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70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docx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

  一座老城,一条古巷,常常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恩泽后世,历久弥深。

江苏常州的青果巷就是这样一条身世不凡的巷子。

  说起常州,许多人觉得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

殊不知历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镇之一。

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过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尝州、武进、长春等许多名字;被称为“常州”,也有1400年历史了。

论建城时间,常州比苏州早33年,比无锡早345年;论行政级别,常州在明清两朝为“府”,连无锡也要归它管辖;论地理位置,常州居于运河漕运要冲,自隋唐时期便是各地赋粮的转运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因此,它还有一个大气的别名――龙城。

  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航道难以通行,漕粮不得不转由海路航运,常州逐渐失去了水路交通枢纽的身份,渐渐式微。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会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湮没。

常州繁盛时期所聚集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光芒最耀眼处,就是青果巷。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琢初桥,西通南大街,南为护城河,是一条依河而建的古巷。

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

《常州赋》云:

“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

”因常州人发音“千”“青”不分,传到后来就成了青果巷。

  如果说古城常州的灵魂是悠久的历史,青果巷就是这悠久历史的载体。

如果把青果巷比作一首诗,那么点缀其间的古建筑就是这首诗的魂,是它们给这深沉幽长的小巷带来了苍凉隽永的意境。

  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

  古建犹存的青果巷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高墙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连宅。

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身陷八卦阵。

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青砖小瓦,小桥流水,进深约20多米。

临河有码头、古纤道、系舟石;河上荡着小船,岸边飘着垂柳;临水而居的人们推窗见波,夜夜枕河而眠;带着泥苔的青石板路,湿滑留痕,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早年,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

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常州人素以能居住在青果巷为荣。

“唐家”即毗陵唐氏,早在宋朝,翰林院检讨唐华甫就定居常州。

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

“唐氏八宅”也由此成为小巷古建筑的脊梁:

八桂、页书、筠星、松健、礼和、四并、复始、贞和八堂,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能彪炳千秋。

经过时代变迁,目前尚存的八桂、贞和、筠星、礼和、松健五堂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华。

黛瓦,粉墙,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已斑驳、残破,仍可一窥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风貌。

  翰墨芬芳的“可对堂”,曾居住过清代大画家汤贻汾(号两生),他虽为朝廷世职,但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与同代大画家戴熙并称“汤戴”。

其居屋在青果巷东紧临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

有砖雕门楼、前厅后堂,称“可对堂”,其匾额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

古屋存有汤贻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两方。

  盛宣怀故宅在常州有鲜鱼巷和青果巷(大马园巷)两处。

位于青果巷内的盛宣怀故居古色古香、轿厅、花厅、客厅一应俱全,砖雕门楼极其高敞,飞檐回廊黄石假山曲径通幽,给今人留下了一段残缺而古朴的美。

  青果巷中段唐氏八宅“八桂堂”后的天香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诞生地。

八桂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晚清时期瞿秋白祖父在此建造府第。

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每进间有天井,前院固有天井植桂花树4株,院落另植桂花树4株,因共有8棵桂花而得名

  晨曦之中,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开始了。

橹声、车轮声、小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太阳升起后,早市小贩的叫卖声尚未散去,各类手艺人就登场入巷了,修鞋、?

鞋的皮匠,修锁的铜匠……他们有的穿巷而过,有的在巷内摆下摊头临时作坊,巷头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巷中铁锤榔头敲得响当当的……

  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声,更能闻香。

老青果巷人有“吃下午点心”的习惯。

清油豆腐干、野菱、糖粥、清炒热白果、糯米糖藕……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尝到特色小吃。

  盛夏酷暑中的青果巷,家家户户都要在夏夜乘风凉。

太阳西下,人们各自把家门口或空地打扫干净,洒上水,搬出竹躺椅、竹床、椅凳。

空气中没有丝丝凉风,人手一柄芭蕉扇,通过乘风凉的阵势将一天的暑气和忙碌慢慢淡忘。

孩子们有的在巷中黑暗处抓萤火虫,有的捉迷藏,有的学着儿歌或者缠着大人特别是爷爷舅公讲古经。

老爷爷往圈身藤椅上一坐,左手拿了茶壶,右手摇着扇子,不是东说阳山就是西说海,谈古论今,每天都不一样。

伴随大人闲谈和小孩儿的歌声的,还有从巷中飘出来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人们有时买来一只夹在发间,或是将花挂在帐帷之中,尽闻其香。

  随着时代变迁,青果巷里的这些市井风俗、童趣欢乐不可避免地逐渐远去;但那种风情韵致,穿越时空,永远留在了常州人心中。

  常州文化的活化石

  青果巷名胜众多,祠堂、戏楼、牌坊、钱庄、药局、桥梁、古井、古树名木,据说有案可查的古迹就有几十处,被称为常州“活的历史民俗博物馆”。

  常州曾是座牌坊城,大小牌坊在百座以上,青果巷就有8座。

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幼时都是在牌坊下经过,青果巷现在仍保存有唐顺之会元坊残柱和董氏宗祠前进士坊残柱。

  青果巷的祠庙大多很有纪念意义,尽管其中有些因历史演变已不复存在。

  原22中所在地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陈果仁忠佑庙(又称烈帝庙)。

陈果仁是常州人(也有写作陈杲仁),隋朝时曾被封为司徒,他是常州及江南地区的重要神?

o,是处于人神之间、被列入国家正祀的人物。

隋唐以来,江南主要城市大多有烈帝庙存在,常州青果巷的是江南祖庙。

陈果仁从唐朝以来便不断受到历朝皇帝的封赐,唐朝皇帝认为陈果仁身有“忠、孝、文、武、信、义、谋、辨”八绝,他被认为是江南各城的保护神,常州原来有许多地名和民俗游艺如“云车”等也与陈果仁有关。

  青果巷205号原是明清就有的先医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又名医学祠,其屋舍今仍保存,门口还有明清石碑记载了常州的医药史,庙内原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及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家)等名医神像供人祭祀。

  青果巷也是正宗常州话的源流地,常州城东、西、南、北四城的话并不完全一样。

要研究常州话,最好要到青果巷与当地原住民多多交流,因为青果巷地处市中心,文化人多,故历代相传的常州话以这里为最纯正,从青果巷走出的赵元任就曾说“常州话其实很好听”。

  “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之乡”

  青果巷是个名流辈出的地方。

这条长仅千米的小巷,走出了近百名进士和几十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

其中佼佼者,古有明朝抗倭英雄、“嘉靖三大家”之一唐荆川,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近有民国元老庄蕴宽,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吴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开拓者盛宣怀,爱国实业家、“纺织巨子”刘国钧,早期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当代则有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七君子”之一史良,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以及剧作家吴祖光等。

  如此众多鹊声海内外的名人都出自一条小小的古巷中,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正如清代词人龚自珍赞美常州的诗句: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青果巷的确是个人文荟萃的宝地。

  令人称奇的是,这条巷子孕育了现代中国3位语言学大家――赵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

他们不仅是左邻右舍,而且出生年代等距地相差7岁:

分别为1892年、1899年、1906年,被称为“一巷三杰”,青果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之乡”。

  青果巷16弄是赵元任故居,原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回字形转楼四合院,现存平屋楼屋各两进,共20间。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有点相似,不过规模较小。

院中有几棵绿树,地面是石板铺就。

站在院子中央,四周皆是两层的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十分陈旧,楼上几扇古老的木质窗格已经破损。

房屋虽灰颜色黯、趋呈颓败、千窗透孔;但不失当年雄风,它那根根廊柱、片片砖瓦曾伴随赵元任度过了无数晨读暮诵。

  赵元任,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世居青果巷。

1910年,他考取第二批清华学校庚款留美官费生;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赵元任学识渊博,对哲学、数学、物理、音乐无一不精,一生著作颇丰。

作为结构学派的语言大师,他长期致力于推广国语(普通话),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曾风靡全国,被人称为“时代曲之祖”。

  久居美国的赵元任,对青果巷故居十分怀念。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常州的房子在城里中间儿的青果巷,是从我曾祖下来三房一块儿住的一所儿大房子……我为什么给这房子说的这么详细呐?

因为我在这个家住了这么久,过了多少年还常常儿做梦梦见在那长黑过道儿里跑,或是睡得后进第二间屋子里的床上听外头下雨的声音。

  青果巷86号是八桂堂,因“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唐荆川在宅院中手植8棵桂花树而得名。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就出生在这座花园住宅的天香楼。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同时还是新语文、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20世纪初运用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理论对中国语言和文字做过深入的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和积极实践者。

  和赵元任故居不同,现为青果巷82号的八桂堂被修缮一新,只有天香楼还能看出些旧时容颜。

院内8棵老桂花树犹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青果巷141弄的临河一端,是“礼和堂”。

早先的青果巷,“唐氏八宅”占了小半条巷子,礼和堂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清兵入关,唐荆川后人因参与抗清获罪,被官府抄没家产折价出售。

几经辗转,礼和堂便归了周家。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诞生在“礼和堂”一座临水的小楼上,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时光。

  对儿时的生活环境,周有光老人记忆犹新:

“记得祖母教我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床前明月光……’祖母住的房间我们叫它是‘水阁’。

水阁有三间,三间都有很大的玻璃窗,玻璃窗对着河,一条当时相当宽广的河……在有月亮的晚上从窗子看出去,月光特别好,应该是‘窗前明月光’,那‘明月光’的确映进房子,映在床上,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间房间里,我的祖母教我读了许多唐诗,而且常常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教我的。

  后来,“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周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10岁的周有光和姐姐们去了苏州。

之后,周有光“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离故乡越来越远”,青果巷却一直在他心中。

  时至今日,众多古迹快速消失。

在常州,青果巷则成为一处发思古之幽情、寻觅祖先生活轨迹的圣地。

这青果巷,不仅仅是一条小巷,更是古城常州的文脉所在,它是常州人的面孔、常州人的情怀,更是常州人的灵魂和希望。

  【责任编辑】赵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