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55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走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基尼系数反映的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等级线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通过基尼系数的高低与国际认可的等级线进行比较,可以观测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

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面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达到0.6是,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0,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331。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提出,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以每年0.1个百分点速度增长,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我国10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2008年基尼系数为最高,从2009年起逐年回落。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分析说,基尼系数从2009年起开始逐年回落的走势体现出中国各级政府采取惠民若干强有力措施所体现的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比上年增加940元,增长13.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比上年增加2755元,增长12.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6%,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在此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我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引起广泛关注。

西南财大通过对全国320个社区和村庄的8438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得出结论,2010年中国国家收入基尼系数为0.61,在全世界处于较高位置。

但这个数据也受到诟病,原因是学术机构在样本选取上存在数量偏少、范围偏窄的问题,受样本分布偶然性的影响,使数字可能发生跳跃性的变化。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基尼系数与企业所有制性质有较大关系。

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省份是浙江,最高的省份是贵州。

浙江的民营企业多,中等收入人群庞大,而贵州的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少。

中国的收入差距,与世界类似发展水平国家相比,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国家统计局给出了几国数据。

2009年阿根廷基尼系数为0.46、巴西0.55、俄罗斯0.40,2008年墨西哥基尼系数是0.48,2005年印度基尼系数是0.33。

总的看,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与阿根廷、墨西哥大致相当,明显低于巴西。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127个国家中,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国家,另外两个为亚洲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综上所述,来自各方面计算的基尼系数无论怎样不同,但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是公认的事实。

2.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如此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课题组(2006)采用了一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和分析。

他们用泰尔指数(也称作泰尔熵标准,是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

泰尔熵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

泰尔熵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明显,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将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结果显示,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中,40%左右是由城乡居民收徒差距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的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经行的抽样调查,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

1扩大到了3.33:

1,2010年,这种扩大的态势有所缩小,收入差距又进一步姜维3.13:

1(上述比较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

1978年至2012年的34个年度中,有19个年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只有15个年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东部地区人均GDP较高的省(区、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差距值,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高于全国平均差距值,有的地区甚至高达4:

1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群体本身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收入差距已达到10倍以上。

为了准确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采用了中位数的计算口径以真实地反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

所谓中位数食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即为中位数,也就是说,还有一半调查户的人均收入比中位数低。

按照中位数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长995元,增长19.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较高,但由于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部分农户减产,甚至亏损,拖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的后退。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长2279元,增长1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也低0.6个百分点,说明城镇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仍然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计算,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比上年增加825元,增长13.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898元,按照五等分收入分组,高收入分组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组的8.2倍。

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1986元,比上年增长2868元,增长15.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579元,按照五等分收入分组,高收入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5.0倍。

总体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速放缓,高低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速加快,高低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3.地区收入分配状况

国家统计局还采用泰尔指数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结果显示,2004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14%,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86%,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受到来自地区内部收入差异的影响。

更详细的结论是:

东部地区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38.2%,中部地区为26.4%西部地区为21.4%,东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

从地区平均工资变化看地区收入差距,能够反映出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关系状况。

根据《2012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依次是上海(75591元)、北京(75482元)、天津(55658元),最低的地区一次是黑龙江(31302元)、甘肃(32092元)、广西(33032元)。

最高与最低倍数为2.3倍。

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799元,超过全国平均工资的地区除了上述3个直辖市外,还有5个:

西藏(49464元)、江苏(45487元)、浙江(45162元)、广东(45060元)、宁夏(42703元)。

平均工资尚未超过4万元的有21个省(区、市),其中包括作为直辖市的重庆(39430元)。

按照四个区域划分,2011年平均工资分别为:

东部10个省市为49020元,中部6个省份为36028元,西部12个省(区、市)为38586元,东北三个省份为34355元。

最高与最低倍数为1.4倍。

按照平均实际工资增长幅度,2011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实际工资增长8.6%,超过这一增长幅度的有15个省(区、市),其中,东部有3个、中部有4个、西部有7个、东北有1个。

“十一五”期间的地区工资水平状况反映了工资增长的三个变化:

一是东部地区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其他地区。

2006-2010年,东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地区。

2006年,工资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42810元、33130元、33182元、和31594元,分别是2010年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15倍、0.89倍、0.86倍、和0.85倍,其中平均工资最低的中部地区与最高的东部地区相差11216元。

二是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增速逐步加快。

相对于2006年,2010年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较快的是中部地区,为87%;

其次是西部地区,为83%。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

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的逐步改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内陆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用功需求明显增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三是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普遍偏低,说明我国工资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31个省(区、市)中,2006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超过20%的增加到2个:

北京(29.3%)、西藏(21.5%),低于10%的增加到12个,说明初次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应当考虑增加劳动者的报酬。

相关数据显示,地区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999年,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人均GDP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320美元),两地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2%;

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包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市,人均GDP均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8%;

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

低收入地区,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人均GDP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

这表明,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是造成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4.行业收入分配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业(81109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091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64252元),最低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19469元)、住宿和餐饮业(27486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8868元)。

最高与最低倍数为4.2倍。

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799元,在19个行业中,超过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行业除了上述几个行业外,还有9个,其中包括采矿业(52230元,金融业是其1.6倍)。

其他7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未超过4万元,其中包括制造业(36665元,金融业是其2.2倍)。

日本在经济起飞后期的上世纪80年代,金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只是制造业的1.38倍。

西方国家经同行业的较高工资来自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高水准的知识要求。

在劳动市场成熟的的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工资差距主要是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差距所致。

而在市场发育还不尽成熟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带来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工资增加了1.01倍,平均每年增长15.0%。

(详见下表)

“十一五”期间19个行业平均工资变化状况单位:

(元、%)

行业

2010年

2011年

倍数

5年平均增长

全国合计

36539

18200

2.01

15.0

农、林、牧、渔业

16717

7497

2.23

17.4

采矿业

44196

20449

2.16

16.7

制造业

30916

15934

1.94

14.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7309

24750

1.91

13.8

建筑业

27529

14122

1.95

14.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0466

20911

14.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4436

38799

1.66

10.7

批发和零食业

33635

15256

2.21

17.1

住宿和餐饮业

23382

13876

1.69

11.0

金融业

90146

29229

2.40

19.1

房地产业

35870

20253

1.77

1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9566

21233

1.86

13.3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测业

56376

27115

2.08

15.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5544

14322

1.78

12.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8206

15747

1.79

12.4

教育

38968

18259

2.13

16.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0232

20808

1.9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1428

22670

1.83

12.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8242

20234

1.89

13.6

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十一五”期间的行业工资水平状况反映出工资增长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行业工资水平的高低程度,不能决定工资增幅的快慢程度,而行业的竞争程度决定了工资增长的快慢。

“十一五”期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金融业(19.1%)和农、林、牧、渔业(17.4%),而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前者为19个行业之首,后者为19个行业之尾;

平均工资年均增长最慢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以及住宿和餐饮业(11.0%),而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前者为19个行业第二,后者为倒数第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早已市场化,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而前者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后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两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较之其他行业要低,而行业的性质又决定了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均处于各行业之首,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促使金融业迅速发展,其工资水平自然会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金融业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也反映出行业规制以及薪酬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政府出台监督政策和行业进一步加强自律性。

第二,“十一五”期间,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这两个行业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增幅分别为16.4%和15.7%,反映出国家在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领域加大了资金投入,实施了较强的政策倾斜力度,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国发展战略。

第三,“十一五”期间,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其增幅分别为16.7%、14.2%和14.3%,但其工资水平还较低。

这三个行业的劳动者虽然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重体力劳动者,并且所处的劳动环境也较差,因此,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也迫在眉睫。

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成因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必须找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也有理念,观念上的,既有转轨时期和发展阶段带来的,也有自然和历史所造成的。

1.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和农村的划分界限与特征十分鲜明和显著,城市人和农村人被严格限制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单元里,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立一个工业大国和强国,加快工业化发展过程,我国一直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业产品统一定价,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差别,我国的城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必然造成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巨大差异。

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也就是说,尽管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0%以上的国际标准,但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仅为35%左右,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城市里没有太多技术要求,但却是环境艰苦的劳动,挣的是最低的工资,他们既不能享受到高工资待遇,也不能和成立的劳动者一样实行同工同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1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049元,仅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30%,不仅如此,他们可以说既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被边缘化了的“市民”,他们也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这无疑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催生了新一代的城市贫苦人口。

2.地区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情况有天壤之别,历史上,我国东部地区就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这得益于东部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以及人们较高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我国的工商业早在解放前就是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中西部就显得“先天不足”,特别是大西北,自然环境恶劣,又多属农牧地带,哪里的人们更多的是“靠天吃饭”,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地区经济的欠发达和较低的收入水平。

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更是加剧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

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帮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倾斜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大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东部地区的人们率先富裕起来,进而使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是历史的必然。

只有按照邓小平的东部帮助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才能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在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我国又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放(200年,2004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3年),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并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苦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扶持。

目前,我国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建立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但是,改革和发展是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效的。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自然禀赋、思想观念、资本运作能力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现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目前较大的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下去,而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3.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不合理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一直是分配领域的棘手问题。

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政府出于确保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一些资源性行业的准入,经营许可,资源占用以及定价权和销售权进行严格控制,而其他市场主体则无法获得政府同等的扶持。

正是凭借对市场准入的行政限制、特许经营等优势,这些资源性行业获取了高额利润,在现有分配制度下,对这些利润的分配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畸高。

行业之间的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应当来自产业结构、发展阶段。

技术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果收入差距来自垄断就是不合理和需要调节的。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8)》分析认为,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收入有三分之一是靠各类特许经营权获得的。

《201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业一直是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

由于农业是基础行业,所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国家虽对农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对农民提供了各种补贴,但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庞大,补贴水平也一直较低,这客观上就使这类行业的盈利水平较之其他行业要低许多,也就必然形成这类行业从业人员的较低的工资水平。

4.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分配制度,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从最后确立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初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