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28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docx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3

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中国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农民问题。

“耕者有其田”,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所以,在20世纪前50年,“小康”在一般民众的观念里,是和农民的“温饱”联系在一起。

“十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小康生活的具体写照。

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是空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空想才逐渐变为现实。

建国初期毛泽东没有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但是他在1953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小平同志后来讲的小康社会。

那么,小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的呢?

2、邓小平设想的小康社会

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问道“你们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确实是十分动人,那么我想知道你们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思的?

”邓小平沉思了片刻,说到: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小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79年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到南巡讲话,小平同志40多次谈到小康,他提出的小康概念,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比如说“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小康水平”、“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等等。

从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小康,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形成了平同志完整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79年12月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小康社会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其标志是提出并形成小康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确定把翻两番定为奋斗目标。

从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小康思想的成熟时期。

主要标志是小康社会思想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十三大把“分三步走”确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20世纪八十年代翻一番。

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解决温饱。

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后来,小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认为1000美元有点高,不好实现,才改为800美元,也称为小康。

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之后,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小康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进入实践时期,主要标志是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确定把小康建设作为九十年代经济建设的主题。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21世纪前10年,我们“还是处于小康阶段”,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小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

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当全国人民即将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目标,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规划未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深化了邓小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我们国家经过十六大以来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年来的发展证明,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目标不仅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有望提前实现。

因此,十七大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

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

这些要求是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补充和充实,总的来说比党的十六大目标稍高,要求更严,也都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但是,在这五年的发展进程中,一些原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化解乃至根本解决,而一些原来并不突出的问题和原来不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我们这时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小康,同世界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是不全面的,目前的小康在经济上发展的很快,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却跟不上,尤其是跟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很突出;同时也是很不平衡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

如果说:

小平同志的小康思想是指进入小康社会的话,那么,江泽民同志对小康思想的发展就是,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怎么办,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则是在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

按照这一新的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

根据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力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同时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全民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要求。

可以看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对完成十六大目标的继承,同时,决策者又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进行着一些调整和完善,目的是确保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经过五年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这些新要求“新”在哪里呢?

主要有五大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分析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实现人均GDP翻两番

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

5年前在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当时,没有使用“人均”这个词,这次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提法。

与十六大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人均”两个字,但意义大不相同,意味深远。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人均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人均GDP翻两番,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这是因为,总量翻番和人均翻番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指标,总量翻番是一个建立经济大国的指标,人均翻番是一个建立经济强国的指标。

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所以,GDP反映出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实力,却不能体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实际收益。

2006年我国GDP总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却排在百名之后。

所以说,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我们党将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讲的,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任职之初曾表述过这样的感受,他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所以说“人均”理念的使用,表明决策者更加注重考虑经济之外的社会因素,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

第二、人均目标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胡锦涛2005年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讲话时说,中国将在15年内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3000美元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8、27)折算大约是856美元。

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新的目标比原来更高了,比“十一五”规划更进了一步。

但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很有把握的。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6年年底,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外界一些人对中国能否以目前的速度可持续发展表示担忧。

事实上,中国执政者已经意识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所以,十七大报告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以较大的篇幅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三、人均目标将在可持续发展下得以实现。

在单纯依靠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人们担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生产率大大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这一人均GDP翻两番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的发展将更多考虑到环境、资源的因素,增长速度会适当放慢,能耗会降下来。

同时,未来几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人均GDP的基数不会增加太多,这有助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

当然,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还处在高点上,但过一段时间会趋向平稳,据专家预测,实现翻两番目标只需要5%到6%左右的人均GDP增长速度。

不过,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

所以,我国为达到目标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即使达到了人均GDP3000多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六大报告表述:

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六大提出的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个笼统的目标,十七大报告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提出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自豪:

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我们中国的江苏!

但再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又会感到迷惑:

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少量加工费。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一年前,美国发表了一篇《没有“中国制造”一年》的文章曾引起各界关注。

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家庭主妇萨拉·邦焦尔尼说,“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

”她想看看自己家里是否能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于是,她开始了一个实验:

全家一年不采购任何“中国制造”的商品。

在“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她终于发现: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代价会越来越大。

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十七大报告中的论断: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我们反过来想,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

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机A—380!

事实告诉我们:

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为此十七大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呢?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来个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大约占全世界总数的97%。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什么背景十七大提出了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呢?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总量跃居第四,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

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

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

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

比如,“神舟六号”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

对此,美国进行了全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万美元,而且只卖产品,不给技术。

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经济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处于中下等水平。

所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

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十六大报告表述: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我国居民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远低于世界上70%以上的水平。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由于我国消费率过低,所以中国经济长期依赖高投资、高出口来进行带动。

虽然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开始出现了疲软状态。

随着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出口也不断受到重创,各种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产品的低廉价格也受到了冲击,因此出口优势也在下降。

面对国外市场的变化,许多中小企业无法适应,完全依赖出口的企业,其生存正面临着危机。

那么造成中国消费率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两点造成:

第一,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而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

现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

而且,收入分配不均,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10倍。

其二,房价、医疗费用、学费与水、电、气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养老等问题,加大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抑制了人们的即期消费,而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带来的风险。

除了以上两点,我国消费率增长过慢,还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总的来说,要想解决我国消费增长过慢,必须完善我国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只有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人敢于消费,来提高现有的生活水平。

否则,人们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会更多的选择存钱来保障自己的未来生活。

必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想方设法使消费这驾马车与投资、出口一起跑得更好。

十七大报告把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作为新的要求提了出来,比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强。

4、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勾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等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

十七大报告紧扣社会脉搏,顺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公平正义是人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追求,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纳入我们党的代表大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首次。

小康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但是目前在我国各个地方,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相差悬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获得教育、医疗等各项福利津贴方面不平等。

那么能否体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遏制贫富差距,也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方面,更是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关键一点。

5、文化建设

十六大报告表述: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与十六大报告笼统的提高素质的目标相比,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专题提出来,针对性很强。

前些年,一些旧的道德价值观念被颠覆,但又没有形成一套新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们文化精神的缺位。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切中时弊。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当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它的核心价值。

同样,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既有实际存在于人民群众行为与思想上的价值观,也有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这两者是应当有紧密联系的,或者说基本一致的,但在我国转型时期,两者经常会出现偏差的情况。

就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来看,不仅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的素质。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呢?

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题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以,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人心。

我们说新的小康不仅仅是物质小康,更是文化小康、精神小康、全面的小康!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5、人人享有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里边“加强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时,提出了两个“人人享有”的目标,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另一个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而十六大报告则表述为: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是笼统的,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提出‘覆盖城乡居民’,把广大农民包括了进来。

这意味着,除了城市居民外,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务农农民都应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保体系。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农村将还有几亿务农人口,将要从农村转移出3亿人口到城市。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清晰的目标。

这意味着,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老百姓,都能够有病及时医,有病看得起,这是百姓迫切盼望的。

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覆盖面偏小,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4亿人,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以及少年儿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看病主要靠自己掏腰包。

有医疗保障的职工,自费部分也比较高。

在农村地区,2003年我国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当时规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参保农民各出10块钱,一年每人交30元。

当时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只有1.79亿,尚不足农民人口的1/4,而且保障水平不高,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很低。

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又增加到20元,保费金额增加到每人每年50元,同时参保人数逐渐扩大,到2006年底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6%。

2007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全国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到2010年要全面覆盖农村人口。

所以说离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在我看来,“人人享有”的另一种表述就是两个字:

公平。

“人人享有”不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享有,更不是有钱有权人享有,而是,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生存权利都会享有。

虽然“人人享有”明确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两个领域,但“人人享有”的理念应该尽可能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正如报告中讲到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就要“不让一个适龄孩子没学上”,“劳有所得”就要努力“消灭零就业家庭”,“住有所居”则是“让人们有适当的房屋居住”。

“人人享有”显示的不仅是民生改善的质的转向,更是一项量的考核。

如果说“关注和改善民生”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表述的话,“人人享有”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

在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而且面临着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实现这个目标,到2020年,只有13年的时间。

这个承诺,透着新一届领导人的勇气和自信。

6、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十六大报告表述: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十七大报告新要求: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相比于十六大的要求,十七大报告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一项清晰的任务。

其中中等收入者占多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作为实现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