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56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

《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6.(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

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B)。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韶》乐是(B)。

A.“尽善矣,末尽美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

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

7.教材认为:

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D)。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D)。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C)。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四、翻译题(略)五、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

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④“辞达”说、“文质”说;

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

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从中国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两方面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

现代的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论题。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就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

钟嵘在他的诗歌评论中突出了一个“怨”字,认为只有在描写现实生活过程中表现了进步思想感情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也才是最美的作品。

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

如此等等都受到了“诗可以怨”这一传统的影响3.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

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4.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

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

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

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

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

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6.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

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

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

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

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8.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

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

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