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81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含答案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定位

框图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

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

“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

”车夫操吴侬软语道: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胜利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5.(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A

【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

7.(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8.(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9.(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拓展训练

1.(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

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

2.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D

【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3.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

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

4.(2019·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通讯手段发生巨大变化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推动中国服饰改革

D.社会风俗体现出中西合璧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而非通讯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变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西社会风俗的融合,故D项错误。

5.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 B

【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肯定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顺德调研)“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7.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C.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C项符合题意。

8.(2019·江西南昌预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

9.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

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 (  )

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

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

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据“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10.(2019·河北唐山模拟)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

该报(  )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答案】A

【解析】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

11.(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卷)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答案】 B

【解析】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A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映媒体环境恶劣,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是1909年“开始”,故D项错误。

12.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

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

“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

……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

”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B.社会舆论受教会控制

C.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D.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

【答案】D 

【解析】材料介绍西方,不能体现“崇洋”,故A项错误;教会办的报纸报道新闻,不是控制舆论,故B项错误;1879年介绍西方并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1879年是清政府时期报道,考虑政府和民众感受,故D项正确。

13.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

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

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

【答案】C

【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有的穿旗袍,有的穿裙子,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

14.(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答案】A

【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15.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

16.《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17.(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

“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

18.(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

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

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

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

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

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

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

19.(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

20.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B

【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

21.(2019·河南洛阳三县联考)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期,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

22.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B.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答案】 B

【解析】 材料“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体现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B项正确。

23.(2019·山东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答案】A

【解析】因为甲午战争激发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24.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

A.旨在引领社会潮流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适应社会市场需求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可知《申报》是在满足读者阅读社会新闻的需求,故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