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53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docx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微观经济学》读书总结

欧阳学文

下面是我读曼昆微观经济学所做的笔记以及感受:

曼昆经济学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浅显易懂、少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更绝的是,曼昆善于使用案例,将知识方方面面融于一个案例后再向读者娓娓道来,在轻轻松松读故事中将读者引入经济学宝库中。

在读曼昆微观经济学过程中,不断与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对比,真是感慨不已!

我们的经济学家喜欢将问题搞得复杂化,提高一门学科的壁垒,这完全是自杀之举!

试看如今我国经济学界,这是让人痛心疾首!

理论上老是拾欧美经济学家的牙慧,实践上老是在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拿来别国学说,我们经济水平又怎么能非常有效的发展呢?

当下,经济学界要摒弃门户之观,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并向国外推广,让我们的智慧造福全人类。

第一章里,曼昆提出了自己创造的十大原理,从中有很多其他学派的影子。

原理一:

人类面临权衡选择。

这一方面是人们有偏好,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资源稀缺性决定的,不能什么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原理二:

要考虑机会成本。

这也是经济效益和会计效益之间的区别,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机会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仅仅考虑总量是不够的,边际量是变动量,动态看待整个经济运行才可以找到平衡。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当然有正负之分,这也就存在积极与消极反应,微观主体行为也就在我们眼前了。

原理五:

贸易可以增加我们的福利。

比较优势观点支持此种看法,互通有无也是中国智慧。

原理六:

市场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斯密的看不见手已经尽人皆知,市场中的确蕴藏非常强大的能量。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家永恒的争论话题,当然两者既然存在都有其经济意义,不管是何种影响。

原理八:

一国经济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也就是生产力。

原理九:

货币过多发行引起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固然有货币的因素,而其他因素也是不可小觑。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

通胀与失业貌似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则描述了经济学家的双重身份,这也牵扯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通过观察理论再观察,提出一定的假说,再通过式子或者图表表达出来,形成观点或理论。

这用到的是实证分析,就是描述这个世界到是什么样子,不涉及评判标准。

而当经济学家变成政策建言者,身份发生变化,所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带有一定利益代表。

这也就是规范分析,提出一个标准来评判,企图描述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三章强调贸易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所谓的绝对优势,就是在生产成本上取得优势;比较优势,则是从机会成本上取得优势。

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实现分工则是比较优势的结果。

第二篇中有三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供需定理、弹性和政策制定。

供需定理是经济学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原理,我猜测,所有的经济学现象最终都可以通过供需这两者来解释。

供需这两种要素就好像矛盾的对立统一两方面,不可或缺,又可以产生相互作用。

要想明晰供需定理,必须从图表入手。

先谈一下概念,供给和需求都是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可以提供或需求的数量。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要素非常多,影响供给量和需求量的要素也非常多,一定要记得:

量的变动是价格导致的。

弹性是是衡量供给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学习弹性必须结合公式和图形,这样才可以有比较清晰地印象。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其分为五类:

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类似,不再赘述。

同时,曼昆认为,只要对经济进行干扰,供给和需求就会偏离平衡位置,从而引起经济活动中的低效率。

所以,曼昆从税收归宿、价格上下限等方面分析这一问题,深思。

第三篇里介绍了市场和福利,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市场对福利的影响以及福利对市场的影响。

本篇也是分为三章内容讲述,理论方面的东西比较少,应用倒是占了主要篇章。

作为学习的补充,把福利经济学认真看一遍是很有必要的。

第七章里阐述了市场效率问题,在这里,曼昆用总剩余的观点来看市场效率,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使市场总剩余最大则实现市场效率。

首先我们要知道两个概念: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文字定义来看,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所得减去成本。

图形更为直观:

总剩余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总剩余=买者评价—买方支付+卖方收入—生产成本=买者评价—生产成本

市场最有效率也就是使得总剩余最大,这也就是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总剩余是最大的,没有无谓损失。

以此种分析作为工具,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有效率,可以判断一个市场行为对社会总剩余的影响,继而为政策者提供意见。

第八章叙述了税收对总剩余的影响。

比较经典的一种提法,税收就好像在供求线之间打上一个楔子,阻碍了市场达到有效率的均衡状态。

具体直观的还要借助于图形:

关于贸易问题,对外贸易总的来说肯定可以增加一个社会的总剩余,而价格不同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

开放市场后,P上升,生产者有利,消费者不利。

当然,有赞同贸易亦会有反对者,反对者理由也相当多,从经济层面到政治层面也层出不穷。

第四篇讲述了公共经济学,这也是市场看不见的手抽筋的一个原因。

市场失灵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当前经济现象也吸引很多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研究市场失灵的原理以及对策。

此篇也是分成三章,从理论和政策上来分析公共经济学。

先从最后一章,也就是十二章美国税制谈起,这一章真是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税收观念超乎想象。

富兰克林说过,在美国只有死亡和纳税是永远逃脱不了的,这当然也是政治机器得以良好运转的经济基础。

美国主要税收来源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支出集中在转移支付(尤其是对低输入者的实物或货币转移支付)、国防(战争史解放生产力一种极厉害武器)和医疗。

而曼昆认为,收税固然可以有其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支撑意义,但从经济层面来说,税收肯定会带来无谓损失,导致总剩余的浪费。

同时,要让税收真正起到设计者当时所设定的目标,必须认清税收归宿是谁,若南辕北辙应及时调整。

第十章谈论了外部性的问题,在高氏版本的经济学中将外部性归为市场失灵四大原因之一。

所谓的外部性,就是一种经济活动给外部造成的影响,若给外部造成的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就是负的外部性。

与之相反,则是正的外部性。

对于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曼昆列了如下几点:

政府管制,开征庇古税,许可证制度,炭税。

还有著名的科西定理,产权确定也是可以解决外部性的。

十一章里谈到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问题,这些概念的确立建立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基础上,详情见下表:

物品

竞争性

排他性

公共物品

×

×

公共资源

×

自然垄断

×

私人物品

我认为曼昆经济学里最精彩的就是在讲述市场组织理论,也就是第五篇企业行为及产业组织。

经典市场结构四划分法,就是将市场分为:

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

在我看来,这四个市场结构如何用图表的形式将其画出来,并可以分析市场力量达到均衡时的成本与收益,是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

在第五篇开篇之前,曼昆在第十三章详尽阐述了生产成本的相关概念。

在这里,我们必须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分开,这也是造成很多非经济学人士通常误解的一个认识:

既然市场最求利润为零,那还要实业家干什么?

首先,必须要强调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包含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没有计算机会成本)

再者,经济学不是衡量一个企业在现金上可以获得多少,而是研究这个资源在你这位市场主体使用下能否达到有效率的使用,这个当然要将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成本分为好多种:

边际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可变成本,不变成本。

而这几种成本在图形上的关系也是要掌握的,尤其是边际通过平均成本的底部问题,值得注意。

如图:

就长期来说,长期来看,LAC随着Q的变动会有不同的变动,我们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规模经济减少

规模不经济LAC随着Q的增加增加

规模受益不变不变

在第十四章中,曼昆讲述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成本与收益,并阐述了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的形成。

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不再赘述,一般人都可以说出来,这里还是这幅图来表述:

停业是一种短期行为,在A点时,所得连平均可变成本都无法满足,那么生产下去也就没有意义,此时形成了停业点。

推出一个市场则是长期行为,在A点形成,因为不存在经济利润也就不会有新的企业进入,形成了长期均衡。

当MR=MC时,利润最大,也是企业决策所要达到的点。

接下来,书中论述了垄断这种市场结构。

在我们学习的产业经济学中,垄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关于垄断产生的原因、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曼昆认为垄断产生有如下三个因素:

垄断资源,政府管制,自然垄断(单个企业提供一劳务或者商品要低于多个企业,ATC是不断下降的)。

当然,学习垄断还是要结合图表来分析问题:

同样,在MR=MC时,企业的利润最大。

在垄断市场里,P>ATC。

而垄断市场中没有供给线,因为既然价格和数量都是垄断厂商来确定,供给就不存在一个数量对应一个价格,当然不存在供给线。

一般来说,在市场中可以利用MC曲线近似为产品的供给线,那么其与D的交点A就是市场均衡点。

在竞争市场中,S和MR是重合的,所以厂商最大化利润决策就落到了市场均衡点上。

而在垄断市场上,往往会存在供给不足。

许多垄断厂商采用价格歧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无谓损失。

对待垄断措施也很多,比如反托拉斯法,管制等等。

第十六章则讲述了垄断竞争市场,这种市场结构顾名思义就可以了解其中有垄断和竞争双重要素,而厂商的数量又比较多。

用两个图可以了解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就短期均衡来说,市场仍然没有处在稳定状态,长期均衡则达到了这一点。

第十七章讲述了寡头市场,寡头就是一个试产只有几个厂商而已,提供的商品又有一定的差异。

寡头价格一般要低于垄断价格,但是高于垄断竞争价格,随着厂商的不断加入,寡头市场上的竞争因素会越来越明显。

双头模型是非常经典的模型,论证了寡头市场的低效率问题。

纳什均衡则假定其他市场主体既定,选择自己最优的策略的状态。

而市场往往会出现囚徒困境,个人理性加总带来的集体非理性。

寡头厂商可以结成托拉斯的嫌疑行为:

转售价格维持,掠夺性定价,搭售等。

政策制定者要调整寡头市场,促进效率的提高。

曼昆当然也会论证政府干涉带来的种种弊端,而我很难想象中国电信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规制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第六篇中,曼昆谈论了劳动市场经济学。

作为四种生产要素非常关键的一环,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第十八章中,生产要素市场安排在这个篇章的开始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边际产品价值等概念,可以用下面公式来概括:

VMP

工人数量

劳动、土地、资本报酬是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这就是新古典分配理论。

第十九章,讨论了收入与歧视。

人们收入高低除了自身的努力程度、所处的行业,还有社会的财富分配制度是否足够公平。

而歧视本身可以增加工资差异,歧视又无处不在。

第二十章里进一步探讨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在我看来,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而已,经世的落脚点还是济民,让贫者有其衣食物是经济学超越简简单单科学范畴,渐进宗教领域。

在这一章里,要知道贫困率以及贫困线,在美国贫困线是充足食物供应的三倍。

实物转移支付是济贫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政治思潮中,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之分。

自由主义强调对收入最少那部分人的扶持,功利主义落脚点在使全社会效应最大化,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应该砍掉政府这支干预财富分配的手。

曼昆开出战胜贫困的药单,其中负的个人所得税很有新意,只要低于一定额度收入,则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补贴的个人所得税,值得思索。

本书的最后一篇,在探讨一些前沿科学问题。

第二十一章介绍了消费者选择理论。

消费者选择最优条件是由消费者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来决定,一个是所能得到的商品组合,一个是从所得商品组合中取得的效用。

无差异曲线首三个特点:

不相交,凸向原点,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两个产品替代的比例关系,当MRS相等时,两物品是完全替代的。

MRS是0时,两物品是完全互补的。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来看一下:

此外,我们必须还要知道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具体的还是通过图表来表达:

最后一章,第二十二章讲述了经济学前沿,讲述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融入了心理学。

至此,微观经济学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