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92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docx

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预防与纠正

一、问题提出

“错别字”。

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

在古代也称作“白字”。

所谓错字,就是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的字;所谓别字,因为受了音、形、义的影响,把一个字写成了另外一个字,也就是把字用错了地方,即张冠李戴。

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相应缺乏,视野窄、阅读量少、身心等主客观因素,错别字现象较严重。

翻开我校学生的作业本、作文本、测试卷,发现红笔圈出的错误大多是形形色色的错别字,令人啼笑皆非。

至于那三个“的”“地”“得”,很多学生根本不加辨别,随便写上一个就是,写错别字也就成了学生作业错误、试卷错误的主要原因。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学生错别字的“高发病率”,既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校学生错别字泛滥已影响了我校正常的课堂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决心努力探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从而,改变我校学生错别字泛滥这一现象。

二、学习反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明确了问题研究的深层次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学段对写字提出了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第三学段是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

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三、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预防与纠正

研究人员

全校教师

研究目的

1、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现象的策略,提高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2、培养学生认字识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减少错别字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

3、文献资料法4、经验总结法

研究起止时间

2011.4—2012.9

阶段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组建研究团队。

2、开展理论学习,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和纠正方法。

3、调查分析学生错别字的具体情况。

二、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7月)

1、运用恰当方法,开展行动研究。

2、开展社会实践,巩固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验收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实际成果。

2、对问题研究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预期成果及呈现

形式

预期成果:

1、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2、学生的错别字有大幅的减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呈现形式:

总结性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前期研究。

我们学校有1-6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班,有6个班主任,1个英语老师,1个体育老师,1个校长。

我们的研究团队就是6个班主任,1个校长。

我们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28岁,其中2人是县级骨干教师。

明确分工后,我们就各自开展研究工作,有的查阅资料,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方法;有的进入班级对学生的错别字进行摸底调查;有的走进兄弟学校“拜师学艺”等等。

最后,归纳出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

原因一:

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是较难掌握的一类文字,它有以下特点:

1)难写:

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2)难读:

汉字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

3)难记:

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

原因二:

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知觉的分化还处在初级水平。

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化水平很差,对事物只能作笼统的感知,不够精细,对学习抽象的文字又缺乏感性材料。

因此,在识记生字时,往往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却忽略了字体的精细部分,写出了形近别字。

如识写“拔”与“拨”、“今”与“令”、“钓”与“钩”等形近字时常混淆,书写“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

2)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

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易消失,一遇时机,这种痕迹常会使学生受干扰。

在教学复杂的或易错的生字时,教师往往会着重提醒学生某个部件或某一笔画不能写错,这种提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刺激,本来能使学生对要认识的字产生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信息的获得往往不能全面,因此,有时教师的刻意提醒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学生的意识中反而形成了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

如识记“武”字时,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斜勾上不能加“撇”,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加撇”便成了强刺激,至于是“能”还是“不能”反而变得不明确,有的认为是要加撇,有的认为是不要加撇,甚至有的学生在以后写“成”“戚”这些字时也不加撇,从而形成了该加撇时不加、不该加撇时多加的恶性循环。

3)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作出认知反映,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定势常常阻碍学生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如学生在首次运用汉字出错后,在以后遇到相同的语境运用相同的汉字时,往往重蹈覆辙,无论老师怎么纠正,都奏效甚微,即所谓的“屡纠屡错”。

如,对于“商”与“摘”“放”与“游”“柳”与“迎”等有相似部件的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对先教的字较熟悉,导致运用后教的字时习惯性地将相似部件写成先教的字中的部件。

如把“摘”的右边写成“商”,把“游”的右边写成反文旁等。

原因三:

学生自身的原因

1)浮躁好动,注意分散。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坐不住,心不稳,注意力就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粗枝大叶,不求准确,这对于学习那些区别细微的汉字十分不利,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比如,常有学生把“已经”写成“己经”,把“侍从”写成“待从”,等等。

询问原因,他们都毫不觉察地认为写的就是那个字。

2)惰性心理,随意而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

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都是由于惰性心理,随意而为造成的。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

哪怕是抄一段文字,也应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但是有些学生,即使是抄写,也会出错,由此可见他们学习习惯之差。

4)学生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要求抄三遍的词语,往往前两遍是抄对的,第三遍时脑子开小差就写错了。

5)跟学生的写字状态和环境有关。

在农村,有很多家长都不在家,学生没有人监管,长期养成了不专心、三心二意等不良习惯。

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

原因四:

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

1)不良环境的影响。

现在街头的广告牌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

有的还是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等等。

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这对处于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很大影响,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2)老师们缺乏正确引导和指导。

有些老师不负责任,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字别字一带而过,没有认真对待,或是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小事一桩。

老师的这种表现让学生认为这也不过是写错字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得。

而实际上呢,在考试填空题中只要有一个字写错,此空即不得分。

特别东港地区现在已经在语文考试中设立了卷面分,并且发现一个错别字扣一分,设想一份试卷中错字百出,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吗?

必须承认,很多老师没有给学生以示范和表率,课堂上板书潦草,甚至出现错字别字,老师的不认真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

现在的小学大力推行大阅读活动,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不管你有无感悟,有无认识,有无所得,必须每天一篇日记,当然也可做一些摘录。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只好来抄些内容了事。

这种极没有耐心的应付行为不可避免就会出错,而当时的老师们因任务繁重,批阅日记也就粗略而过,错别字难以一一纠正,逐渐形成现今后果。

(二)运用恰当方法,开展行动研究。

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团队经过头脑风暴,根据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最后确定了四种方法,并开展行动研究。

方法一:

认清字形,纠正错别字。

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大约占80%以上,因此,我们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辨形,以旧知带新知。

1、以音辨形法。

如“捕”字,学生经常会忘掉右上的一点。

分析字形时,可以问:

“你们知道捕是什么意思吗?

”“是捉、逮的意思。

”“这一点是代表什么呢?

它就代表要捉、要逮的那个东西。

捕鱼它就代表鱼,捕猎它就代表猎物。

要捕猎没有猎物行不行啊?

”学生肯定会答:

“不行。

”“所以,‘捕’字的这一点是千万不能丢掉的。

”接着又问:

“我们还学过哪些以‘甫’字为声旁的字?

”“有铺路的铺、辅导员的辅、哺育的哺。

”“这几个字中的一点同样也不能丢掉。

”这样,形象讲解与声旁类推相结合,学生不仅听得饶有兴趣,而且也很容易记住字形。

2、以义辨形法。

如“躁”和“燥”常会互相取代,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

“燥”与“火”有关,如果我们的衣服湿了,又没有太阳,就可以用火来烤干,这样,干燥的燥就应该是“火”字旁的“燥”了;而“躁”与“足”有关,当人们着急的时候,喜欢走来走去,那么“急躁”中的“躁”自然是“足”字旁的“躁”了。

3、结合课文理解法。

常用字除了形声字外,还有23%左右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如“攀”字,结构复杂,笔画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如何让他们记住字形呢?

可以采用结合课文来教。

如:

教学“攀”字时,对学生说:

“上面两个‘木’代表‘树’,中间的就是树枝,山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两棵树,怎么爬上去呢?

”学生异口同声说:

“用手抓住树枝往上爬。

”师:

“抓树用小手行吗?

”生:

“用大手。

”师:

“所以记这个“攀”字很简单,就是登山员叔叔用大手抓住上面的树枝往上爬。

“结果,这个字写错的概率为零。

4、用口诀,儿歌等方法来帮助辨形。

如:

“臭”字:

一个人要是自大一点就要发臭了。

“腻”字:

月字旁,一二贝,斜钩点。

“碧”字:

王小钢,白小强,二人坐在石头上。

5、形象描述解字法。

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字,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别出心裁地用形象描述的方法来解释它们的结构,部件或点画的含义。

如“器”字,不仅结构复杂,还有一个处于游离状态的点,小学生常常会丢掉那一点。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它:

“‘器’字就象一台大机器,四个‘口’是它的零件,中间的‘大’说明它是一台大机器。

这台大机器怎样才能开动呢?

这一点就是它的开关。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放学回家,很想看动画片,但你家的电视机上如果没有开关,能不能看哪?

你们心里着急不着急啊?

所以,这台大机器边上的这个小开关千万不敢丢啊!

方法二:

依据学生心理,纠正错别字。

1、先入为主,积极预防。

在识字教学中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预防性的教学。

如在教“浇、染、氏”等字时,教学时就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加一点;教“隆、蒙、具”等字时,就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横;而在教“掐、匙、览”等字时,则提醒学生不要写错部件,这样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从而大大降低了错误率。

2、培养学生改错的意识。

学生在作业中写错了字,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为错字在他的脑海中是作为正确的字来记忆的。

所以,培养他们改错的意识尤为重要。

在学生作业中发现错别字时,不是帮学生画出,而是在出现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记号,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并加以订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改错别字的全过程,培养他们自己改错的意识。

时间一长,学生具备了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能够自己找出作业中的错别字,从而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了基础。

3、正误对比。

正误对比时要讲究方法。

如把一组正误字放在一起后,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寻找错字和正确的字的差异,即错误之所在,从而调动他们纠正错别字的主动性。

另外,可以结合学生的分析,运用色笔标出错误的地方。

这样能够给学生以更加醒目的提示,让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许多学生将“式”字多写了一撇,就可用红色的粉笔标出那多出的一撇。

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能对此字引起足够的重视。

方法三:

优化识字教学,纠正错别字。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汉字的书写过程,帮助学生记忆难点。

课件演示时,其鲜活的画面、迷人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特别是学生容易出现多笔少笔的字,更需要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纠正。

2、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

学生常见的错别字中有许多都是由于他们记不清字形而造成。

通过一味地反复抄写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可灵活的采取编识字儿歌和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

3、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用字。

许多错别字,教师虽然纠正多次,但学生仍然写错,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实际运用的少。

因此,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用字。

另外,把学生经常搞错的字放在编写好的词句中,在课堂中朗读,让学生听写。

方法四:

及时复习巩固,纠正错别字。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

以巩固识字效果。

所谓“及时”有三个含义:

一是学习生字时,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读写练习,当堂达到对生字的初步识记(我们低年级的“三分格”描红作业就是及时巩固写字的好办法);二是在学习生字后的一天内必须完成首次复习,通过抄写、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加深记忆;三是上一节新课前花两分钟左右时间对上节课的生字进行听写训练,并及时反馈,达到巩固的目的。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恰当的选择运用了以上三种方法,其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错别字出现的几率逐步减少。

(三)开展社会实践,巩固研究成果。

为了激发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兴趣,提升他们的信心,同时,也防止错别字现象的反弹。

我们又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巩固纠正错别字的效果。

1、开展收集错别字,制作卡片活动。

学生随时收集身边的错别字,可以是自己的错别字,可以是同学的错别字,也可以是爸爸妈妈等亲人的错别字,制成卡片,同时记下错别字的出处。

然后分析卡片,找出原因,定期组织学生集体纠正。

这样激发了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利用课外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街道、社区调查用字情况,重点调查标语、招牌用字。

如发现有错别字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并注明何时何处发现。

然后将收集到的错别字加以汇总,分类列表。

并让学生“送医上门”请那些用错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纠正。

这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不但提高了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见补充资料4:

五年级街头错别字调查汇总)

3、编制《错别字集》,对学生收集的错别字,及时的整理,收编到《错别字集》中。

并定期拿出《错别字集》翻阅,以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

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学习,教师对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更清晰地认识到错别字对于学生学习的牵制作用,从而在思想上更重视写字识字教学。

“让全体学生自觉杜绝错别字”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习惯,面向全体学生也已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改进,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以往,很多教师认为不需要花很多精力放在写字识字教学上,对写字教学往往是一带而过,甚至有让学生自学的情况。

现在,在思想上重视之后,在方法上也是得以改进,小口诀,小谜语经常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较好。

在订正错别字这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上,教师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写几遍,而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纠正欲望后再让学生订正,纠正的效果明显好了许多。

一年多的研究,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读书学习,总结反思,既锻炼了教师,使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又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学生错别字减少。

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研究,我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使很多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写错别字的实际情况很严重,更深刻地看到错别字对自己学习的副作用,从而在心理层面开始拒绝错别字。

在第一学期举行的“错别字审判会”中,学生还有许多错别字看不出,在平时的作业中,错别字现象更是突出。

但在第二学期,这种情况大有改观,很多教师都明显感到,学生的错别字在慢慢减少,学生平时查阅字典、词典的好习惯也在慢慢养成。

在第一、二学期的期末监测试卷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错别字数量的大幅减少。

2011年7月

年级

人数

出现错别字人数

占百分比

错别字总数

一年

21

21

100%

96

二年

21

18

100%

87

三年

28

28

100%

148

四年

24

17

83.30%

63

五年

34

34

100%

183

2012年7月份同比数据

年级

人数

出现错别字人数

占百分比

同比减少人数

同比降低百分比

错别字总数

同比减少数量

二年

21

15

71.4%

6

28.60%

56

40

三年

21

14

66.7%

4

33.30%

63

24

四年

28

25

89.3%

3

10.70%

101

47

五年

24

15

62.5%

2

20.80%

36

27

六年

34

27

79.4%

7

20.60%

124

59

六、成果分享:

2012年10月23日,我校成功举办了“全镇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现场会”,会上,全镇小学老师观摩了我校二年级教师谭延霞执教的《日月潭》一课,谭老师灵活的采取编识字儿歌和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影响。

我做了《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的经验交流。

后来,我们的研究报告,先后被评为丹东市优秀成果一等奖、丹东市首届草根研究优秀论文、辽宁省级优秀研究报告一等奖,并在丹东市教育学院内部刊物《教育信息》刊登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