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32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docx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中国计算机产业组织结构分析

(经济1班潘欣20035251)

内容摘要:

本报告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并对中国计算机产业90年代以来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做出了一定分析。

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些因素,最后提出提高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

关键词:

市场规模计算机产业集中度资源配置市场绩效

一、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  

90年代以来,全球计算机产业重组加速,同行并购掀起国际资本竞争新高潮,跨国企业利用资本竞争,迅速扩张规模,形成寡头垄断的的竞争态势。

与此同时,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推动,推动全球计算机产业基地向中国等东南亚地区转移。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计算机产业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方针,大大促进了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批计算机企业实施了有效的“走出去”战略和“做大做强”战略,大大增强了在国际计算机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增强了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但是,中国计算机企业特别是PC企业面临产品利润下降、产品升级滞后的内外压力。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依赖于信息化对社会需求的激活,一方面依赖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提升。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必将导致中国计算机企业生死存亡的抉择。

(一) 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的高速成长及其结构特点

1、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额从1990年的39.9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约1300亿元,8年市场销售额规模增长30多倍,年增长率90年代以后一般高于40%。

中国计算机市场以硬件为主,到1997年硬件销售额仍占计算机市场的80%,软件、服务业的规模份额分别只有8.7%和11.3%。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硬件为主的结构基本未变,这说明中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较低,此外还与中国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较差有关。

年份

1986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销量(万台)  

6.9

37

1

10

25

45

72

115

210

350

增长率(%)

6.2

9.4

13

18

150

80

60

60

83

66.7

国产机占有率(%)

6.5

7.0

70

42

39

33

44

50.4

56

67

销售额(%) 

6

8

80

35

37.5

68.4

111

169

248

415

增长率(%) 

7.5

7.9

90

42

40

69

74.8

52.3

47

57.3

占硬件市场比例(%)

5

7.1

14.7

18

23.67

32.58

37

35.96

14.69

39.9

占计算机市场比例(%) 

5.5

10.2

14.9

16.8

18.84

22.32

27.27

27.48

26.96

31.92

表1 中国微型计算机销量及销售额

  

  2、中国的硬件市场以计算机主机,特别是微机为主,外部设备比例较高。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中国1997年硬件市场各类产品的份额为:

计算机整机43%,外部设备26%,耗材和另配件17%,产品10%,网络产品4%;计算机整机的主体是微机。

1997年微机的销售额达415亿元,占硬件的比例高达39.9%,估计微机约占中国计算机整机市场的份额接近90%。

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90年代以来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如表3所示,整个“七五”期间中国仅销了37万台微机,1991年销1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销售额达415亿元,1992年以来销售额年增长率一般大于60%。

  

产品   

销售额(亿元)

产量(万台)

出口比例(%)

 前4名企业及有关情况

打印机 

54

908

86%

HP、EPSON、佳能、Stnr

显示器 

49

1313

76%

冠捷、长城b、主体为外商

驱动器(软、硬、光) 

102

4015

83%

三星、新进、华强三洋、信华、三菱电机

主板 

42

800

50%以上[C]

联想a、伟易达、长城、东莞联讯

UPS

32

180

 主体为合资企业

终端 

11

3184

实达、湘计算、常国光、

键盘/鼠标 

5

12875

96%

  罗技、外资占74%

ATM/POS 

30

51

外资占70%以上

MODEM 

80

 外资企业为主

表2 1997年若干外设和零部件业的数据

说明:

a 为中国人控股的或民族品牌企业,余为外商或港澳台资企业。

b 仅按硬驱、光驱计算,光驱计算,软驱出口比例也很高。

c 为估计数。

 

 表3 中国计算机产业销售额集中度    单位:

类别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集中度CR[,4]

50.27

38.29 

10.64

22.54

22.57

26.70 

22.89

23.54

集中度CR[,2]

65.25 

52.00 

24.06 

30.22

30.02

35.26 

31.85

33.14

说明:

计算方法:

电子百强中最大的4家或8家计算机企业的销售额+全国销售额*100%

  

3、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高速增长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一致。

只是中国微机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大概比美国晚5—10年。

此外计算机市场中微机所占比例中国高于美、日约70%。

 中国计算机市场已和国际市场连通,贸易额急速增加,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

目前进出口的主体都是零部件和外部设备。

  中国计算机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991年仅6.4亿美元,1997年已急增至131.6亿美元,从1993年以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1993年顺差0.8亿美元,1997年顺差已增至43亿美元;目前进出口的主体是外部设备和零部件产品,导致贸易迅速增加及形成目前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国内计算机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由于国内计算机零部件业技术落后许多零部件必须进口。

  

4、中国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结构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6年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各为18%,服务业9%,交通和通信各为8%,教育科研为7%,能源和政府机构为6%,家庭为4%。

但PC机市场中家庭份额更高并呈上升趋势,根据电子部的数据和预测,PC机中家用PC机份额1997年为16.4%,到2000年将上升到30%以上。

  

(二) 中国计算机业基本形成,民族品牌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中国计算机产业初步形成

  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企业成长、开始形成体系,并且达到一定规模。

到1990年中国计算机业原电子系统的企业仅有197家,从业人员不到10万人,系统外企业也不多。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到1995年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达1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其中制造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软件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人,营销、服务业13000家,从业人员12万人。

  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很快。

如表2所示,原电子部系统企业的规模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反映中国计算机业的规模,其销售额1980年为3.7亿元,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约占当时全国工业销售额的万分之七,1990年上升到39.9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二,而到1997年,由于各类计算机企业的迅速成长,计算机业仅硬件销售额就已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1.6%。

此外,除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产品外,计算机业各子行业都有较发展。

  

2、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

  中国计算机产业由所有在中国注册的计算机企业组成的。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密切相关。

由于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两个主要标志,一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业各领域各具特色,形成相应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计算机产品都是大进大出的大宗贸易产品);外国企业看好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成长潜力;在中国生产可降低成本;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等原因,90年代以来境外计算机业制造商纷纷来华投资。

据JEEC估计,仅1991~1995年外商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投资总额已达12~13亿美元。

9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境外金融投资者也开始向中国计算机投资。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7年计算机硬件企业中,合资、独资、中外合作企业的产值比例已分别高达34.7%、42.2%、和4.3%,其中包括一些境内投资到境外再返投到境内的企业。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1997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已相当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60~70%(按硬件1000亿元计算为72%)。

出口占销售额的比例,美国1995年为32.6%,日本1997年为55.3%(美、日差别主要源于日本高比例的零部件出口份额);台湾1996年为61.2%。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这是因为国内计算机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延伸。

同时,整机厂的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和国内外资企业供货,也推动了各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采购。

  

3、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开始壮大

  该文所说的中国民族企业是指企业终极股权(或出资产权)50%以上为中国机构(如政府或中科院等的事业机构)和中国个人所持有的企业。

  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壮大的突出表现是微机市场上民族品牌已占主要份额。

在“七五”(1986—1990年)时期,靠保护政策,以长城机为代表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扩大、放松进口管制,国产民族品牌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1998年已降到33%,以后国产民族品牌机份额再度上升,1995年份额超过50%,1997年达到67%。

在软件、计算机外设、零部件行业,民族企业份额还较小,唱主角的是外资企业。

如表2示大数外设和零部件位居前位的企业都为外商及台商企业,尽管财务软件和排版系统软件中国产品牌占有80%以上的份额,但软件市场份额份居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Oracle、微软、IBM在中国的子公司。

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

以市场结构为重点的初步考。

 产业组织即企业的市场关系的总和。

本节以市场结构为重点,对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二、市场结构

  

(一)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产业的产值、销售额或资产中最大的数家企业所占的份额表示,它反映业内主要大企业对产业或市场的综合影响能力。

由于缺乏系统资料,正确计算我国计算机市场或产业的一般集中度相当困难。

我们仅根据销售额对我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作些初步估算。

我们的初步结论是:

1.如表3所示,到1997年,最大4大企业的份额大约为1/4,最大8企业立份额大约为1/3。

2.90年代以来计算机业的销售额集中度经过了一个先降后略升的过程,4企业和8企业集中度1990年分别高达50.2%和65.3%,1992年降到谷底为16.6%和24.1%,以后再度有所上升(1990、1991年的数计算口径较小可能高估集中度值,但根据这两年的数,可以认为集中度下降趋势是存在的)。

这种变化似乎表明业内主要大企业由于技术,经营能力、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已加快发展。

3.与美国CR440%强和CR860%(1996年分别为44.7%和57.7%)、日本1997年CR470—80%(估计数)相比,中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明显较低,即中国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实力仍然有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中国计算机业一般集中度还不高,但位居前面的企业的销售额都增加很快。

1997年最大的4家集团公司及其销售额分别为联想(125亿元,集团销售额,后同)、四通(65.9亿元)、方正(57.8亿元)长城(57.1亿元),而在1992年这4个集团的销售额仅分别为10.4、4.3、4.1和11.3亿元,仅5年4家公司销售客分别增长约12倍、15倍、19倍和5倍。

 

表4 几种产品的销售集中度(1997年)  单位:

PC机 

万台

 软件

 (亿元) 

打印机

联想

43.5 Oracle

3.32

Epson

31

BM

24.5 微软 

3

Canon 

24.9

康柏 

22.8 IBM 

2.48 

HP 

21.5

同创

20.1 Sybasc 

2.15 

Star 

18.4

惠普

18.8 方正 

2 

OK1

 9.4

方正 

13.5 Infarmix 

1.91 

实达 

9.2

AST 

9.5 东大阿尔派

1.5 

富士通

7.5

EDC

8 Novell

1.23 

NEC 

3.9

CR[,4]

1.71  

9.78 

65.30

CR[,8] 

5.94 

15.75 

85.80

 

(二)不同产品市场的集中度

  表4为三种产品的市场销售集中度和位居前8位的企业名单。

数据表明不同市场集中度差距较大,大致地看:

软件市场相当分散,这主要为软件品种多所致,实际上在PC机操作系统、汉字排版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微软、方正、Oracle公司的市场份额很高;PC机市场集中程度中等,1997年CR4仅30%左右,CR8也仅40%强;打印机的集中程度相当高,市场结构是寡占竞争型的,这种情况与打印市场主要被几家跨国供应商控制有关。

 

 表5 中国PC(按品牌)销售集中度   单位:

类别

 1995 

1996

1997

集中度CR4

25.9 

26.8

39.8

集中度CRS

34.7

35.6

29.3

集中度CR8 

39.2 

39.8

36.4

 

 在急速发展且产品批量较大的PC市场,90年代中国后期出现集中度上升的趋势,但仍明显低于美日等国。

如表5所示,根据IDC数据计算的PC(按品牌)集中度,CR41995年为25.9%,1997年上升到29.3%,CR6从95年的34.7%升到97年的36.4%,但是,与美国CR444.2%以上(为1997年数)相比,中国PC机市场集中度仍然明显较低,这可能与中国主要PC机企业规模小,中国PC机市场尚处于初步发阶段等有关。

  国外IT业大公司都在中国建厂,民族品牌企业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各细分市场上也正在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总的看中国各细分市场的集中度不算太高,在充分开放而中国企业基础又弱的情况下,集中度高可能意味外国厂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三)产品差别

  首先,产品差别又称产品差别程度,是指买者因产品不具有完全的代替性而对产品产生的偏好差别,也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业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这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非价格壁垒。

从总体上看,计算机业是产品差别较大的产业,计算机器件及外设的产品差别主要是技术性的。

微机使用标准元器件进生装配,其产品差别主要表现在总体设计和设计组装的性能质量差别上。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品差别更大。

其次,产品差异性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造成影响,使消费者对某些企业或某些品牌产品产生偏好甚至愿意多只付钱。

这样一来,同一产业内部同企业所产生的产品就减少了可替代性,从而带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寡战火垄断。

营销和服务方面差别较明显。

许多人认为,Dell与其它计算机厂商差别在快速服务上。

目前中国国内优秀企业在销售网络、售后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及营销等方面,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已有一定的优势。

是营销和服务方面差别较明显。

许多人认为,Dell与其它计算机厂商差别在快速服务上。

目前中国国内优秀企业在销售网络、售后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及营销等方面,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已有一定的优势。

在次,买方对产品知识程度的差别。

在消费者方面,要一直坚持透明、时尚的策略这种透明并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上的透明,而更多的体现在价格上的透明以及服务上的透明。

另外,在商家方面,他们不只是一个物业管理者的角色,而是同商家形成经营伙伴的关系。

我们把自己的利益同商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商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这三方面也集中体现了差异化策略的内涵。

(四)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行业内现有企业相对于企图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潜在竞争者)的优势。

进入壁垒对市场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有较大影响,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进入壁垒的高低,往往对市场结构状态具有直观的、重要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一个特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原则上可以用使新企业无意进入该产业的最高价格来测定,经济规模障碍;必要投资规模障碍;产品差别进入障碍;政策法规进入障碍(见表6)

  

表6 计算机业进入障碍

产品

经济规模

 必要投资

产品差别

政策法规

PC机  

小到中等 

小到中等 

大(主要基于品牌和服务)

外设和主要零部件

中等到大

大(主要基于技术、质量)

系统软件

中等到大

应用软件

小到中等 

 

假设潜在的或新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原存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同等的。

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消费者的偏好使电脑销售商有了良好信誉,它们的广告宣传和推销(注:

除了广告宣传和推销之外,性能,质量,外形,配套措施的改变以及完善的服务等亦可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

)只需维护这种信誉即可,但潜在的或新企业则需从头开始,如果已解决了设计和制造产品的技术问题,还须想方设法使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产品比消费者已熟知的其它产品更好。

为此,潜在的或新企业要支出巨额的促销费用,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进行促销活动。

因此,原存企业的产品差别构成了潜在的或新企业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壁垒。

该壁垒的存在,实际上是原存企业较之潜在的或新企业的优势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产品的差别化是企业媒体宣传、广告促销以及提供完善的服务的结果。

  这是因为产品的差别化是构筑在消费者对商品存有不同偏好的基础上,而这些偏好的形成常常是企业通过媒体宣传、广告促销等方式来引诱消费者消费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同类或同一牌号产品的企业在提供有关商品的信息、商品发送以及保修维修服务中存有差异,从而使消费者对同类或同一牌号的产品形成了不同的偏好,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广告促销以及提供完善的服务来构建自己的产品差别优势。

在这里,消费者对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所形成的不同偏好,实际就是这些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不同定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差别优势的打造是通过企业品牌战略实现的。

  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品牌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尽管如此,,中国计算机产业仍应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创造自己走向世界的品牌,提高中国市场的产品差别壁垒,并力争对国外后起的品牌构筑起强大的进入壁垒。

为此,可采用以下战略措施:

第一,继续增加广告费用的投入,加大培养消费者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忠诚和偏好的力度,提高产品差别壁垒,致使潜在的或新进入者意识到要改变部分消费者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忠诚和偏好或创造出自己的新消费者(客户)需投入巨额广告费用,筹资的困难和广告投入的极高风险,使潜在的或新的跨国公司不敢轻易地进入目标产业市场。

(注:

对势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来说,这种“极高风险”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风险很小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增加其进入目标产业市场的难度。

)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采用品牌的扩散和多品牌战略(注:

这种品牌的扩散和多品牌战略又可统称为品牌空间先占法。

即指率先拥有较强的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其已取得名牌称号的产品的周围,通过品牌的扩散,构建“卫星式”的多品牌系列。

采用品牌空间先占法的原存企业往往构筑起较高的产品差别壁垒,从而有效地阻止潜在的或新企业进入目标产业。

)来提高产品差别壁垒,从而阻止潜在的或新的跨国公司的进入。

理论上说,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需求的差异化和可分性使企业能够将市场细分,原存企业为了阻止潜在的或新进入者的进入,把市场按一个个品牌分割成一个个仅够一个或少数品牌产品生存的销售空间,潜在的或新进入者会发现市场中已难找到足够的消费者。

在广告宣传的配合下,多品牌更能有效地阻止进入。

在这一点上,跨国公司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很显然,在找到能获利的需求空间难度非常大的情形下,潜在的或新进入者是不愿进入的,即使要进入亦是很难的。

可以说,只有那些深谙市场细分之道及针对目标细分市场构建品牌的企业,才能在与老道的国际品牌强者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战略的高度,打造世界级品牌。

从现状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加算机产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在加大对广告的投入力度的同时,逐步将广告支出用在国际市场宣传和促销上,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创造走向世界级品牌奠定了基础。

在这方面,中国的

联想集团作出了表率。

这里需指出的是,要想使自己成为世界级品牌,不仅仅是像目前这样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构建自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应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战略性的步骤打造出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

与代尔相比,在品牌的打造上,如果说代尔运用的是战略,那么联想运用的则是战术。

看来,联想要成为世界级品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二,构筑策略性壁垒:

中国企业未来竞争战略的重要选择

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厂商一系列策略行为与进入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大多是原存企业为阻止潜在的或新企业进入而主动采取的策略行为,主要包括“阻止进入定价策略”行为、“阻止进入投资策略”行为所形成的阻止进入壁垒和驱除对手行为(又称掠夺性定价行为)所形成的驱除进入壁垒。

如一个厂商是高成本的厂商还是低成本的厂商,只有这个厂商自己知道。

对于潜在的或新厂商的进入,原存厂商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之一而降低价格:

其一,原存厂商是低成本厂商,降低价格表明该厂商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即价格低于潜在的或新进入厂商的成本而仍然高于原存厂商自己的成本。

其二,原存厂商是实行驱除进入定价策略的高成本厂商,但由于地位的不对称(如原存厂商具有较长的历史,因而形成了市场信誉等),实行价格低于成本的驱除进入定价策略的高成本厂商可以使潜在的或新进入者以为它是低成本厂商,因而不敢进入。

采取上述三种行为设置壁垒来阻止或驱除竞争对手的企业,大多是在规模、技术、品牌或市场信誉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关于这一点亦为实践所证明。

如中国计算机行业先后多次掀起价格战。

当两家厂商力量不等时,实力强大的一家向其竞争对手作出威胁后,处于劣势的对手会信以为真。

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后,它们采用阻止定价行为的可信性要比国内厂商所采用的可信性大大增加。

这是因为,跨国公司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相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跨国公司拥有非常雄厚的资本实力,具有采取驱除性行为的能力,在某一国家的短期损失对整个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