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70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docx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九年级政治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_九年级政治教案

初三政治第四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时教案

执教者:

台山市四九镇学业中学 关伟锋

 

教学内容: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初三政治P82(人教版)】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明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使学生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质疑问难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⑴总结第三课活动课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出了一条什么道路?

⑶板书课题:

第四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问: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⑷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1第四课前言,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⑸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就是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道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板书)

【导学新课】

⑴板书框目: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⑵教师指导:

本框目分为两个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82-84,

⒈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板书)学习以下问题:

投影1:

①公有制经济有哪些基本形式?

②什么是国有经济?

什么是集体经济?

请分别举一个例子。

③两者有什么区别?

④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请举例说明。

⑤发展集体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意义?

⑶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①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的基本形式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板书)

②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例如:

中国电信、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例如:

乡镇企业、农村信用社。

[1] [2] [3] [4]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根本方略。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讲授国民经济宏伟蓝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2)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使学生更加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1.        依法制国是中国共产党制国的根本方略。

2.        如何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课时安排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世界是丰富多采的。

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那些内容?

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呢?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是我们第四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板书)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

什么是集体经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83页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所谓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而集体经济是制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中国电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化、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粮集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东联集团等。

投影1: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古代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在原始社会后期,个体劳动逐渐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随之产生。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奴隶社会后期,残酷的奴隶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  起义和农民战争;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能力目标

  1、利用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

  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3、在全面评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要勇于实践。

  2、通过对原始社会有关内容的讲解,明了私有制与私有观念不是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的,进而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3、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通过对”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课是全书的起始课,讲述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第一框讲原始社会,重点讲述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概念。

强调了它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框讲奴隶社会,强调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讲述了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由于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必然导致崩溃。

第三框讲封建社会,强调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说明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基础,剥削的主要手段是榨取地租。

地主阶级对农民进残酷剥削和专制统治,必然激起反抗,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发展。

第四框是活动课,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发明和文艺瑰宝的基础上,建设性的提出”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的活动。

  2、重点、难点与疑点:

  ⑴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

  仅从表面看,会使人误认为原始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

因此,这是教学中的疑点之一。

  通过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不是人们的道德高尚,而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此观点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前人的经验得以传播,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精神成果如诗歌、舞蹈、绘画等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又促进生产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人类开始摆脱蒙昧和野蛮,进入文明时代。

在教法上,可通过展示奴隶社会的科技文化来让学生感受文字出现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这是国家的实质。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理解此观点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不必展开讲解。

从国家的起源入手,让学生明白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阶级和国家的。

从国家的机构的设立,懂得军队法庭等都是镇压奴隶阶级反抗的工具。

  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这是对奴隶制特点最典型的概括,是教学重点。

  首先,要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帮助理解学生。

强调指出奴隶主把奴隶当?

quot;会说话的工具”,这是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特点。

其次,要指出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主对奴隶的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这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体现,因此是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几点:

通过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对比,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阐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在教法上可结合多种形式的实例来开展分析,更易于学生理解。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契机,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将此部分内容设计成活动课,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避免教师枯燥的说教。

二、教法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上设置的一些小栏目。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学科体系,精简了一些历史事实、理论概念及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降低了理论难度。

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等概念,同时,为了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自主归纳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等知识点。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一些易混淆的、存在疑问的观点,特别是教学手段有限的学校,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小栏目帮助学生从表面现象入手分析更深层的含义。

  2、在知识点的把握上,为理解社会发展进程的变化,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图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比如:

封建社会与奴隶制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的主要表现。

就可用此方法突破。

  3、毕竟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很遥远的事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领会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片段。

如:

《斯巴达克斯》、《农奴》、《白毛女》、《红楼梦》(电视剧)

  4、为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讨论会、辩论赛、头脑风暴论坛等形式的探究活动。

例如,第四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与奴隶制相比,封建社会进步性的主要表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对比分析,学会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史事、影片片段等的分析,逐步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能自主发表个人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这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的集中体现。

因此,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第一节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图:

图一、奴隶破坏生产工具(或奴隶主庄园衰落的景象)

图二、宋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提问:

两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情景?

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彼此交流意见(给两分钟)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末期,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野蛮、残暴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

第二幅图则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

新课

残酷的奴隶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就是封建社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框的内容:

三、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板书)

提问:

从图中的繁荣景象,同学们可曾思考过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与奴隶制相比,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儿?

(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1、与奴隶制相比,封建社会进步性的主要表现

同学们回忆奴隶制的主要特点,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将两种制度做一个对比分析。

(学生活动:

回忆、讨论、填表、分析)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状况

导致的结果

状况

导致的结果

土地及工具的占有上

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与奴隶

往往以破坏工具、虐待牲畜等方式进行反抗

有少量土地、有自己的工具

能自主地进行劳动

人身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强制下劳动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自由安排生产劳动

产品的分配

无分配权,仅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对生产无积极性

能留下少部分产品归自己

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从对比分析中,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教师:

与奴隶制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有其进步性,适应当时生产的发展,因而能将其取而代之。

虽然封建制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但有一点却没有改变。

它仍是一种剥削制度。

让我们先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说起。

2、封建土地制度特点(板书)

活动:

播放电影《白毛女》片头的歌曲,结合教材第七页西汉政治家董仲舒说的话,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由此产生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农民要受地主的剥削?

投影或PowerPoint)

归纳,得出结论: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

(榨取地租)(板书)

提问:

除地租以外,还有哪些剥削方式?

分析以下材料:

民谣:

农民头两把刀,租税重,利钱高

杜甫的《兵车行》(或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归纳,得出:

地主还通过放高利贷、收缴苛捐杂税、强迫农民服徭役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

学生看影片《白毛女》中杨白劳到地主黄世仁家还利钱时的情景(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此段)

提问:

杨白劳被逼迫在卖女儿的文契上按了手印后,本想去找说理的地方。

但黄世仁的管家却说:

“你上哪儿告去?

少东家就是本地的县长,黄家就是衙门。

”这说明了什么?

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农民的同时,还利用封建统治政权来压迫农民,达到其剥削农民的罪恶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封建专制的统治罗网的主要内容。

(二)封建专制的统治罗网(板书)

在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下,有些事会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请看《红楼梦》元春省亲片段

 图示——金字塔状的封建等级(幻灯片)

提问:

影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什么特点?

第二幅图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

两个内容都形象地反映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1、森严的等级制度(板书)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连,等级地位越高,享受的特权就越大。

结合杨白劳的遭遇,回忆旧知识: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想一想:

封建社会的掌权者是哪一个阶级?

他们主要靠什么维护其统治秩序与特权的?

阅读教材第8页倒数第二、三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此外,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以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妄图使他们放弃反封建的斗争。

3、封建迷信等精神枷锁(板书)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观看《祥林嫂》图片故事)

教师:

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了地主阶级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将导致什么结果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第三段后,思考。

归纳:

必然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

从产生阶级、出现阶级压迫后,就有被压迫阶级的各种反抗斗争。

从奴隶社会的破坏工具等,到封建社会的抗阻抗粮,直至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封建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可见,

4、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板书)

小结:

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奴隶制相比,确有其进步性。

但经过了漫长的发

[1] [2] 下一页

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深刻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自己的观点的论证能力和整合不同观点的能力。

三、觉悟目标

1、通过重温发生在近现代的几次历史大事,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使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3、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二课时艰辛的探索历史的选择(研讨课)

准备阶段(1课时)

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背景-将学生分组-教师要提供研究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资料来源-学生研究提出问题,这样共四步。

具体教学流程

第一步

提出五组问题,介绍问题背景。

具体做法:

教师出示问题。

每提出一组问题,教师就问题本身和背景同学生交谈,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A组

1、我们通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是指那四个?

它们大体上涉及到现在的那些国家或地区?

它们的现状怎样?

2、在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过去和现在,思考一下,提出几个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提示:

很多中国人只是从历史自豪感来看待“文明古国”。

然而,中国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走过的道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过研究、分析和比较有现实意义。

B组

1、当即世界,大约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从社会制度或发展程度上看,大体可分为几类?

2、研究这些国家所走过的历程和所处的现状,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国家往往由信息传播的优势,于是人们谈起资本主义,就想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成为“发达”的代名词。

这是人们容易忽视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问题,得出错误结论。

C组

1、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国家的行列,请你用事例说明这一点。

2、请研究:

中国从什么时间开始落后于世界?

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落后造成了什么后果?

提示:

“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是为了给今天的中国人找回自信,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应当更多地考虑:

昔日强大的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今天的中国怎样走向富强?

D组

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进行了哪些艰难的探索?

这些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2、如果没有这些外来的侵略,中国可能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提示:

“同理心”是指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它人的处境、感受和思想,是思考和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E组

请你研究一下这样一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不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就不会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堵,中国现在会很发达。

”这一观点实质上包括2个问题: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必然性?

2、中国是否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第二步

学生分组,明确任务。

(如,分为四组)每组确定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小组负责人和中心发言人。

其中E组问题为各小组的共同任务。

第三步

推荐学习资料,主要有:

初三政治课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其他书籍,有条件的可上网查寻。

第四步

学习研究。

包括分组学习,各组简单讨论,各组分别对所讨论的问题作简单的分析,准备发言的文字、图表等资料。

操作阶段(一课时)

本课时为研究讨论课(或问题漫谈,教学沙龙)具体做法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5个题目组的问题依次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根据学习任务,重点发言;其他同学分别参与讨论。

教师应注意控制和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

具体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

以第一组为中心,回答A组问题

1、我们通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是指那四个?

它们大体上涉及到现在的那些国家或地区?

它们的现状怎样?

2、在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过去和现在,思考一下,提出几个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第二步

以第二组为中心,回答和讨论B组问题

1、当即世界,大约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从社会制度或发展程度上看,大体可分为几类?

2、研究这些国家所走过的历程和所处的现状,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一:

当今世界大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社会制度上看大体上分为社会主义国家(4个)和资本主义国家。

从发展程度上看,分为发达国家(20多个)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过国家中包括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

提示二:

1、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国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2、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起点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大都是一些原先比较落后的国家(包括俄国)。

3、从许多国家所走过的路来看,一般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将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也存在着跳跃式前进的。

如美国,中国等。

第三步

以第三组为中心,回答C组问题

1、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国家的行列,请你用事例说明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