棉纱产量和73%的棉布产量。

 在金融业中,官僚资本的垄断,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以前,官僚资本在金融业中已经形成了的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金融业中的官僚资本加速膨胀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私营银行。

在1936~1946年间,本国银行的存款和放款中官僚资本银行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至于纸币发行和外汇储备,则完全为官僚资本银行所垄断。

 在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的垄断,在抗日战争以后也达到空前的高度。

例如生丝的出口运销全部控制在官僚资本的中蚕公司和中央银行与中央信托局合组的生丝购销委员会的手里;桐油的出口运销,也有3/4掌握在官僚资本控制的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的手中。

这表明,官僚资本的垄断,已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流通领域。

 农村中富农经济薄弱,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租剥削原封未动 这一时期,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中的资本主义成份有所增长,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关系,基本保持未动。

 农村封建经济中资本主义的成份,表现为富农所代表的。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口岸的增设、内河航运的扩大、铁路的兴建、新式工业的兴起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有一定程度的扩大。

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性农业的扩大,是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和富农经济的增长。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以长江一带沿湖新垦区和华北、东北边远垦区,富农经济的增长更为显著。

到了20世纪,全国富农户数约占总农户的6%。

20世纪以后,在富农经济以外,资本主义农场经济,也逐渐引人注目。

 但是,中国的富农经营,一般规模较小,雇佣的工人为数不多。

经营的耕地面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每户多为10~30亩;黄淮流域为30~50亩;内蒙古和东北等边远垦区,平均为50~200亩。

整个富农经营的土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富农经济的极盛时期,也不过占全国耕地的20%。

至于资本主义农场,则为数更少,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富农的经营,也很落后。

他们虽然也租进土地,但是他们所占有的耕地面积,一般大于他们所使用的面积。

也就是说,中国富农在经营土地的同时,仍然出租一部分土地。

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河南、陕西、河北和东北三省544户富农的选样统计,富农的出租土地,最高的达到占有土地的56%,平均为20%。

无论租进租出,农村都不是农场以上的余额,在当时的农业中,租地的根本不能指望得到利润。

 同样,中国富农虽然也雇佣工人,但存在于他们之间的雇佣关系,并不都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很多雇工遭受封建高利贷的剥削,为抵偿债务而卖身给雇主劳动。

用劳役偿付利息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长工受封建宗法的束缚更多一些,个别的还与雇主保持主仆名份。

存在于富农与雇工之间的剥削关系,是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相结合的关系。

 由此可见,中国富农经济带有很大的封建性,很容易向地主经济倒退。

30年代以后,中国富农经济又出现停滞和衰退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几年,富农经营的土地下降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0~15%。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富农经济很难动摇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占人口5~10%的地主拥有全国耕地面积40~50%,乃至60%的局面,始终没有变更。

从全国范围看,封建的土地关系和地租剥削,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保持下来。

封建的权力关系,佃农的人身束缚,在某些地区,仍然相当严重。

总之,农民身受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并没有得到减轻和缓和。

 不仅如此,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军阀的产生,一批军阀地主应运而兴,残酷地剥削农民。

随着军阀混战的延续,财政搜刮也层出不穷。

所有这些搜刮,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加在农民头上的。

1924年以后,军阀对田赋的预征,有的达到30年以上。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对田赋的附加达到10余种之多。

1941年以后,又进一步实行田赋征实,田赋负担达到土地收获量的20%,所有这些,都反映封建军阀政权对农民剥削的强化。

 中国经济的买办化和附庸化 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经济,无论是新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或是依旧保留的封建经济,大都呈现买办化的趋势,基本上被缚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附庸的轨道。

 中国近代经济的买办化和附庸化,贯穿于生产和的全过程,而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