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54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

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

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

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

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

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

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

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

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AA):

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

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

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

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

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

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

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

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

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

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

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

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

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

甲状腺球蛋白——桥本甲状腺炎眼晶状体蛋白和眼葡萄膜色素抗原——晶状体过敏性和交感性眼炎精子——男性不育脑脊髓和神经髓鞘蛋白抗原——脱髓鞘脑脊髓炎和外周神经炎

4.什么是抗原?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有何不同?

抗原: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5.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什么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克隆选择学说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数目庞大的免疫细胞系,这些免疫细胞能对相应抗原行进识别和选择。

2.在胚胎期,自身组织抗原与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免疫细胞接触后,可使之破坏或处于无功能抑制状态,成为禁忌细胞系。

出生后,体内能够识别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免疫细胞不复存在或处于抑制状态,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3.出生后,非己抗原进入体内,与免疫细胞结合,激活免疫应答。

6.Rh抗体与ABO血型抗体有何区别?

Rh抗体为什么只能在Rh-者体内产生?

Rh抗体生成后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1.ABO血型抗体是天然抗体RH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只有在免疫情况下才会形成

2.ABO血型抗体属于IgMRH抗体属于IgG

3.ABO血型抗体不能穿过胎盘RH抗体可以穿过胎盘

胎儿流产新生儿溶血症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一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同种型:

同一种属每个个体共有的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标记,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

同种异型: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型Ig由于重链或轻链恒定区内一个或数个氨基酸不同(即遗传标志不同)而表现的抗原性差异。

独特型:

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和T、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Fab段(抗原结合片段):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将其重链于铰链区间二硫键近N端处断裂,获得的三个片段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片段,含有抗原结合部位(VL和VH)

F(ab’)2: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从重链铰链区二硫键近C端处断裂,大分子片段保留铰链区和二硫键为Fab双体,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Ig类别转换:

一个B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V-D-J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的过程

分泌型IgA:

由两个单体IgA、一条连接链(J链)和一个分泌片借二硫键连接组成

Gm因子:

γ链的同种异型标志

Am因子:

α链的同种异型标志

Km因子:

κ链的同种异型标注

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由于浆细胞恶性增生可发生于多处骨髓

本周蛋白:

骨髓瘤患者尿中可检出一种凝溶蛋白

单克隆抗体(McAb):

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均一、高度专一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一系列在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和恒定区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

二问答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所有Ig单体的基本结构由四条多肽链,即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

重链:

近N端1/4区为重链可变区(VH)剩下的3/4为重链恒定区(CH)

轻链:

近N端1/2为轻链可变区(VL)剩余的1/2为轻链恒定区(CL)

生物学功能:

1.VH和VL是抗原特异性结合部位2.CH1-3和CL为Ig遗传标志所在处3.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C1q)结合部位,参与补体激活4.IgG的CH3和IgE的CH4有亲细胞活性,能使Ig结合固定于具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表面。

2.简述免疫球蛋白分类和分型的依据

分类:

根据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IgG(γ)IgA(α)IgM(μ)IgD(δ)IgE(ε)

分型:

根据轻链很定去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κ型和λ型

3.图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产生的酶解片段,并简述各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Fab段:

具有单抗体活性,只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

Fc段:

不能与抗原结合,因具有CH2和CH3功能区可以激活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Ig对它种动物的免疫原性也取决于Fc段

F(ab’)2:

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PFc’:

无生物学活性

4.何谓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

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同种型:

同一种属每个个体共有的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标记,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

同种异型: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同一类型Ig由于重链或轻链恒定区内一个或数个氨基酸不同(即遗传标志不同)而表现的抗原性差异。

独特型:

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和T、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5.真对Ig同种异型决定簇(遗传标志)的抗体能否与下列Ig分子或其功能区起反应?

γ2λ2

ε2κ2

δ2λ2

(μ2λ2)5

κ型L链V区

λ型L链C区

6.试比较各类Ig的结构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IgG

IgM

IgA

IgD

IgE

通过胎盘

+

激活补体

+

+

亲细胞活性

+

+

介导ADCC

+

+

调理作用

+

抗菌、抗病毒活性

+

+

+

黏膜局部免疫

+

介导I型超敏

+

7.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介导I类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IgG)

8.何谓克隆抗体McAb?

简述制备McAb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McAb):

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生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高度均一、高度专一的抗体

制备: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名词解释

过敏毒素:

指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C3a、C4a、C5a

免疫粘附:

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

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

C1抑制物:

相对分子质量为103778的血清单链糖蛋白

I因子: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87812的一种异二具体血清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过敏毒素灭活剂:

即血清羧肽酶N,相对分子质量为309339,由八条相同的多肽链组成。

具有羧基肽酶活性,可去除C4a、C3a和C5a羧基末端的精氨酸残基,使它们丧失其过敏毒素活性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经典途径: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C1~C9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路径

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备解素)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而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

C4结合蛋白(C4bp):

一种血清糖蛋白,由8条相同的多肽链组成

膜辅因子蛋白(MCP):

单链穿膜糖蛋白(CD46),广泛分布于各种血细胞(红细胞除外)、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行刑胶质表面

促衰变因子(DAF):

单链膜蛋白分子(CD55),广泛分布于各种血细胞和体内其他组织表面,但在病原微生物和某些补体激活物表面缺如

同种限制因子(HRF):

相对分子量为64861的膜蛋白,又称C8结合蛋白。

这种膜结合性调节分子广泛分布于正常人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上

二问答

1.试比较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点

 

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3.条例和免疫黏附作用4.炎症介质作用:

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趋化作用

3.列出膜结合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简述其作用机制P85

膜辅因子蛋白(MCP):

促衰变因子(DAF):

同种限制因子(HRF):

4.列出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任选其中两种说明其调节作用机制

C1抑制物:

与活化C1中的C1r-C1s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是大分子C1裂解,从而导致C1酯酶(C1s)失活,丧失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

C4结合蛋白:

H因子:

I因子:

5.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其蛋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

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酶促连锁反应的补体固有成分第二类:

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的蛋白分子第三类: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各种受体。

6.补体的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是通过何种成分引起的?

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调理作用:

补体一其裂解产物C3b/C4b为中间桥梁,通过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细菌等其他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通过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由此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

黏附作用:

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

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

7.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以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发何种生物学效应?

 

8.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1.在感染的早期主要是旁路途径和MBL途径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作用,在感染的后期主要是经典途径激活发挥抗感染作用。

2.补体激活后产生的攻膜复合物具有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可以破坏侵入机体的病原菌

3.补体可以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4.补体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片段C3b和C4b可引起调理作用和黏附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外来异物的清除

5.补体在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小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可引导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抗感染作用

第四章免疫系统

一名词解释

免疫细胞:

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主要包括造血肝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造血肝细胞(HSC):

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自然杀伤(NK)细胞:

没有特异性抗原受体,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其杀伤作用不受MHC分子的限制的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存在于外周淋巴细胞中的需要IL-2诱导才能发挥杀伤作用的细胞。

TH1细胞:

T细胞亚群的一种分泌IL-2IFN-γ和TNF-β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淋巴细胞再循环:

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

有丝分裂原:

能非特异性刺激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不完全吞噬:

某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布氏杆菌,以及某些病毒如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在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时,虽被吞噬或吞饮却不被杀灭的现象。

腔上囊:

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位于泄殖腔后上方,禽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NK细胞可表达低亲和性IgGFc受体(CD16分子),也能定向杀伤与IgG抗体结合的靶细胞的作用。

E玫瑰花结: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T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的细胞集团

二问答

1.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中枢—骨髓:

造血器官

腔上囊:

禽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器官

外周—淋巴结:

1.过滤淋巴液2.是具有免疫活性的T、B细胞定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增生分化,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场所。

3.是血流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完成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场所。

脾脏:

1.胚胎期,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场所,具有造血功能。

出生后,严重贫血下可恢复造血功能,也是贮血器官。

2.血液的滤过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自身衰老的损伤的血细胞。

3.具有免疫活性T、B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2.简述T、B细胞的来源、分布、表面标志和主要功能

 

3.试比较TH1和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异同点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相同点:

不同点:

TH1分泌IL-2IFN-γ和TNF—β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分泌IL-4、5、6、10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4.简述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过程

1.早期T细胞发育阶段:

早起始祖T细胞(双阴)——始祖T细胞(双阴)——前T细胞(双阳)

2.阳性选择阶段:

前T细胞和胸腺上皮质细胞表达的MHCIMHCII分子作用,未能结合的凋亡,能结合的成为单阳性T细胞

3.阴性选择阶段:

单阳性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作用,能结合的发生自身耐受,凋亡。

未能结合的,发育为成熟T细胞。

5.单核吞噬细胞具有哪些主要生物学功能

1.吞噬杀伤作用2.抗肿瘤作用3.呈递抗原,激发免疫应答4.分泌生物活性介质

6.试比较Tc、NK和LAK细胞的作用特点

Tc细胞

NK细胞

LAK细胞

抗原预先致敏

+

-

-

作用特异性

+

-

-

MHC限制性

+

-

-

抗体(IgG)依赖性

-

-/+

-

IL-2依赖性

-

-

+

7.试比较B1和B2细胞亚群的主要特征

B1细胞

B2细胞

抗原(识别)受体

SmIgM

SmIgM和SmIgD

IgGFc受体(FcγR)

-

+

C3b受体(CRI)

-

+

抗原应答性

对TI抗原应答

对TD抗原应答

产生抗体类别

IgM

IgM和IgG等

再次抗体应答(免疫记忆)

-

+

免疫耐受

易形成

难形成

发育阶段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

8.何为抗原呈递细胞?

简述其组成及功能

抗原呈递细胞:

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组成: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DC)、并指状细胞(IDC)、朗格汉斯细胞(LC)

功能:

能有效捕获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并在加工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周围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9.NK细胞为何能感染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的组织细胞?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名词解释

细胞因子:

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淋巴因子(LK):

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调节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或引起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

单核因子(MK):

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和引起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

白细胞介素(IL):

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干扰素(IFN):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因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而得名

肿瘤坏死因子(TNF):

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CSF):

由活化T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造血细胞增生分化,在体外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IL-2(白细胞介素-2):

相对分子质量13970~16964,主要由活化的Th细胞产生

IL-8(白细胞介素-8):

相对分子质量7983~9979,主要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

IL-10:

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34925~39915,由活化的T细胞(TH2)、B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产生。

IL-12:

由相对分子质量为34925和39915的两个亚单位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由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和B细胞产生。

二问答

1.细胞因子有那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2.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生物学功能?

 

3.列举三种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并简述其作用方式

4.列举三种下调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并简述其作用方式

 

5.简述IL-1来源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6.简述IL-2作用特点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7.IL-4、12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8.IFN-γ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一名词解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S):

能引起迅速而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Ia抗原:

AβAα和EβEα二聚体分子即I-A和I-E分子小鼠的

类抗原

HLA

类抗原:

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

HLAII类抗原:

是由两条糖肽链即α链和β链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

HLA单倍型:

紧密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HLA诸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组合。

多态性现象:

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

共显性:

有些常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交状态中两种基因均可同时表达产生相应基因产物的遗传方式。

二问答

1.简述H-2和HLA复合体的结构

2.HLAI类和II类抗原在结构、分布和功能上有何不同?

3.简述MHC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简述HLA高度多态性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免疫应答

一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

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异物的生理过程。

即免疫细胞识别、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载体效应:

只有当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注射的半抗原结合于同一载体抗原时,机体才能对二次注入的半抗原产生增强的抗体应答的作用。

初次应答:

抗体初次接受抗原免疫后,需经一定潜伏期血清中才能出现抗体的现象。

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

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后,当抗体下降恢复正常时,再用相同抗原进行免疫,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量大幅度上升,且维持时间长久的现象

穿孔素:

储存在致敏Tc细胞质颗粒内的一种蛋白质,又称C9相关蛋白或溶细胞素

炎性T细胞(CD4+TH1):

有正常存在于体内的CD4+TH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后,在IL-12等细胞因子作用诱导下形成的

二问答

1.什么是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2.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

3.简述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试比较初次应答和载客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5.简述CD4+Th1细胞(炎性T细胞)和CD8+致敏Tc细胞(CD8+效应T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