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287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2000年开始,全球部分国家就拥有了数字银幕,但各国数字银幕数量均在100块以内。

2005年7月,国际数字电影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V1.0)》,数字电影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下半年,欧洲数字银幕从93块增至227块,北美数字银幕数从104块增至332块;

2006年全球数字银幕增幅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253.30%。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数字银幕增长率第一次从三位数下滑到36.33%。

2009年,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好转以及多部3D大片的推动,数字银幕建设有所恢复,增长率回升到85.66%。

截至2009年12月,全球数字银幕超过1.6万块,占银幕总数的11%。

其中,北美地区7736块,北美地区以外8669块,欧洲地区是推动数字银幕增长的主要力量。

数字银幕增长最快的是3D银幕。

2009年,全球3D银幕数量达到9016块,占全球数字银幕的55.2%,总银幕数的6.1%。

其中,北美地区3548块,占全球39.4%。

美国3269块,居全球首位,平均每9.4万人拥有一块。

欧洲3387块,占全球37.6%,法国710块,居欧洲各国之首;

英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的数字3D银幕分别为449、419、351、348块。

亚太地区为1662块,占全球3D银幕总数的18.4%,中国900块,居亚太地区

首位、全球第二;

日本317块,虽然数目不如中国多,但其占数字银幕和全部银幕的比例分别为72.1%和9.3%,位于亚太地区第二位。

亚太地区数字3D银幕占数字银幕和全部银幕比例最高的则是澳大利亚,分别为90.3%和13.4%,这个比例在全球名列前茅。

影片发行方面,数字3D影片增势迅猛。

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发行影片总数为558部,比上年减少75部,但数字3D影片数量却从上年的8部,迅速增至20部,占到发行量的4%。

全球数字电影发展,呈现四个发展态势:

一是电影拍摄技术方面。

数字拍摄取代胶片拍摄,已成为电影拍摄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行业从胶片拍摄向数字拍摄转变的过渡期,将由于数字摄影技术及其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完善而大大缩短。

而且,数字电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制作工艺,为后期制作创作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数字电影摄影与数字高清摄像的技术差别将会越来越大,数字电影摄影的图像分辨率正由高清HD(1920X1080)

向2K(2048X1080)和4K(4096X2160)发展,而且数字摄影机的传感芯片、信号格式、输出接口、记录方式、操作便利性以及与数字后期处理的结合性,正在向越来越适合于电影拍摄的需求而发展和完善。

二是后期制作技术方面。

电影正在向全数字化快速发展和推进,基于个人计算机(PC)的通用计算技术正逐渐占据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各个领域,有效增强设备的通用性,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设备使用率。

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使电影数字后期制作的国际分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有利于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

随着数字后期制作技术在处理能力、实现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不断提升,电影数字后期制作部分环节正在向前延伸,覆盖前期拍摄部分环节,使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加速巨幕电影、立体电影等非常规形式电影的大发展。

三是影院和放映技术方面。

数字影院和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在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实现功能、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基本成熟,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数字电影2K/4K系统,正在向全面符合DCI技术规范和SMPTE技术标准的方向快速升级和完善。

JPEG2000图像压缩编码技术、MXF/XML封装打包技术、AES对称加密算法、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数字水印、数字签名等均已被公认为数字电影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影院播放服务器和数字放映机正在向全面符合FIPS140安全认证标准和DCI符合性测试方案(CTP),以及构建服务器—放映机一体机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影院服务器设备实现正由基于多片ASIC(专用集成电路)专用芯片向基于单芯片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加速转变。

四是中档数字影院(1.3K)方面。

其正在向统一数字母版编码和打包格式的方向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发展和2K/4K系统价格的下降,部分影院会将1.3K系统升级为2K/4K系统。

基于卫星通信传输网和光纤通信传输网进行数字电影节目传输,将实现电影由物流传输向信息流传输的重大转变。

数字3D立体电影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以及电影数字化转换的重要助推器。

二、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现状和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广电总局党组的具体组织推动下,我国数字电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使用数字技术拍摄的影片连年增长,在北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立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实施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建立了完整的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生产线,数字电影正按照专业(2K/4K)、中档(1.3K)和流动(0.8K)三个等级蓬勃发展等等。

我国电影产业正处在胶数整体转换的关键时期。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拥有数字银幕1800块,其中900块支持3D放映。

到2010年6月,中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数量已超过四万套;

1.3K中档数字电影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总投资近二十亿元,是一个以影视前后期制作为核心,将影视拍摄、声音录制、数字制作、动漫、设备租赁、光盘生产等众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电影生产工厂,年生产能力可满足80部故事电影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制作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并完善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体系,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存储安全、监管可控为一体的数字影院技术运营及管理新格局,构建集卫星、网络、有线和硬盘于一体的数字电影发行传输技术平台,积极推进数字电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尽快全面实现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转换。

当前,我国数字电影呈现四个方面显著特征:

一是数字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

在数字电影制作方面,2009年我国生产的影片中,数字电影306部,占总量的67.11%,比2008年增长17.69%。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

在数字电影播放方面,2009年,我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为578.6万场,其中公益影片555.1万场,商业影片23.5万场。

城市院线数字电影放映场次为173.9万场,占市场份额的29.24%。

在数字电影收入方面,2009年,城市院线数字影片票房收入18.45亿元(胶片影片票房41.74亿元),占市场份额的30.65%。

农村流动放映数字电影技术服务费2,273,084.58元,(公益1,905,652.58元、商业36743元)。

全年城市院线观看数字电影的观众人次达5864万,占市场份额的29.26%。

二是数字电影为中国电影发行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电影数字放映分为三个层次:

面向广大农村农民观众的电影流动数字放映(0.8K),面向中小城市观众的中档商业影院(1.3K),面向大城市观众与国际相兼容的商业数字影院(2K)。

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0.8K)是我国自主研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完成流动数字放映发行的制作、分发、授权、回传系统建设,搭建了便捷的交易服务平台。

全国已成立农村流动放映院线249条,流动数字放映队40271个,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127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预期目标。

中档商业影院(1.3K)已在全国五十多个中小城市,安装了239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K数字放映电影设备,累计制作完成1.3K影片发行版199部,完成中档授权15920个。

高端城市商业影院(2K),银幕数已超过2400块,而且每天是平均1.7块银幕的增长速度。

在2009年新建的142家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五百多个,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

全国运营的2K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达到1938台,约占城市总银幕数的42%,3D数字放映电影设备已近九百台。

未来几年,我国将实现影院的全部数字化,城市影院数字银幕数达到三万块。

三是3D电影成为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新动力。

每一部3D电影的上映,都会把

数字电影的发展带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3D电影发展很快。

2008年上映《地心历险记》时,全国仅有80块3D银幕,2009年上映《冰川时代3》时,全国3D银幕已达到三百多块,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全国3D银幕突破500块,目前3D银幕数已经发展到九百多块。

《地心历险记》平均每块银幕赚取七十多万元票房,远远高于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

《冰川时代3》上映不到20天,每日平均银幕票房在1.5万元左右,而票房突破4.5亿元的《变形金刚2》这一数据才不过万元。

《阿凡达》的数字放映票房更是高达该片总票房的70%,成为中国数字放映史上第一部数字票房赶超胶片票房的影片。

很多影院看到了3D影片的前景,纷纷引进数字放映设备。

在《阿凡达》上映期间,数字放映机供应甚至出现脱销现象。

目前,我国很多影院拥有多套数字放映设备。

这不仅体现了3D电影技术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转变,同时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容量与需求。

四是我国数字电影技术开始与国际技术标准体系接轨。

数字电影必须有高科技做支撑。

为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发展,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流动放映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技术要求,电影流动放映检测以及数字影片放映系统技术要求,制定下发了中小城市1.3K数字电影技术标准;

建设研发了电影数字节目库、农村电影数字节目制作平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交易平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卫星

发送平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技术监管平台、农村流动数字放映系统等。

通过这些完全由我国自主创新技术支持系统,用三万元就可装备一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可放映画面五米、具有立体声的高清晰度电影。

通过卫星发送、网络购买和授权影片,农村电影实现了“电影的质量、电视的传输、电信的管理、电子的商务”。

电影科研所近年修订和发布了数字电影发行母版、数字源处理、数字电影打包、数字电影运营、数字电影质量、数字立体电影等一系列数字电影技术标准,使我国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从一开始就采用国际标准,避免走弯路走岔道。

同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技术优势。

数字电影可以避免胶片因光源照射、片路运行等导致的老化、褪色、划伤、磨损、油癍等物理及化学现象,永保影片画面如新;

可以迅速抹掉不成功的拍摄,减少拍摄材料损耗;

可以凭借其像素的稳定性,确保画面没有任何因放映造成的抖动和闪烁;

后期制作全过程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画面质量,容易采用更多更好的特技效果;

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

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位于什么地理位置,都可接收到同一部高质量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属于低碳技术,不像传统电影洗印对环境产生污染,有利于电影产业的环境保护。

管理优势。

数字电影能够推动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物流手工方式,向网络化电子化转变,促进了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形成,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影视人才,建立了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全面提高了中国电影的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效率和受众服务质量。

经济优势。

数字技术能够显著地降低成本并缩短制作时间,为资金短缺的独立制片人提供了机会。

数字文件传输取代了电影拷贝发送,节省了拷贝洗印和运输的费用(目前国际上每个拷贝的制作费用约为1200美元),降低了字幕成本。

发行方可以准确地确定数字拷贝的数量,避免出现胶片电影发行时拷贝洗印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问题。

对电影院来说,数字电影意味着更丰富的商业机会。

数字放映机不仅能够放映数字电影,还可以转播各种电视节目如球赛、演唱会等,或者投影计算机内容如商业演讲,电影院可以在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用途,增加总体收益。

电影院方面可根据需要,往其数字电影服务器里插入数字广告片段,这是胶片电影无法企及的。

数字电影投资少、成本低、周转快、受众面广,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体验优势。

观众在电影院里体验到的数字电影画面和音响效果,与电影导演在后期审片室里体验到的一模一样,而且第一次放映和第1000次放映质量毫无区别。

数字3D影片制作精湛的画面和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能够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它正成为电影产业发展中一支新的生力军。

3D影片是未来电影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立体电影时代即将来临。

随着3D技术的普及和主流化,观众会越来越青睐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发展数字电影有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

从国内传媒行业发展来看,电影的数字化可以积极利用数字媒体整合带来的电信、计算机和家电等行业的技术制造能力和资金力量,迅速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完成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凭借内容优势,使数字电影院线很快成为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超级媒体,成为数媒经济时代整个信息传播业的交换和消费枢纽。

网络、卫星等传输通道的迅速发展,为实现数字电影比较优势创造了条件,最终使网络发行、传输、交易等在电影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现在的农村流动放映拓展到更多领域。

三网融合也将为电影后期产品开发开创更广阔的天地,实现除主流院线外的更多样的发行方式等等。

所有这些都将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其次,发展数字电影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的战略转型。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影产业在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和思维观念等许多方面还基本停留在胶片时代,数字时代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还没有形成和建立。

在农村流动数字放映方面,农民喜欢影片提供的还不充足,卫星接收站覆盖率不高,卫星传输影片能力还不够,放映商业片比例较低,不能对公益放映形成互补,放映场次和放映时间统计手段还不够有效等。

在中档放映系统方面,目前有两种格式在市场中共存,造成母版重复制作、管理不统一。

在2K/4K数字影院方面,没有正规管理和现代化运营方式。

数字电影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影院管理支撑平台的建设,将实现对数字化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新格局的形成。

数字电影将提升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创新能力,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和终端设备形成。

数字电影将促进我国电影影片发行放映交易中心的形成,改变电影发行放映的营销模式,使电影发行放映的营销渠道更加简洁、快速和高效,整体促进电影产值的快速增长。

第三,发展数字电影有利于拓展中国电影市场。

由于胶片电影拷贝成本很高,一部35毫米的电影胶片重量二十多公斤,再加上电影放映机、音箱等设备,运输起来很困难。

一些电影发行商考虑到成本回收问题,往往不会把电影的首轮放映权分放给中小城市。

全国有三百三十多个地级市、两千八百多个县市区的电影观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看电影难的问题。

数字电影使得电影拷贝成本大大节省,制约中小城市看电影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能与大城市同步放映影片,是推动二三线城市影院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的潜力占全国电影市场的八成以上。

数字电影对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特别是中小城市影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数字电影发展有利条件和主要问题数字化和产业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数字电影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首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电影的发展。

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电影技术创新和电影数字化发展,作为促进电影发展的重要举措提了出来。

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完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换,推动我国电影科技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

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

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

所有这些为加快数字电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其次,加快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纵观电影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从2D平面电影到3D立体电影,每一次发展和演进均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

和辩证统一体。

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技术始终引领着电影艺术的前进道路。

当前,电影正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加速转变,数字拍摄、数字制作、数字发行和数字放映已经愈来愈普遍和流行,数字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重点。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数字电影涵盖许多关键技术,成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电影新技术急于获取新市场,为我国数字电影有选择地引进、吸收、消化、集成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我国电影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转机。

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为数字电影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电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

第三,我国数字电

影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我国数字电影从起步阶段便形成良好有序的发展基础。

农村流动放映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有效监管。

在城市数字影院管理中,农村流动放映系统的成功模式成为重要参考与借鉴,推动了城市数字电影市场监管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整个数字电影产业的有序发展。

当然,在看到我国数字电影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发展数字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问题。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起步较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面基础薄弱,缺乏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相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产品,致使我国在数字放映终端、编解码器、显示芯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只能全部依靠国外。

我国原有的98%以上的国产电影放映设备市场,已在这场数字化转换中被国外占领,国产专业数字电影设备制造几乎是空白。

同时,我国原有的电影工业尚未完成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方法和体制,与数字电影的发展很不适应。

目前,我国专业电影数字拷贝的发行传输仍以硬盘邮寄为主,尚未利用网络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影传输,影院未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质量保障与检测系统尚未建立,电影发行放映服务与管理平台缺乏整体运行方案。

我国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外主要数字3D电影放映系统的技术特点,但数字3D影片的拍摄、制作才刚刚开始探索,数字3D放映辅助设备尚未国产化,目前生产的数字3D影片的内容和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发展等等。

因此,积极开展电影科技创新,加快数字电影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加快数字电影系统与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进程已成为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二是监管问题。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太快,亟需建立一整套安全、高效、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国家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使之具有发行传输、版权保护、交易服务、编目管理、影院管理、市场监管等多种公共技术服务与管理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对数字电影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安全的保障,同时防止非法放映,保障我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新格局的形成。

这既是中国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三是经济问题。

由于数字放映技术没有标准化,数字放映设备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使影院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很快获取较大收益,影院积极性严重受损。

放映机、服务器、放映管理系统等都需要投入巨资。

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只需要三万美元,可以使用几十年。

而一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需要十万美元以上,还面临着升级问题。

根据摩尔定律,升级期限为两年,且机器每次升级还需要缴纳新的费用。

我国数字影院的设备投入主要靠从影院的票房中回收,影院变相出资购置数字设备,因分账比例少于胶片电影,影院都不愿意放映数字影片,这种现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电影及其设备的市场发展。

由于技术原因,不论是国产片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