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14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docx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产主义的理论武器。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来源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及建立

1.1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有脱离、分离、权利和财产的转让,受异己力量支配,还有人与人关系疏远化,等等。

在近代思想上,异化概念由十七、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契约论”者在研究国家、财产这类社会政治问题时最先使用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分析关于国家产生的理论时,已经在“转让”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

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卢梭,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由权利,订立契约组成国家,互相转让一些自由权利,在“权利转让”意义上理解“异化”,同时他解释“转让”就是赠送或出售的意思。

“社会契约论”者用异化概念阐发的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作出了哲学的、思辨的表述。

黑格尔第一个把异化概念提到重要地位,并赋予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而精神实现自己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达到的。

绝对概念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必然包含要外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自然和社会,即发生异化或对象化,从而陷入不自由状况。

绝对观念一旦认识到客观世界就是它自身,于是就冲破异化力量的限制,扬弃异化,回到自身,从而达到绝对自由。

黑格尔这个异化思想虽然裹着神秘的外衣,但他用异化概念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精神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反映了人类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过程。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将作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的人,作为他的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费尔巴哈看来,是人自己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上帝。

这个独立存在物完全与人相对立,成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人们反过来对它顶礼膜拜。

费尔巴哈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不是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而是抽象地从生物学上理解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就是一切人共有的理性、意志、和爱,因而不能真正说明宗教本质的秘密。

他仅仅理解宗教和思辨哲学的异化,却不理解社会经济、政治领域里的异化。

同时,他还抛弃了黑格尔异化观中的丰富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所以还跳不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

1.2异化劳动理论的建立

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前人关于异化理论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家的成果的基础上,于1844年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

从起源上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形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占有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结合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批判,认为工人的劳动和他自身的贫困成反比例关系。

劳动不仅生产商品而且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者本身即工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须以劳动者和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分离为基础。

2.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及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从工人失去产品这一事实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增长与工人贫困化的矛盾。

指出,劳动者生产财富越多,他自身就越变成廉价商品,这说明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不依赖生产者的一种独立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

劳动者的异化,只是私有制条件下才具有的现象。

马克思以极大的义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背离的种种状况,“工人生产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善,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马克思的这一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的对象化是以劳动的异化为基础和代价的。

社会对自然的支配过程同时是劳动者受他的创造物的奴役的过程,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是人沦为物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的驾驭和对人的摧残都是达到空前的程度,资本主义的文明是建立在野蛮的基础上的。

2.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手段,劳动的本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私有制度下,劳动背离了自己的本质。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成了外在的东西。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治理和体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因此,这种劳动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摧残人的强制性活动。

这种劳动不是使人成为人,而是使人降低为物,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

这种异化其结果,作为劳动这的人,只有在实现自身动物的机能时,才感到是自由的,而当运用人的技能去劳动时,却感到自己不过是动物。

这个颠倒说明,劳动已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的特性,对劳动者来说,已成为一种外部的异己的力量。

2.3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

“类本质”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但已赋予它以全新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类本质”或“类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在改造时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力的类生活。

”所以,通过类生活、通过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实现。

自然界既是人类肉体存在的基础(从中获得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又是人类认识的对象(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和实践的对象,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普遍性关系,自然界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是根据异化劳动的第一种表现,由于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他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也就夺去了他的“类生活”,这就使“类生活”与个人的生活相异化。

根据异化劳动的第二中表现,既然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活动同人相异化,那么作为类本质的劳动、生产活动本身,对于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生活”也就成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手段。

于是人的类本质就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人成了不具有“人的本质”的人。

2.4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前三个规定的现实表现。

因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与劳动者敌对的,强有力的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与劳动者敌对的,强有力的劳动产品占有者,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对劳动者的劳动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资本家;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本身就包含有认同他人相异化的含义。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同自己的类相分离,他也必然同他人的类,同他人相脱离和对立。

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

所以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归根结底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异化关系,异化劳动必然造成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

3.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虽然留有人本主义和思辨哲学的痕迹,因此没有完全突破历史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

但是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过渡性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共产主义思想。

3.1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从劳动出发说明历史,是马克思批判改造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观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证明:

商品、资本和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一般人类劳动,但他们不管劳动的质,也未能看到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揭示的是抽象的精神劳动。

通过批判改造,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并充分肯定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此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自身的性质,即抛弃异化劳动,才能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人类历史就成了通过劳动生产,劳动发展,又通过劳动异化而实现的人的解放的过程。

3.2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秘密

异化劳动根源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分工和交换,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劳动越来越表现为异化的形式。

“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们同时存在和发展;就其产生来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原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产物和现实表现;二者一经产生以后,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具有巩固强化劳动的作用,是异化劳动的手段。

反之,异化劳动也促进了私有财产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3.3揭示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制的对立物,理解为私有制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分析了当私有制内部的对立达到极限,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当私有制自身矛盾发展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即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时,共产主义必然要发生。

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辩证否定观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从现存的东西确证自己的对立面,从异化中看出扬弃异化的必然性,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罗燕明.《马克思恩格斯细想研究(1833-184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田其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卢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现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盛先贵,武伟.《关于“共产主义”的三种理解》.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