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注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73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大学》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注解.docx

《《大学》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注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注解.docx

《大学》注解

大学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彫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英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2下而,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2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逍《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英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划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颠、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徳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英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上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注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M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

又由于以程颖、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泄注释的《四书》审泄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用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淸沿袭而衍岀“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所以,有人把《四书》与四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英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a

本栏目的内容由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四个部分组成。

原文方而,主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为蓝本,同时也参酌“诸子集成"本和《十三经注疏》本等书。

注释方而,本书一律不作考释,基本不引旧注,而只是扼要地直接用白话解释原字原词的意思。

注释的范囤,主要包括难字难词的注音释义和人物、典章制度的简介两个方面。

译文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流畅,不为了一字一词的“信”而弄得译文佶屈警牙。

读解则如上文所说,写出来是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原文。

小这次编辑此栏目,意在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了解儒学文化,以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发扬、光大。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岀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a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英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丄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4大学之道

(1),在明明徳

(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泄;泄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英国;欲治苴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英家者,先修英身(7);欲修貝身者,先正英心;欲正苴心者,先诚其意;欲诚苴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0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矗【注释】

(1)大学之逍: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眾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徳: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徳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徳。

(3)亲民:

根据后而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5)得:

收获。

(6)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英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苴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

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

指平民百姓。

(11)壹是:

都是。

本:

根本。

(12)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

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徳,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逍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左;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徳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頁•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a【读解】a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徳、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而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而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而的枢纽,它与前而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而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笛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彫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髙士呢?

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扬光明的品徳a【原文】a《康诰》

(1)曰:

“克明徳。

(2)《大甲》(3)曰:

“顾設天之明命。

”(4)《帝典》(5)0:

“克明峻徳。

“(6)皆自明也。

(7)

(传1)a【注释】上

(1)康浩:

《尚

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

能够。

(3)大甲:

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⑷顾:

思念。

課:

此。

明命:

光明的禀性。

(5)帝典:

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徳: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徳”。

俊:

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

都,指前而所引的几句话。

亠【译文】《康诰》说:

“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徳。

“《太甲》说:

“念念不忘这上天賦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

“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徳。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徳。

亠【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徳“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徳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岀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冇的作用,任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岀“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徳,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徳"就是加强道徳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四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徳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徳”,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徳为目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a【原文】

汤乙《盘铭》

(1)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⑵《康诰》曰:

“作新民。

”(3)《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传2A【注释】

(1)汤:

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

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

如果。

新:

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

振作,激励。

新民:

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

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

旧邦,旧国。

苴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维:

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品徳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徳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侬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

“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徳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读解】4如果说“在明明徳"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徳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

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

引申岀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徳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划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徳",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诗》云: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2)。

”子曰:

“于止,知英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澗)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誼)(4)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彳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Ct宣)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

“於戏!

前王不忘(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传3)a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引自〈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ji),都城及其周帀的地区。

」匕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

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引自〈诗经•小雅•绵蛮〉。

缗蛮,即绵蛮,鸟叫声。

隅,角落。

止,栖息。

(3)“穆穆“句:

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WLI),叹词。

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

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yu)水边。

斐,文采。

瑟兮(彳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

赫兮喧兮,显縫盛大的样子。

(i宣),《诗经》原文作"(i爰)",遗忘。

(5)道:

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

前王不忘:

引自《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wuhu):

叹词。

前王:

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

因此。

没世:

去世。

【译文】上《诗经》说:

“京城及英周用,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

“'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

“连黄鸟都知逍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

“品徳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

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

“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竹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

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是指由于他品徳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

“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

“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a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首先在于“知英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俗语说:

“人往髙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

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

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徳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冇:

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

对于一般读者,尤苴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

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I匕“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塾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I匕尤英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从?

所止何处?

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巻和角色一知貝所止“。

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2)。

大畏民志(3)。

此谓知本。

(传4)

【注释】

⑴“子曰“句:

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歟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

民心,人心。

【译文】亠孔子说:

“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h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金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a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传5)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而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②即,接近,接触。

穷:

穷究,彻底研究。

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④益,更加。

【译文】A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立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淸淸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A【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淸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小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实践论》语A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不要自欺欺人A【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

(1),毋

(2)自欺也。

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英不善,而著(10)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英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虛严乎!

”富润屋(⑵,徳润身(13),心广体胖(14)。

故君子必诚其意。

(传64【注释】a®

(1)英意:

使意念真诚。

(2)毋:

不要。

(3)恶(wu)恶(e)臭(xiu):

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n)味的含义宽泛。

(4)好(hao)好(hao)色:

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ao)色,美女。

(5)谦(qian):

通“慷',心安理得的样子。

(6)慎其独:

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⑺闲居:

即独处。

(8)厌然:

躲躲闪闪的样子。

(9)掩:

遮掩,掩盖。

(10)著:

显示。

(11)中:

指内心。

下而的“外"指外表。

(12)润屋:

装饰房屋。

(13)润身,修养自身。

(14)心广体胖(pan):

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译文】a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