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04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大附中梁月婵春秋战国的政治知识分享.doc

《春秋战国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春秋战国的政治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相关

领域

中国古代史

学校

人大附中

授课教师

梁月婵13810460942liangyuechan@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阐释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春秋时期的历史概况,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况,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及其实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学生情况:

人大附中实验班的优秀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缺乏系统的通史知识。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阐释;历史资料的呈现和研读;电脑投影设备的使用

技术准备:

电脑,投影仪,教学软件和办公软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况,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深化对从宗法分封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变化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探究重大历史时间和历史现象的发展演进过程。

反思自己认识历史现象,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运用阅读和分析材料的手段,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体会自主思考,比较概括,论从史出的方法。

不同的历史时空的比较研究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封建割据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深化统一的中国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春秋时期旧制度的破坏,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和新制度的建立。

难点:

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破坏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历史趋势。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板书提纲

春秋战国的政治

1.春秋时期:

旧制度的崩坏

①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

②春秋初期的礼崩乐坏

③争霸战争及其影响

2.战国时期Ⅰ:

新制度的萌生

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②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实质

3.战国时期Ⅱ:

走向统一

①商鞅变法

②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期,春秋、战国两个时段都体现“变”的主题,然而,这两个时段的“变”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其实本课的提纲就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提示:

春秋时期更侧重于旧制度的破坏,战国时期更侧重于新制度的确立。

也就是说不论是旧制度的崩坏还是新制度的诞生,都不是一刀切的,而是一个过程。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个问题。

1.春秋时期:

旧制度的崩坏

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旧制度”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

教师解释:

那么旧制度的崩坏,即宗法分封制度的崩坏,而这种局面直接源于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

①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

为什么西周末年王室会衰微呢?

我们来看一段学者的论述: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

于是西周晚期,厉王幽王两代,即使中间夹了一代力求振作的宣王,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教师提问:

这段材料是怎样论述西周末年王室的衰微呢?

学生回答:

分封制的先天弊病:

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

教师解释:

这两点之中,后者很好理解,但是前者,我们可能会有疑问,第一,为什么分封越多,周王室越弱?

第二,我们前面学习过,西周分封并非常制,也就是从周武王到昭穆时期有一到两次集中的分封,为什么这里会提到“分封越多”?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分封越多,周王室越弱。

这个问题其实与王畿大小直接相关。

图片:

周初形势图

让学生找到王畿所在,并了解其大概面积,周初的王畿面积大于任何一个诸侯国的面积,面积大,而且地理位置好,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十分富庶,所以那时的周王室很强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王畿面积随着分封的增加而不断缩小,周王室的实力也就不断衰弱。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分封呢?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何为“分封越多”?

为什么王畿面积不断缩小?

|王畿之内,分封近支王子及贵族,但是王畿面积有限,子弟亲戚,人数有增无减。

|王畿西北两方,都不断有外来族群,渗入宗周王畿。

|为了抵抗外力侵入,周王室又常调动东土武力,西入王畿,他们也往往留驻不去。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教师解释: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分封其实和周初为了屏藩王室大封诸侯的分封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这种分封更多的带有赏赐、笼络的性质,而且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此时的这种分封只能在哪个区域进行?

只能是王畿之内,因为经过扩张,诸侯国已经把王畿之外挤满了。

所以,王畿越封越小,周王室也就越来越弱。

另外,材料还提到了外来族群渗入王畿,为了对付这些族群,王室又调动东土武力,结果他们也驻留不去,这些因素都不断消耗王畿的资源,削弱周王室的力量。

那么,我们还回到这段材料: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

于是西周晚期,厉王幽王两代,即使中间夹了一代力求振作的宣王,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段材料表述的西周末年王室衰微的两点原因,许倬云把它们总结为分封制的先天弊病。

我们回顾前面所学知识,除了这两点,分封制还有什么先天的弊病吗?

回答: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高度独立的权利。

教师:

那么,这种高度独立的权利有什么标准吗?

学生:

诸侯独立掌握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三方面的权力。

教师解释:

到此,我们可以把刚才讨论的问题总结成一个表。

②春秋初年的礼崩乐坏

教师解释:

礼、乐,即礼乐制,它彰显了宗法分封的等级。

那么,礼崩乐坏其实就是宗法分封、礼乐制的破坏。

这种破坏还是和春秋时其周王室的进一步衰微有直接关系。

我们还是来看王畿。

张鸣: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骤跌,所辖地区不断缩小。

关中故地大片丧失,先为犬戎所占,后为秦人所有。

王畿面积比过去大大缩小,它以洛邑为中心,东不过荥阳,西仅至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仅抵沁水南岸,方圆不过六百余里。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王家范:

东迁洛邑之后,周王还经常用王畿的土地来赏赐功臣。

不久,王畿从方圆六百里逐渐缩小至一二百里,地盘日小和人口日少,王室的财政也日见拮据,不得不向诸侯求助。

史书中就有周王向诸侯“求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的记载。

(《大学中国史》)

教师解释:

平王东迁之后,王畿原本就小,再加上一些分封,王畿面积进一步缩小,所以,王室日渐财力拮据,竟然向诸侯要钱花,这是非常明显的礼乐等级的破坏。

我们来从地图上看一下此时的王畿。

图片:

春秋早期形势地图

请学生找出王畿所在,教师指出与材料中“六百里”和“一二百里”大致相应的范围。

可以看到,此时的王畿面积非常小,还不及一个小的诸侯国。

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就开始欺负周王了。

我们可以看一个有名的事例。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

“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左传》隐公三年

教师对这个历史故事进行解释。

这件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此后周郑矛盾不断加剧,郑庄公逐渐不去朝见周桓王,周桓王于是召集军队讨伐郑国,却在战争中,被郑国的将军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

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再到“射王中肩”这一系列事件并不单纯是一些历史故事,它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射王中肩极大地刺激了诸侯,原来他们心里看不起周天子,但是表面上也不说什么,但是此时一个小小的郑国竟然敢如此欺负周天子,那么比郑国强大许多的诸侯们再也不必有什么面子上的顾忌,纷纷开始抢人抢地,那么这种抢夺战争就是——春秋争霸战争。

③争霸战争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来整体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

整个春秋时代大约300年左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680年齐桓霸业,这90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大事,我们把这一段时间定义为“前争霸时代”。

值得关注的就是在最后阶段的周郑交恶、周郑交质、射王中肩,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马上就出现了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所以说,它们是春秋争霸战争的序曲。

第二,从齐桓霸业到公元前546年弭兵会盟,这是中原争霸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五位霸主,他们的国家都属于中原大国(楚国在不断向中原发展,文化上也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

弭兵会盟的意义非常重大。

请学生回答弭兵的意思,即为停止战争。

为什么此时要停止战争?

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打不动了,于是当时的主要对手晋国和楚国在宋国会盟,共为霸主。

从此,中原地区基本停战,各国得以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争霸转入东南地区。

第三,从公元前510年开始,进入吴越争霸时代。

图片: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了解一下当时各国的态势。

教师指出几大强国所在。

图片:

春秋时期车兵的战斗队形

我们再从这张图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作战情况。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但是战车作战并不是直接的战车对战车的厮杀,而是如图所示,一辆战车指挥约70人的兵阵进行战斗。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争霸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宗法分封制度,但是,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破坏呢?

春秋时代,王室已不能号令天下。

列国内部,有什么问题;以及相互之间,有什么争端,都由霸主出来声罪致讨,或调停其事。

霸主为会盟征伐之主。

往往能申明约束,使诸侯遵守。

列国对于霸主,也有朝贡等礼节;霸主虽有此威力,仍未能“更姓改物”。

所以对于周天子,表面上仍甚尊重。

——吕思勉《中国通史》

争霸战争如何破坏了宗法分封格局?

教师解释:

大家看看材料中霸主的行为,是否觉得熟悉?

如果觉得熟悉,那么原来在哪里见过呢?

学生回答:

霸主调停诸侯的争端,还能会盟讨伐诸侯,诸侯听命于霸主,向霸主纳贡。

这些都是分封制下周天子的待遇,也就是诸侯应对周天子尽的义务,现在变成了对霸主尽义务,这种转变就是典型的破坏宗法分封制,而霸主因何成为霸主?

争霸战争。

教师解释:

回到这个问题——争霸战争如何破坏了宗法分封格局?

我们可以从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和权利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从诸侯的义务来看,刚才我们已经通过材料进行了分析,春秋时期,诸侯开始向霸主尽义务,此即孔子所说的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明显是对宗法分封的破坏。

其次,诸侯原来通过分封制度授(受)土授(受)民,现在通过争霸战争获得土地和人民,既然如此,那就更说不上嫡长子继承了。

举个例子: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那么,对于这样的争霸战争,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呢?

可以看看古人和今人的论述。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

让学生判断孟子对于春秋争霸战争的态度。

显然,孟子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战争并不正义。

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角度,从历史进程来看春秋争霸战争,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扩大了地盘,比如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

这就使春秋初年为数众多的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的统一起了奠基的作用。

——王凤美等《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的态度,他认为春秋争霸战争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争霸战争实现了当时中国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举个例子:

图片:

楚国从西周到战国扩大形势图

从图上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楚国再不断地兼并他国,逐渐实现了对江淮地区的统一,并挤进了中原地区。

那么,除了促进全国统一,争霸战争还有别的积极意义吗?

我们看一段材料: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

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

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融合。

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促进中国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改革。

教师解释:

此处的民族交融主要是指华夏族与周边蛮夷戎狄的融合,形成了以后我们所说的汉族的主体;而各诸侯国为了能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改革。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来看看学者对于春秋时代的定位:

春秋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无论在社会经济结构,还是在国家政治制度上,都呈现出从文明早期的部民社会向传统的专制主义社会过渡的特征。

这一过渡基本完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虽仍在进行一些社会改革,但总体上已属于另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了。

——沈长云《先秦史》

教师解释:

部民社会指的就是以前提到的部族国家,这种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而材料所说的“从文明早期的部民社会向传统的专制主义社会过渡”其实就是政治去血缘化的过程,也即宗法分封制的破坏过程。

2.战国时期 Ⅰ:

新制度的萌生

我们把战国时期分成两个阶段。

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首先,我们要总体了解一下战国时期。

先了解春秋战国的分界。

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说法,即公元前475年,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而这样分界的理由就是公元前481年,《春秋》结束,不久,孔子去世。

但是,如果直接用这两件事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的标志,在古人的观点看来是不合适的,即便孔子本人也会认为是僭越,所以用离这两件事最近的周王的更替,即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即位作为分界标志。

再来总体看看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约250年的时间,就是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间轴上,我们注意一下几件大事——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各国称王,这些事情我们后面都会涉及到。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春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对春秋战国的变化作了精辟的概述: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13《周末风俗》

请学生朗读并且解释这段文字。

教师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释:

比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国与国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为了利益尔虞我诈,有政治才能的人也不像春秋时期那样认定自己的封主,谁能用其才,给他好的待遇,他就为谁服务,其实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官僚制的形成。

不等秦始皇灭六国兼并天下,西周的制度就已经破坏殆尽了。

第二个例子:

纷纷称王

|楚春秋时即称王:

前879;前704

|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

前334年

|秦惠文王称王:

前325年

|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

前323年

教师解释:

楚国不是西周分封,所以一直对周不太服气,在西周还比较鼎盛的时候就敢称王,不过被打下去了,到了春秋时期,一看王室衰微,没人管了,马上第一个称王。

接下来,在战国的前半段,魏国一直是一个强国(和李悝变法比较早有关系),魏国和齐国竞争了很久,相持不下,最后只好互相释放善意,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接下来,秦惠文王称王,韩、赵、燕一起称王。

这一系列事件绝不仅仅是个“王”的称号问题,它们的意义重大。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它们:

第一,纷纷称王意味着旧制度的彻底破坏。

春秋时期诸侯强者称“霸主”,表面上还是打周天子的旗号,比如“尊王攘夷”,也就是还承认周王为宗法分封的最高等级,现在已经完全不要周王了,直接自己称王,这就表明宗法分封制最后的一点象征也被抛弃了,旧制度也就彻底被破坏了。

第二,纷纷称王也意味着新制度的形成。

还是刚才说的,“王”本是周天子的称号,表示政治上的最高级别,此时诸侯纷纷称王,表明至少诸侯对自身权利和地位的认定,至少在诸侯国内,君主已经是绝对权威、至高无上了。

这其实就表明了各国的君主专制已经渐渐形成。

这在学者的论述中能得到印证。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公或侯,进入战国,随着割据称雄的加剧,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并进而带来政体的变化。

这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独立主权的形成,而且反映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形成。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接下来,我们来总体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师对材料简要地逐条解释: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土地私有化的过程。

强调土地公有是分封制下的必然状况。

政治格局:

各国内部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行政权力:

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君主专制的必要因素。

社会阶层:

被血缘所固化的上下等级被打破,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文化学术:

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了,原来被贵族所垄断的文化学术自然也就无法维持,文化学术通过兴办私学传播到民间。

各个流派竞相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些变化当中,政治上的两条是最核心的。

其他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都是由政治上的变化引发的,而这一系列社会变革又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大家注意此处有双向箭头,这表明社会变革和各国变法是有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另一方面,各国的变法运动也正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前者推动了后者的深化和制度化。

②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实质

当时的七国其实都进行了变法,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早的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魏文侯问李克曰:

“为国如何?

”对曰:

“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

“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

”对曰:

“国其有淫民乎?

臣闻之曰: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刘向《说苑·政理》

请学生解释材料。

何为“淫民”?

贵族。

“夺淫民”即为打击贵族。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日: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倡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甍矣,吴起枝解于楚。

——《韩非子·和氏》

请学生解释材料,很快认识到吴起变法的重点也是打击贵族。

教师解释:

也就是说,各国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打击贵族。

那么,当时各国变法到底是为了什么?

回答:

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教师解释:

看来各国都认识到,想要富国强兵,必须要打击贵族势力。

而我们从变法的制度结果、史学家的理论总结来看,其实是形成了三种制度,即变法运动的实质是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这三种制度之中,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即要实现君主专制,必须要实现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所以我们主要解读君主专制。

如上表所示,君主专制的构成因素有三:

第一,以官僚制度取代贵族制度。

贵族制下如何用官?

世卿世禄制。

而官僚制有表中的三个特点:

将相分职,即官员已经走向初步的专业化;官员通过选拔而非世袭产生,并且有定期的考核制度,根据成绩对其进行任免;职业官僚靠俸禄生存,而从前的贵族官员拥有自己的采邑收入,贵族做官是为国家做贡献,并不以此为生,所以不发俸禄。

我们可以看看古人和今人对于这种官僚制度的评价:

《荀子·议兵》:

“佣徒鬻卖之道。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一群以仕为业的官员,以俸禄为收入,与君主构成贸易的两造,关系建立在报施观念上。

他们成为专制君主最适当的工具:

有服务能力,却又可以随时罢黜;以俸禄换取服务,却可以免去占据封邑的弊病。

这是一种新型的官僚制度,效率与忠诚于是代替了无法约束或改变的亲属与血缘。

至少,君臣之间的关系单纯了,单纯得只剩雇主与佣工的关系。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第二,建立行政区划取代分封制度。

这是改变控制地方的手段,用中央直辖的县取代贵族独立控制的封地,实现中央集权,只有权归中央,才有可能权归君主,二者的实现其实是同一个过程。

第三,用以法治国取代以礼治国。

西周时期以礼治国,有句话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说明当时人是有差别待遇的,现在调整为依法治国,当然,和今天的依法治国不一样,现在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古代法律则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只是君主统治的工具,所以,当大家都要遵守这个法律的时候,也就是强调,无论是谁,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即强调君主的专制权力。

这三条其实都与打击贵族相对应。

后面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它典型地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讲的变法的特点和实质。

商鞅变法极大加强了秦国的实力,也正是因此,之后的战国历史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由学生任选本科内容的一个或者几个点,自己查找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让学生合作出一套测试题,并进行讲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本课着重阐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不同特点,展现这两个时期在历史变革中的不同位置,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以及社会转型的理解,理顺春秋战国的不同阶段,增强学生对统一的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从现行教材和教师授课的一般状况看,教材和教学中对春秋战国的重要史实的呈现非常单薄,学生无法形成对这一阶段历史的整体认识,进而,学生就更加无法深刻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本教学设计在保证不偏离历史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加强了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分,比较对同一史实的古人、今人不同的评价,引导学生更多地突破传统观点,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的能力。

依据学生能力强的特点,加大了依据历史资料进行自主探究的的数量和难度,使教学更具有探究性、学术性,更符合授课对象的具体学情。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联系Q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1,侵权必究联系QQ688432421,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联系Q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联系Q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

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

侵权必究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