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081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7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docx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

项目二建筑工程的构成

【学习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熟悉砖混结构、排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的基本组成和作用;了解筒体结构、空间结构建筑物;掌握基础和地基的概念、分类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如何设计基础及基础深埋的条件。

【能力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建筑的基本构成;了解建筑结构的主要构成和作用。

第一节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和常见结构形式

一、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

建筑工程一般由基础、墙(柱)、楼盖、楼梯、门窗和屋顶六大部分组成(见图2-1)。

各个部分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共同构成建筑工程的有机整体。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房屋中表现形式的灵活性。

图2-1建筑工程的基本组成

1.基础

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面的部分,埋在地面以下、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上。

基础应当坚固、稳定,能够抵抗冰冻、地下水与化学侵蚀等。

基础的大小、形式取决于荷载的大小、土壤性能、材料性质和承重方式。

2.墙(柱)

墙是建筑物的承重、围护和分隔构件。

按其位置不同可分为外墙和内墙,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承重墙和自承重墙。

承重墙是垂直方向的承重构件,承受着由屋顶、楼层等传来的荷载,因此要求它坚固、稳定和耐久,且应具备保温、隔热、隔声等物理特性。

特别提示:

外墙应能抵抗风、雨、雪、太阳辐射热,并具有保温性能。

承重内墙用于分隔建筑物每层的内部空间,除承重外,还能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自承重的内墙为隔墙。

有时为了扩大空间或结构上的要求,也可不用墙做承重构件,而用柱承重。

在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屋顶、楼盖、楼梯等重量都要传递到支承着这些构件的墙(柱)上,再由墙(柱)传递到基础,所以墙(柱)是房屋结构中的重要承重构件。

3.楼盖

楼盖直接承受着各种家具、设备、人员的重量,并把这些重量传递到支承它的墙(柱)上。

楼盖又是楼房中划分空间的水平分隔构件,与竖向分隔构件(内墙)共同组成各个独立的房间。

同时,楼盖对房屋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并增强房屋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

4.楼梯

楼梯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上下楼层和紧急疏散之用,故要求楼梯具有足够的通行能力以及防水、防滑的功能。

5.屋顶

屋顶是建筑物顶部的外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抵御着自然界雨、雪及太阳热辐射等对顶层房间的影响;承受着建筑物顶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垂直方向的承重构件。

此外,屋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防水、保温、隔热等力学和物理特征。

6.门窗

门主要供人们内外交通和隔离房间之用;窗则主要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起分隔和围护作用。

门和窗均属自承重构件。

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则要求门、窗具有保温、隔热、隔声的能力。

特别提示:

一座建筑物除上述基本组成构件外,对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还有各种不同的构件和配件,如阳台、雨篷、烟囱、散水、垃圾井等。

除一般建筑工程外,其他土木工程包括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水塔、烟囱等的构造也是资产评估人员应当了解的内容。

二、常见建筑结构形式

在房屋建筑物评估中确定成新率,往往出现下列情况:

两幢不同结构的房屋,墙体都出现了裂缝,一幢可评为危楼,而另一幢则认为是局部问题,不影响房屋整体使用。

这是因为不同结构房屋的承重系统不一样,前者墙体承重,墙体裂缝很可能导致整个房屋的倒塌,而后者则是其他结构承重,墙体仅起围护作用,裂缝仅造成了使用功能的减退。

因此,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和特征的建筑物对正确评估建筑物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一)砖混结构

1.概念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

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

2.构成

(1)屋盖(屋顶)。

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屋盖是安装在墙体上的,起两种作用:

一是承受屋顶上的荷载,如雪荷载;二是起围护作用,一般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上做加气混凝土块保温层和油毡防水层来实现防雨防雪、保温隔热功能。

(2)砖墙。

砖墙按所处位置分为内墙和外墙。

内墙起分隔作用。

外墙与室外接触,受风雨侵蚀,起围护作用。

砖墙又分承重墙和自承重墙。

承重墙支撑楼板并传递荷载。

(3)钢筋混凝土楼盖板。

楼盖板将家具重量、人的重量等楼层荷载传给墙体。

(4)楼梯。

楼梯是楼层间的重要通道。

(5)砖基础。

砖混结构建筑物的基础多为条形砖基础,承担由墙体传递下来的荷载,并把荷载传给地基。

(6)门窗及其他。

组成砖混结构建筑物的还有门、窗、阳台、雨篷、台阶和散水等。

特别提示:

在墙体承重的砖混结构建筑中,由于构件受力要求,承重墙布置要均匀,墙体要有一定的厚度,窗间墙要有一定的宽度,这就使建筑平面的布置较单一,房间的使用面积较小,建筑层数不多(一般只有五六层),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单层、多层的住宅楼、宿舍楼、办公楼和家属楼等。

(二)排架结构

1.概念

采用柱和屋架作为其承重骨架,柱与屋架铰接,与基础刚接,这类建筑物称为排架结构建筑物。

2.构成

(1)屋盖。

屋盖起围护和承重双重作用,包括屋面板、天窗架、屋架等。

屋面板安装在天窗架和屋架上,天窗架安装在屋架上,屋架安装在柱顶上。

特别提示:

屋面板是厂房上部承重及围护结构,承受屋面雪荷载,并通过屋架、柱向下传递。

屋面还起防风、防雨和保温作用。

天窗的作用是便于厂房通风与采光。

(2)吊车梁。

吊车梁位于吊车行走轨道下部,支承在柱子牛腿上,承受吊车荷载,并传至柱子,通过柱子把吊车荷载传到基础。

(3)柱子。

柱子是排架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它承受屋盖传来的荷载、吊车梁上传来的荷载、墙梁传来的上部墙体重量等荷载以及外墙传来的风荷载等,并将其传至地基。

(4)基础。

基础由杯形基础和基础梁组成。

杯形基础用以支撑柱子和基础梁,并把荷载传给地基。

基础梁两端安装在杯形基础上,并将梁上部托着的外墙重量传给杯形基础。

(5)支撑。

支撑包括屋架支撑、天窗架支撑和柱间支撑。

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厂房结构的空间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起传递风荷载和吊车水平荷载的作用,在地震区尚能传递纵向地震作用。

(6)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通常是指外围护结构,包括屋面、窗户、阳台门、外门、外墙,以及与外墙连在一起的抗风柱和外墙的圈梁。

特别提示:

墙梁——增强厂房的纵向刚度。

当为连系梁时,承受外墙重量,并把它传给柱子和基础;当为圈梁时,外墙重量则通过基础梁传给基础。

抗风柱——承受山墙传来的风荷载,并把它传给屋盖和基础。

此结构常用于单层工业厂房、仓库与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影剧院、展览馆、火车站的大厅等。

(三)框架结构

1.概念

框架结构建筑物是指以柱、梁、板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作为骨架的建筑物。

2.构成

(1)屋盖与楼板。

屋盖在建筑物顶部,既起承受屋面荷载作用,又起防雨雪、保温的围护作用。

楼板承担着楼层荷载,并向下传递。

(2)框架梁。

框架结构的梁分主梁与次梁,承受楼板、屋面板传来的荷载。

(3)框架柱。

梁和柱是刚性连接在一起的。

梁上荷载由柱传到基础。

(4)柱基础。

框架结构柱基础多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5)框架墙。

框架结构的外墙及内墙是用普通砖或轻质砖在柱间砌筑的墙体。

这些墙只起围护作用,砖墙的重量通过梁、板传给柱。

特别提示:

以梁柱体系为承重骨架的框架结构房屋中,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因此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和比较灵活的平面布置。

此外,框架建筑与砖混建筑相比还具有强度大、延性好、能承受较大荷载、抗震能力强等优点。

其缺点是结构侧向刚度较小,当建筑层数较多时,需要截面尺寸较大的框架梁柱才能满足侧向刚度的要求,既减小了有效使用空间,造成材料浪费,又会给室内布置带来不便。

因此,框架结构适用于非地震区或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

(四)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概念

用钢筋混凝土墙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

2.构成

(1)屋盖和楼板。

(2)钢筋混凝土承重墙。

将垂直荷载传递到基础,同时能够抵抗水平荷载。

(3)基础。

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特点是楼层高、自重大,故这类基础必须刚度大,下沉均匀。

(4)楼梯、阳台、雨篷及台阶、散水等。

有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物还有地下室。

特别提示:

剪力墙结构建筑物的构造表面与砖混结构基本相同,但二者存在根本性区别,即承重墙体不是砖砌体,而是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墙体。

剪力墙不仅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剪能力,可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产生的水平荷载,因此适用于高层建筑。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范围较大,从十几层到三十几层都很常见,在四五十层及更高的建筑物中也很适用。

它常被用于高层住宅、公寓建筑中。

因为这类建筑物的隔墙位置较为固定,布置剪力墙不会影响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而且在房间内没有柱、梁等外凸构件,既整齐美观,又便于室内布置。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与剪力墙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部分剪力墙,或把剪力墙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抽掉,改为框架承重,使框架和剪力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承受竖向载荷和水平荷载的空间结构。

特别提示:

框架与剪力墙结构既保存了框架结构建筑布置灵活、延性好的特点,又具有剪力墙结构刚度大、承载力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

框架与剪力墙结构的适用范围广,10~40层的高层建筑均可采用这类结构体系,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办公楼和旅馆等公共建筑中。

(六)筒体结构

1.概念

筒体结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纯剪力墙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它将剪力墙集中到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形成空间封闭筒体。

2.种类

(1)核心筒。

核心筒一般由布置在电梯间、楼梯间及设备管线井道四周的钢筋混凝土组成,为底端固定、顶端自由、竖向放置的薄壁筒状结构,因筒壁上仅开有少量洞口,也称实腹筒。

(2)框筒。

框筒是由布置在建筑物四周的柱距小、梁截面高的密柱深梁组成的一个多孔筒体。

(3)桁架筒。

桁架筒是用稀柱、浅梁和支撑斜杆组成桁架,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就形成了桁架筒结构。

(4)筒中筒。

筒中筒把核心筒结构布置于框筒结构中间。

(5)框架-核心筒。

框架-核心筒是筒中筒结构外部为密柱深梁,常与建筑造型或建筑实用功能相矛盾。

因此,加大外部柱距,减小梁高,周边形成稀柱框架,与内筒一起,就形成了框架-核心筒结构。

(6)束筒。

束筒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框筒排列在一起。

特别提示:

筒体结构使整个结构体系既具有极大的刚度,又因剪力墙的集中而获得很大的、可以自由分隔的使用空间,使建筑平面设计重新获得良好的灵活性,多用于30层以上或100m以上的超高层公共与商业建筑。

(七)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的特点是结构受力不再受平面约束,而是综合考虑三维空间受力状态,其刚度大,整体性强,稳定性好,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利用较轻型杆件建造大跨度结构,特别适用于大跨度的文艺演出建筑和体育场馆建筑。

第二节建筑工程地基基础

一、概念

地基是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层。

基础是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它直接与地基相接触,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传给地基。

特别提示:

基础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基是地壳的一部分,两者概念完全不同,但却相互作用,共同保证房屋的坚固、耐久与安全。

建筑工程地基条件的好坏对基础影响很大,地基承受荷载是有一定限度的,地基每单位面积能承受的基础传递荷载的能力,称为地基的承载能力或地基允许承载力。

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与安全,必须保证基础传给地基的压力不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力。

二、地基的分类

当天然土层承载能力较差,而上部荷载较大时,可以通过加固、打桩等办法来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

所以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

1.天然地基

凡是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的地基称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由岩石风化破碎成松散颗粒的土层或是呈连续整体状的岩层。

作为建筑地基的土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土的概念不同,地基土是包括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等在内的总称。

地基土一般分为六大类。

(1)岩石类:

整体或具有节理裂缝的岩层。

其地基承载力高,按岩石的种类和风化程度确定承载力。

如花岗岩、石灰岩等硬质岩石,属微风化程度,其地耐力可达4000kPa以上。

(2)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了50%的土,根据粒径大小和占全重百分率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及角砾六种。

碎石土抗冲刷能力强,含水率增加时不影响其物理性能,允许承载力因密实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3)砂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

砂土又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五种。

(4)黏性土:

主要由粒径小于0.05mm的颗粒组成,且其中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3%~6%的土,叫黏性土。

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在化学性质上具有内聚力,与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黏性,故称为黏粒。

黏性土的含水量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对于同一种黏性土,当其含量小于某一限度时,黏结力很强,呈坚硬的固态或半固态,强度很大。

随着含水量增加,黏结力减弱,呈可塑状态。

如果含水量增大到饱和,则不再具有塑性,而开始呈流动状,力学强度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5)粉土:

性质介于黏性土和砂土之间的一种土。

粉土的允许承载力与其孔隙比及含水量有关。

孔隙比小和天然含水量小的粉土承载力高;反之,承载力低。

(6)人工填土:

经人工搬运后,又重新推填而形成的土。

其土层分布不规律、不均匀,压缩性高、浸水后湿陷,承载力较低。

人工填土分素填土、杂填土、冲填土三种。

素填土是由碎石土、砂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杂填土含有垃圾杂物;冲填土是由水力冲填泥沙形成的沉积土。

特别提示:

此外,某些土类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物质成因等,又具有与一般土类不同的特殊性质。

例如,西北地区、山西、河南西部的湿陷性黄土(又称大孔土),东北的季节性冻土、东南沿海的软黏土,广西、湖南、安徽等地的膨胀土,等等,这类土统称为特殊土,当以这类土作为建筑地基时,必须注意其特殊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2.人工地基

当土层的承载力差,缺乏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时,必须经过人工处理,使其承载力提高后才能承受房屋全部荷载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通常有压实法、换土法、打桩等。

特别提示:

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主要有:

地基首先应有足够的强度,即足够的承载力;其次,地基应满足变形的要求,即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发生下沉,其总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要限定在规定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对于基础,则主要要求其能承受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均匀地传到地基上去;同时应有较强的防潮、防冻能力和耐腐蚀性能,使其与上部建筑的耐久性等级相适应。

三、基础的分类

1.按所用材料分类

房屋建筑基础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砖基础、毛石基础、灰土基础、素混凝土基础及钢筋混凝土基础。

(1)砖基础是用砖和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的基础。

(2)毛石基础是用开采的无规则的石块和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的基础。

(3)灰土基础是石灰和黏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加水夯实而成的基础。

由于石灰、黏土常按3∶7的体积比例配制,又称为三七灰土基础。

(4)素混凝土基础是由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制成的基础。

(5)钢筋混凝土基础是在混凝土中加入抗拉强度很高的钢筋,使这种基础具有较高的抗弯、抗拉能力。

2.按外形分类

(1)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又称带形基础,这种基础多为墙基础,基础多使用砖、灰土、混凝土作材料(见图2-2)。

(2)独立基础。

这种基础主要为独立柱下的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有平台式和坡面式。

预制柱下为钢筋混凝土杯形基础,该基础有个杯口,预制柱插入杯口进行安装,如图2-3所示。

图2-2墙下条形基础图2-3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

当柱子承受的荷载较大,柱间距较密时,独立柱基础底面积几乎连在一起,为施工方便,可做成连在一起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井字格式基础,如图2-4所示。

(3)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很像在水中漂流的木筏,它在井字格式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板连成一片,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

换句话说,单位面积地基土层承受的荷载减少了。

这种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和上部荷载比较大的建筑物,其形状如图2-5所示。

图2-4柱下条形和井字格式基础图2-5筏形基础

(4)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顶板、底板和纵横承重隔板组成的整体式基础(见图2-6)。

箱形基础不仅同筏形基础一样有较大的基底面积,适用于软弱地基和上部荷载比较大的建筑物,而且由于基础自身呈箱形,具有很大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当地基不均匀下沉时,建筑物不会引起较大的变形裂缝。

该基础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多用于高层建筑,另外可兼作地下室。

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由于基础底板连成一片,又可称为满堂基础。

(5)桩基础。

当地基是较厚的软弱土层或杂填土时,基础坐落在这样的土层上是极其不稳定的,但如果将基础深埋于软弱土层或杂填土之下,又会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工程实践中,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很大,地基软弱土层较厚,对沉降量限制要求较严的建筑物或对围护结构等几乎不允许出现裂缝的建筑物,往往采用桩基础。

桩基础可以节省基础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期。

桩基础由承台和桩群两部分组成。

承台设于桩顶,把各单桩连成整体,并把上部结构的荷载均匀地传递给各根桩,再由桩传给地基。

桩按传力方式不同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如图2-7所示。

图2-6箱形基础图2-7桩的类型

摩擦桩是通过桩表面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和桩尖的阻力将上部荷载传给地基,如图2-7(a)所示,它适用于软弱土层较厚,而坚硬土层距地表很深的地基情况。

端承桩是通过桩端将上部荷载传给较深的坚硬土层,如图2-7(b)所示,它适用于表层软弱土层不太厚,而下部为坚硬土层的地基情况。

特别提示:

桩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木桩、砂桩、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

目前,桩多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

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桩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

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是将事先预制好的桩,用锤击打入、振动沉入、静力压入、水冲送入等方式沉桩,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标高后进行桩头处理,然后在桩顶浇筑钢筋混凝土承台形成的桩基础。

灌注桩是在现场桩位上挖孔,然后向孔内浇筑混凝土(有时也加钢筋)而成。

四、基础的设计

基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地基状况(承载力、地下水位、冻土深度)一定的条件下,选择合理的基础类型、基础底面积和埋置深度,使之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与变形的要求。

1.基础底面积大小的确定

房屋荷载一定的情况下,基础底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地基承载力。

保证基底单位面积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是确定基础底面积的根本原则。

地基土层坚硬,承载力大,基础底面积可设计得小一些;反之,应加大基底面积。

其原因在于当建筑物重量一定时,传力面积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减小;相反,传力而积减小,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大。

2.基础断面形式

基础底面积的确定与地基承载力大小有关,而基础断面的形式则取决于基础所用材料本身的性能。

对于图2-8所示的三种砖基础断面形式,在上部荷载相同,基础底面积也相同的情况下,合理的断面应该是乙断面。

原因在于砖、石、混凝土这一类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很低的特性,当基础扩大时,为了保证基础底面不受拉,必须保证基础放大部分在压力传递角

(又称刚性角)范围内,刚性角

可用h/d表示(h为基础放宽部分高度,d为基础挑出墙外宽度)。

在确定刚性材料基础断面尺寸时,必须考虑刚性角

刚性角的取值为:

砖基础一般取1.5~2.0,混凝土基础取1.0。

图2-8三种砖基础断面形式

在图2-8中,甲断面刚性角以外的砖会遭到破坏,使实际基底面积变小,引起基础下沉,丙断面刚性角以外的基础砌砖是多余的,最经济断面为乙断面。

特别提示:

工程中把凡是采用砖、石、混凝土等抗压能力高,抗拉、抗剪能力差的材料构筑的基础,也即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由于刚性基础受刚性角限制,当房屋的荷载较大而地基承载力较小时,在增加基础底宽的同时要加大基础高度,势必要相应加大基础的埋置深度,这样就要增加基础用料和开挖土方的工程量,同时基础埋置深度的增加还会给施工带来困难。

如果在混凝土基础中配置钢筋(钢筋是抗拉能力很强的一种材料),利用钢筋来承受拉力,基础就能够承受弯曲,可以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所以钢筋混凝土基础又称柔性基础。

在基础底宽相同的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相对素混凝土等刚性基础可以减小基础的高度和埋置深度。

五、基础埋深的确定

由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

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1.基础埋深的确定条件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

(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2.筏形和箱形基础埋深的确定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0~1/18。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3.有相邻建筑物时基础埋深的确定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

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

六、基础(地下室)防潮、防水

1.基础防潮

设置防潮层的目的是防止土中水分沿土层及砖基础毛细管进入墙体。

防潮层的水平标高位置应在首层室内混凝土地面厚度范围内,与地面共同形成整体隔水层,过高或过低都会失去防潮作用,如图2-9所示。

图2-9防潮位置图

基础防潮层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在基础防潮部位,做一层20~25mm厚的防水砂浆。

(2)在基础防潮部位,用强度等级较高的防水砂浆连续砌三皮砖。

(3)在基础防潮部位,做60mm厚细石钢筋混凝土防潮带,与墙同宽。

2.基础(地下室)防水

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地坪时,地下室的地面及外墙必须做整体防水处理。

地下室防水可用卷材防水层,也可用加防水剂的钢筋混凝土来防水。

第三节 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

房屋建筑首层地面标高一般为±0.00m,这一标高是基础与地上主体结构的分界线。

上部主体结构包括墙体、楼盖、楼梯与台阶、屋顶等。

一、墙体

(一)墙体的作用、分类

1.墙体的作用

(1)墙体能承受建筑的荷载,把屋顶、楼面的荷载通过墙体传到基础上。

(2)墙体能起遮挡风雨、防寒保温的围护作用。

(3)墙体有分隔房间的作用。

2.墙体的分类

(1)按是否承重划分:

可分为承重墙和自承重墙。

搭设楼板的墙体就是承重墙,只承担自重的墙体为自承重墙。

承重墙要求强度高、稳定性好。

承重墙由于楼板布置不同又分纵墙承重、横墙承重和纵墙横墙承重三种情况。

(2)按所处位置不同划分:

可分为外墙、内墙、纵墙、横墙。

外墙在建筑物外侧,起围护作用;内墙在建筑物内,起分隔作用。

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