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12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初中语文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

“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

“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①北兵:

蒙古兵。

②宣宗:

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答案】B

【解析】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这句话的含义是: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

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

宣宗感到很惊奇。

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

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鹿角车”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

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答案】C

【解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

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

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

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

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

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答案】C

【解析】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2)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

(1)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2)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解析】

(1)“疑”怀疑;“倚”依仗;“之”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以”连词。

(2)“已”已经;“易衣”换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样子;“擐”披挂;“顾”回头看。

【参考译文】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

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

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

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

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

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

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

宣宗感到很惊奇。

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

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

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

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

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

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

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

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

不久,完颜斜烈去世。

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

“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

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

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

”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

(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

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

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

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

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

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

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

“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

”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

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龄是四十一岁。

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征明曾孙也。

祖圉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

震盂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

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

震盂愤,上《勤政讲学疏》,言:

“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

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

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

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

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

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

”疏入,忠贤屏不即奏。

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

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充日讲官。

震孟在讲筵,最严正。

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

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

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

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

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

“几失此人!

”遂以其名上。

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

两疏固薛,不许。

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震孟独否。

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

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

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盂/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盂/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答案】B

【解析】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震孟”作后句主语,前面断开;“以诗悼熊廷弼”作“坐”的后置状语,不要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

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

“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

明初所设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答案】D

【解析】D项,“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错误,明代内阁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震孟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

魏忠贤把持朝政,贬斥大臣,为非作歹,震孟愤而上疏,请求皇帝打破常规,鼓舞豪杰,了解民情,免受蒙蔽。

B.震孟讲学认真,规讽入情入理。

他讲君臣之道,皇帝因此释放被拘大臣;讲《五子之歌》时,皇帝坐姿不端,震孟目视表明态度,让皇帝改正。

C.震孟学问造诣高深,为人景仰。

他生于世家,精通《春秋》,皇帝想听人讲解《春秋》,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皇帝对文震孟的讲解很满意。

D.震孟坚守道德操守,决不趋炎附势。

新入内阁,按例要把名片送给司礼监太监,唯独震孟没有这样做,即使司礼太监叫人传言,他也坚决不去。

【答案】C

【解析】C项,“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错误,温体仁对文震孟是“隐不举”,钱士升极力举荐,温体仁才不得不上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2)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答案】

(1)(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

(2)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

【解析】

(1)示:

显示,可译为“警示”,即表示皇帝不能容忍这种不敬;颔:

点头;

(2)故事:

旧时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先例;以:

认为;裨:

益处。

【参考译文】

文震盂,字文起,是待诏大学士文征明曾孙。

祖父文彭曾任国子博士,父亲文元发曾任卫辉府同知(知府的副职),皆以名声品行著称。

文震盂二十岁乡试中举.十次赴京会试。

至天启二年,殿试获第一,被授翰林院修撰官。

当时魏忠贤逐渐把持朝政,多次贬斥大臣。

文震孟愤懑难抑,上《勤政讲学疏》,说:

“陛下要改弦更张,激励豪杰奋力进取。

陛下拂晓临朝,寒冬盛夏不停息,治政不是不勤奋。

但是,鸿胪寺官员引导大臣朝见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而已。

祖宗当年上朝的时候,君臣相对,如同家人父子。

皇上向大臣咨访军国大事以及民间细微的隐情,对国政民事了如指掌。

奸诈之徒没有地方藏身,左右亲近之人也没有机会蒙蔽。

”文震盂把他的奏疏呈上,却被魏忠贤私下扣押隐瞒,没有立即呈报到皇帝那里。

某日,皇帝正在看戏,魏忠贤趁机摘取文震盂奏疏中”傀儡登场”的话语,(魏忠贤)说文震孟把皇帝比作木偶,不杀了(他)就不能够警示天下,皇帝点头赞成。

一天,给皇上讲经结束,魏忠贤传旨,在廷堂上杖打文震盂八十大板,贬官调往京外。

次辅韩煽极力争辩,谏官上奏章直言进谏,皇帝不采纳,文震盂也不去调任之地,恰好这时顾同寅因写诗悼念熊廷弼而犯罪,被有司捕获,波及文震孟,

文震盂与他一并被贬斥为平民。

崇祯元年,文震盂被以侍读官征召,担任了日讲官。

震盂在讲筵,最庄严端正。

当时多位大臣被逮捕入狱。

文震盂为崇祯皇帝讲解《鲁论》(《论语>在鲁地流传的一种版本),他反复讲解,规劝讽喻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感悟了,马上下旨从狱中释放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

一天,文震盂讲经,崇祯皇帝把一只脚搁在膝上(翘二郎腿),正好讲解《五子之歌》,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时,文震盂用两眼直瞅着崇祯皇帝的脚。

崇祯皇帝立即用袖

子掩住脚,再慢慢地把脚抽回,放下。

按照先例,御前讲经没有列入《春秋》,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益于治理国家,命(内阁)择人进宫讲解。

文震盂精通《春秋》,为当时名家,被首辅温体仁所嫉恨,隐瞒而不举荐,次辅钱士升直接点名说文震盂,说他可当此任。

温体仁无奈,假装吃惊地说:

“几乎漏了这个最佳人选!

”于是把他的名字列入报给皇上。

等到文震盂进宫讲《春秋》,果然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

崇祯八年七月,崇祯皇帝让文震盂入阁参预朝政。

文震盂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不允许。

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就向司礼太监投递名帖,唯独文震盂不这样做。

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曹化淳,一向仰慕文震盂,令人辗转表达情意【希望文震盂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最终还是没有去。

方震盂刚直方正忠贞耿直,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可惜入阁三个月就被罢免,没有完全发挥他的才能。

归家半年就去世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颁盐:

征收分摊盐筴;②骫:

歪曲,枉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答案】D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粗通大意,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以为”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苏轼,前面要断开;“独立万物之表”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黄庭坚的诗文,前面要断开;“世”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由是”,是从此、由此的意思,是句首的时间状语,因此前面要断开;“知”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黄庭坚,前面要断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

“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答案】A

【解析】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A项,“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陈述有误。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考问他,没有不知道的。

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震动四方。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D.黄庭坚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陈师道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答案】D

【解析】D项,“诗比杜甫”分析有错。

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

“文配苏轼”是“蜀、江西君子”说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答案】

(1)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

(2)转运判官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解析】

(1)举,参加考试;教授,动词,担任……教授;才,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再,第二次,此处可译为继续。

(2)承,秉承;旨,意向;上,呈上;指,指斥;为,对;为幸灾,对灾祸庆幸;羁管,被羁押管制。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遭母丧。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

“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

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

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

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

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昔汉宣帝以为“政平讼理,其帷良二千石乎!

”前史亦云:

“今之郡守,古之诸侯也。

”故长吏之职,号为亲民,是以导德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