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48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复习重点.docx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和特性

(一)定义:

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二)该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多样性的特点)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部环境:

组织内部的状态。

另外有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之分)

3、管理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①一般性:

管理是人类的社会属性,管理普遍存在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

②特殊性:

管理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进行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管理,也有其特殊属性和特有规律。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①科学性:

管理必须按客观规律,按科学规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的知识和行为具有标准规范性和可检验评估性。

②艺术性:

管理活动中对“度”的把握;创造性的活动。

2、管理具有目标性

(1)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①管理目标一般是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近期、中长期)

④管理目标多种价值性。

(企业:

营利;公共部门:

效率、公平、秩序、民主)

(2)管理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有可行性。

①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弹性和余地。

3、管理具有组织性

(1)管理与组织的关系。

①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②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③二者密切相关,决定了管理天然具有组织性的特征。

(2)管理的组织性体现。

①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具有同一性。

②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

③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

④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3)组织在管理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构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

4、管理具有创新性

(1)管理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方式,但本质上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2)弗里蒙特.H.卡斯特:

“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

惟一不变的事就是变革。

(3)管理创新性的来源。

①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②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二、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1、计划职能

(1)含义:

对管理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一项活动,包含着确定管理目标和任务、决定和选择、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等内容。

(2)特点:

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2、组织职能

(1)含义:

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管理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2)特点:

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3)组织的结构设计和构造是关键性的环节。

3、领导职能

(1)含义:

是领导者按照管理目标和任务,运用法定的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过程,基本内容包括激励、沟通、协调、奖励、处罚、示范等。

(2)特点:

合法权力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3)领导职能是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被认为是管理的核心关节。

4、控制职能

(1)含义:

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和社会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

(2)特点:

特定的标准性;事后反馈性。

(3)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整器,又是管理过程的重要链条。

三、管理的类型

(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管理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管理是否具有剥夺和压迫劳动者的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管理;

(2)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

2、根据管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1)科学管理;

(2)非科学管理。

3、根据管理的不同层次:

(1)宏观管理;

(2)微观管理。

4、根据对管理过程的不同环节的重视和运用:

(1)目标管理;

(2)过程管理;(3)结果管理。

5、根据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态度:

(1)人事管理;

(2)非人事管理。

6、根据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方式:

(1)专制式;

(2)民主式;(3)自治式。

(二)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划分为:

1、公共管理

(2)基本特点:

①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

②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据。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使得公共管理具有统一性;效率不高,质量不高)

⑤公共管理必须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内容和学科特征

(一)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表明:

1、管理学的研究是与管理学的本质含义联系在一起的。

2、管理学在研究和把握管理的本质含义的前提下,也对管理的具体形态进行研究。

3、管理学以探索管理现象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4、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

(研究的第一课题)

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

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

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5、管理的若干关系:

(1)研究管理中关系的形成原因,性质和功能。

(2)研究这些管理关系的具体具体形态。

(3)研究管理中组织与组织之间,不同管理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

7、对管理的评价。

(四)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发展学科。

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四个发展特点

2、四个发展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三)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1)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管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2、组织管理学派(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①代表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

②内容:

B、关于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

管理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联系原则;确定和遵守纪律原则;命令的统一性原则;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支付报酬;权力适度集中;管理划分等级系列;秩序原则;公平管理原则;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团体协作原则。

(2)韦伯的管理理论:

①代表作: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②观点:

A、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分为三类:

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

C、确定了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

a、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

b、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定。

c、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力管理。

(依制度、纪律)

d、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e、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升迁由上级决定。

(四)行为科学阶段

1、人际关系学说

(1)代表人:

梅奥,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的基础。

(2)结论: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②在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2、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①代表作:

《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

②观点:

人的动机由需求决定,五个需求层次;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①代表作:

《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

②观点: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

保健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起着保证和维持原有状态的作用,激励因素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关于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①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A、代表作:

《企业的人事方面》。

B、观点:

a、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由此产生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他称此理论为“X理论”。

b、他主张:

只要给工人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将这种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称“Y理论”;运用“Y理论”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

②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A、代表作《个性与组织》。

B、观点:

a、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b、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正式组织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4)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

①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

主要研究机关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认为组织是人群之间互动关系组成的系统,因此在重视组织的同时,更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确保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自我满足之间的平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主管责任。

②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主要分析和论述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群体的要素、目标、凝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类型、规模等,研究和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二)历史研究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决 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

1、从广义上讲,就是作出决定,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2、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所作的决定,是社会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二)不同的学者对决策作出的不同的解释

1、伊斯顿和拉斯维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2、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

3、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

4、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5、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

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像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三)决策的特征或属性

1、预见性。

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2、选择性。

决策的过程实质是就是选择的过程。

3、主观性。

是主观性的、依据价值判断进行选择的。

(四)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的选择

1、目标选择:

(1)目标的确定要具体;

(2)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

(3)目标的确定要有可检验性。

2、方案选择:

“霍布森选择”,即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

“霍布森选择”也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如韩信的“背水之战”。

但在原则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都会有不好的结果。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

“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分类

1、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

(1)开关式决策。

二选一;

(2)旋钮式决策。

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

2、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

(1)程序性决策。

也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2)非程序性决策。

3、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

(1)战略决策。

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2)战术决策。

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目标具体,问题单一,是前者的延续和细化。

4、决策目标的多寡:

 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5、决策条件(或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1)确定型决策:

①面临的是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

②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

③方案之间的比较和选择是不难做到的。

(2)风险型决策:

①面临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

②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对出现何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可以预测;

③决策有风险,但对风险程度有基本的预知。

(3)非确定型决策:

①决策条件与风险型决策相似;

②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③决策风险更大。

6、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

(1)个人决策。

决策权集于个人,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群体决策。

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受群体结构的影响比较大,可能导致优势互补,劣势叠加。

7、后来决策与先前决策的一致性程度:

(1)激进型决策。

对先前决策有突破性改变或创新性作为,要求敢于变革,勇于进取;

(2)保守型决策。

对先前决策维持或微调,要求保持稳定,渐进变革。

8、决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

(1)原始决策:

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

(2)追踪决策:

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

特征是:

①回溯分析:

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列出须改变决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②非零起点:

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都不是处于初始状态,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收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

③双重优化:

第一重,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第二重,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④心理障碍:

原始决策所引发的各种利害关系给追踪决策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

9、决策影响的时间长短:

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10、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

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11、决策思维的方法:

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

12、决策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初始决策和反馈决策。

13、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

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与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

14、立法与执法的不同性质:

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

15、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的性质差异:

经济领域的决策和政治领域的决策。

(二)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1)某种意义上讲,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过程。

(2)该原则对决策的要求是:

建立和健全信息处理机构,配备胜任的信息的工作人员,运用有效的信息方法和技术,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无阻,充分发挥信息工具的作用,提高管理决策的实际效能。

2、预测原则:

科学预测是保证决策成功的必要前提。

3、客观原则。

4、系统原则:

系统相关性是现实问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因而,决策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树立系统观念。

5、智囊原则:

借助外脑,让专家和富有经验的人来参与决策。

6、优化原则:

没有选择就无所谓决策,追求优化是人的本能选择,也是决策的本质所在。

7、动态原则:

决策对象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决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8、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法制原则:

管理决策和执行都应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加以实施。

10、公正原则:

决策时都要面临一个“决策使谁受益的问题”;公平分配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三、决策的一般步骤(决策过程或决策程序)

(一)问题发现。

决策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没问题,决策就无的放失。

(二)问题确认。

(三)建立议程。

是实施决策的必要前提。

(四)确立目标。

目标是决策者希望得到的决策效果。

(五)信息搜集。

决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和及时。

(六)拟订备选方案。

(七)备选方案的评估。

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和比较。

(八)行动方案的选择。

包括对实施方案和备用方案的选择。

四、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一)价值判断在决策中的作用

1、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2、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这个价值体系内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方面;

3、价值判断不仅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存在,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持续;

4、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二)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1、区别:

(1)决策目标包含价值目标,但又不等同于价值目标;

(2) 决策目标主要是对实践结果的预先设定,而价值目标则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的评价;

(3)两项决策在决策目标上的一致并不说明它们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

2、联系:

成功的决策需要二者的一致。

我们将决策目标称为"事",将价值目标称为"愿",我们将会力求"事遂人愿",防止"事与愿违"。

(三)事实前提的特点

1、客观性:

事实前提是决策者对客观对象的具体认知,其内容具有客观性。

2、可检验性:

事实前提是可以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加以认识的,它具备量化的依据,能够被检验。

3、变动性:

事实前提只是客观事实中对决策发生作用的部分,决策的选择性特点必然会导致事实前提的变动性。

(四)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1)前者:

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

(2)后者:

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

(1)前者的判断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2)后者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1)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2)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五、决策方法

(一)组合排列法:

是从工作任务的不同组合排列中进行选择,以达到满意结果的一般性决策。

(二)方面排除法:

适用于对决策方案进行同时性选择的有效方法。

(选购汽车,可以根据价格、座位数、速度、颜色等属性来选择)

(三)角色互换法: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适用于“做还是不做”这类问题;当对某个问题产生对立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时,该法可以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四)风险型决策的一般方法—"决策树"法:

 

1、“决策树”法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

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分枝、自然状态点、概率分枝和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决策环节:

主观决策环节和客观决策环节。

2、风险型决策中对概率的估算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五)非确定型决策的原则性方法(因为无概率可依)

1、乐观原则(最大最大原则):

也称为“最佳收益值原则”,选择在最佳自然状态下能带来最佳收益的方案。

2、悲观原则(最大最小原则):

也称为“小中取大原则”,最差自然状态中能带来最佳收益的方案。

3、乐观系数原则(赫威茨法则):

据决策者的估计和判断赋予最好的自然状态一个乐观权值系数ą[0,1],相应赋予最差自然状态一个悲观权值系数1—ą,用ą和1—ą表示最佳和最差状态下的权重,以此求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加权值。

4、等可能性原则(Laplace法则):

又称最大平均收益值法或概率法,假定每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相等。

5、后悔值原则:

也称萨维奇法则,后悔值=其他收益值-理想值。

第二节预测与决策

一、预测的含义

(二)预测有三种类型:

中长期预测、短期预测和滚动预测(使预测始终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之中)。

(四)预测的一般程序(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和提交)

1、准备阶段:

(1)明确预测目标,预测对象的范围、内容和程度;

(2)搜集和整理材料;

(3)注意把握信息的数量、覆盖面和可靠程度;

(4)选择预测方法。

2、具体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是预测的分析和计算。

3、结果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预测结论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进行考察。

4、报告提交阶段。

预测报告(题目、摘要、目的、方法、正文、结论、建议和附录等内容)

二、预测方法

(一)专家会议法

1、含义:

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对决策对象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预测方法。

2、适用范围:

往往被用于项目规模宏大且环境条件复杂的预测情境

3、优点:

(1)集思广益,信息放大;

(2)思维共振,有利创新;

(3)优势互补,智能叠加;

(4)知识共享,互相启发。

4、局限性:

(1)权威人物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乐队效应;

(2)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充分,看问题不全面;

(3)忽视少数人的意见,表现出"从众倾向";

(4)专家之间的交流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

(5)专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对会议中的意见交流也会构成很大影响。

(二)德尔菲法(  美国兰德公司命名,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

1、含义: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2、意见征询表的设计要求:

(1)问题含义要明确;

(2)问题具有独立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以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为条件;

(3)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统一。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源于经济学领域,就是对备选方案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对比。

(四)时间序列法

1、含义:

基于“预测对象的变化仅与时间有关”的基本假设,把环境因素的复杂作用加以简化,根据预测对象的变化特征,以惯性推理的方式进行预测研究。

2、最大特点是直接和简便。

3、形式:

算术平均和加权平均。

(五)回归分析法

1、含义:

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

2、分类:

依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

非线性;线性:

按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分为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六)趋势外推法:

根据事物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探索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测方法。

(七)马尔可夫模型:

以随机状态事件各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为基础,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推算。

只需要近期的数据。

该方法既可以用于短期预测,也可以是长期预测。

第三节计划与决策

一、计划的含义

(一)含义:

就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三)计划的有关内容:

用5W1H法进行概括,即why(为什么做) 、what(做什么) 、who(谁去做) 、 when(何时做) 、where(何地做) 、how(怎么做)。

二、计划的功能

(一)计划的四项功能

1、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2、有利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3、预防意外情况对行动造成的干扰;

4、为实施控制提供依据。

计划是控制的必要前提。

第四节决策与心理

一、心理效应及其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一)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1、含义:

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藏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反之亦然。

2、典型反映:

"情人眼里出西施"。

3、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

4、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

(二)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1、含义:

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第一感觉、印象"。

2、缺点:

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

3、关于第一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是美国的阿西首先进行的。

实验证明了初次印象会影响人们今后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

(三)近因效应(新因效应)

1、含义:

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2、近因效应是心理学家卢琴斯通过连续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