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15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docx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

执教:

王艳观察:

刘宇新

【课例实录】

一、 导入

(以所学贬谪诗词引入,作为教学出发点。

教师投影出示一组诗文名句,学生齐声诵读。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撮英雄泪?

师:

同学们觉得老师选的这一组诗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

好像都是不得志时写的。

师:

对。

在我国浩瀚的古代诗歌中有这么一类诗歌题材,数量颇丰,它们就是贬谪诗词。

(板书:

贬谪诗词。

师:

除了以上诗词,同学们还能想起自己熟悉的此类诗词吗?

生: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咽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师:

好,李承璋同学都已经进入诗歌的意境了。

师:

还有吗?

来,王心冉。

生:

屈原在被贬时的一些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

好。

但严格说屈原的经历不能叫作被贬,而是

生:

放逐。

师:

对,被放逐。

就是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师:

还有吗?

吴成思。

生: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师:

嗯,那是“文”。

文也很多,文的数量就更大了。

师:

不是还有咱们最近要求背诵的《琵琶行》吗?

大家齐背一下。

(生背诵。

师:

白居易是被贬到了哪里?

生(齐声):

江州司马青衫湿 贬到了江州。

师:

为什么有那么多贬谪诗词呢?

生(笑):

因为有那么多人被贬啊。

二、 教师引导解题

师:

的确,贬谪是我们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因而产生了大量贬谪诗词。

那么谁来说说贬谪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中国古代文人意味着什么呢?

生:

我理解就是,一些古代的官员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从高位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变故,对这些文人来讲,他们要经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对环境的重新适应。

他们的心理要经过巨大的转变。

师:

刚才王昕朋对贬谪进行了诠释。

被贬谪的人原先是做官的,这是他们特殊的身份,然后现在被贬官了,他们有一个巨大的落差。

而且王昕朋还认识到,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这是他们的一个转变。

一个是官位的落差,还有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而产生的心理落差。

这个诠释很好。

师:

但人生不幸诗家幸,文人们的贬谪经历带来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的贬谪诗词,绵延流传,成为古代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回顾学习这类诗词,重点来品读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看看在人生困境中的诗人们都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它们因何感动读者,又为何得以流传呢?

(板书:

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

三、学习体会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并作归纳

师:

现在,咱们结合学过的贬谪诗词,说说贬谪诗中一般都会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一个小纸片,大家可以先在上面写一写。

试着把它们归归类,看看有哪几类。

(生写,交流。

师:

请几位同学上黑板写一下。

(生板书:

失意、不得志、愤懑难平、思乡、漂泊、孤独、豁达、随缘、壮志。

师:

好。

谁再上来帮着归纳一下?

(生将几种同类的作了合并。

师(边归纳边板书):

首先是“愁”,然后是同学所说的“愤”,经历过这个以后,好像有的诗人就“达”,开始豁达了。

“壮志”是什么意思?

是有人还坚持最初的志向,矢志不渝。

师:

那我们分成这四类:

愁苦(或者说苦痛)、愤懑、豁达,有的人经过彷徨和思考,经过怀疑与疑问之后,他仍然不改初志,仍然坚守自己原来的志向,即壮志。

可以总结为以上四类吗?

好,那就暂时这样。

师:

是不是所有贬谪诗词都表达了这四种情感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中的两首,这些诗已经提前印发给大家了,都给了必要的注释和写作背景,大家应该已经做了预习。

现在再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大家讨论一下:

这四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不是符合我们上面总结的那几种?

选择最触动你的一首具体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下面同学们可以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3分钟。

师:

刘默雷,你们讨论得怎样?

觉得哪首诗感情最浓郁?

生:

这四首我们都归了类,先说最后一首,是“愤”。

师:

最后一首是林则徐的。

它的“愤”体现在哪里?

投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苟利国家生死以,谪居正是君恩厚,戏与山妻谈故事,

再竭衰庸定不支。

岂因祸福谜趋之?

养拙刚于戍卒宜。

试吟断送老头皮。

生:

比如说第三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读着特别拗口,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

就是说皇恩浩荡,把他贬谪了,就比较讽刺,表现出一种愤恨。

他虽然禁烟有功,但还是被贬谪了。

师:

“谪居正是君恩厚”,你觉得他是说反话吗?

古代即使臣子被贬谪,也要叩谢皇恩,因为他毕竟没有被杀头,所以说“谪居正是君恩厚”。

我觉得刘默雷读得挺仔细,从平常的诗句中读出了诗人心底的波澜。

诗人心里有一种剧痛,正是用这样一句“谪居正是君恩厚”表现出来的。

刘默雷说的是“愤”,但是我怎么觉得说的是“痛”呢?

师:

还有人对这首诗发表意见吗?

不同意他意见的?

好,张竞元说一说。

生:

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志”的感觉,它第二联说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说“我”一心为国家,不管活还是死都可以。

后面是说,不管是祸是福,“我”都不能逃避为国家做事情的义务。

我觉得他虽然被贬了,处于一种灾祸中,但是没有磨灭他为国家做事情的志向。

师:

好,这是张竞元的解读。

咱们再看其他几首。

投影: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中选修拓展)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样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生:

这首诗表达的是“志”。

颈联“空余鲁叟乘样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说他自己比较有本事,看得出他相当自恃,觉得自己比较有才。

师:

“空余鲁叟乘椁意”是什么意思?

谁来解释一下?

生:

因为注释里有说“道不行,乘椁浮于海”,就是说像他这种仕途走不通了,他就要去识轩辕奏乐声。

我觉得他是有一点遁世的,他想追求老庄玄理,这样他也比较好自我排解。

也不是非得在仕途上走多么远。

师:

好,有不同意见,诗人有话要说,李承璋请说。

生:

从开头开始看,“参横斗转欲三更”,这句话就是说一切已经变了,“苦雨终风也解晴”就是说原来老下雨老刮风,这种恶劣的天气也已经过去了。

就是说原来的奸臣已经走了。

“云散月明谁点缀”,他这是以星星自比。

“天容海色本澄清”,天容海色,就是说天和海本来的颜色是澄清的,原来不澄清是因为有一些奸邪。

“空余鲁叟乘椁意”,这句话看一下注释其实大家就能明白,“道不行,乘椁浮于海”,诗人的意思是,现在是“道行”的,所以他不能乘椁浮于海,所以他只能“空余”这个意思。

“粗识轩辕奏乐声”就是说他去南边逛了那么一圈,明白了一些老庄玄理。

最后一联就可以体现出,“九死南荒吾不恨”,非常旷达的意思。

“我”就来南边逛了一圈也没什么关系,“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就是“我”在这儿也就是长长见识,这是非常乐观,非常高兴的。

师:

承璋觉得是很高兴。

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好,何靖钛说。

生:

我大部分的意见和李承璋差不多,但我觉得他颈联说得不太对,首先颈联上句写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我觉得他所谓的“空余”,是说儒家本来非常积极入世,因“道不行”而“乘椁浮于海”不是他本来的意思。

我觉得他是在贬谪中,在老庄的玄理中得到了一种超脱和自然。

所以我觉得他说的是:

笑看汲汲于名利和世俗的生活状态,而安于老庄的道法自然。

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生活状态。

师:

好,孙文武再说一下。

生:

我觉得“鲁叟乘椁意”,“道不行,乘样浮于海”,说的就是如果王道不行的话,“我”就去过自己自由的生活,在海上乘椁漂流。

就是跟老庄类似吧!

王道不行的话,“我”就去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空余”表现他想为国家做些事情,但是他自己只剩下自由漂荡的力量。

后面的"粗识轩辕奏乐声”说的是"我”已经明白了老庄自由生活的思想了。

师:

好,大家对这个地方有一点争议,老师稍微补充一下写作背景。

远放脩州,前后七刚才李承璋的解释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就坐上木筏子飘洋

师:

我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就是他被贬谪到海南,

年,然后他才遇赦北还。

就是从海南岛返回时,夜渡海,写于这个时候。

前半部分我都比较同意,大家的争议集中在第三联“空余鲁叟乘椁意”。

代表,他是积极入世的。

孔子这句话是说,“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

那么苏轼在前面澄清了自己,天容海色本澄清,“我”并没有做错,“我”是无辜被贬谪的,现在“遇赦北还”被放还了。

但是因为“我”被贬谪了,也到了海外(海南岛),但“我”并没有像孔子主张的那样,化育民俗,为民做事,为民请命,所以他说“空余”,表达惭愧之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跟夜渡海听到的海浪声有关系,同时也寓指老庄之理。

最后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诗人是真的不恨,还是故作旷达语呢?

就你对苏轼的了解来说,至少这句话说的是“我不恨”是吧。

“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一个贬谪的经历,诗人把它看作是“游二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可以说风尘仆仆,始终奔波在去往最新贬谪地的途中,但他说“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一生可以借此饱览奇景,虽死无憾。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苏轼是真正超脱,是真正放达呢?

师:

以上大家的探讨非常深入,已经能从诗歌表层的含义深入到诗歌更深层的内涵,我们会发现有着贬谪经历的诗人们情感颇为复杂,而诗意的表现也就非常深婉,需仔细品读方可得其真意。

师:

由此看来,贬谪,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那么痛苦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会成就如此多优美不朽的诗篇呢?

在这样一个困境当中,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的?

是怎样实现人生的突围的?

四、探究贬谪现象,深味文化内涵

投影:

面对贬谪的人生经历,诗人是如何超脱出来,实现生命的突围的?

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加以阐释。

师:

当然我们没有经历过贬谪,但是我们有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呢?

生(齐声):

考砸了!

师:

我知道同学们昨天都参加了数学竞赛,就是你们为之辛苦为之忙碌了很多年的东西。

有同学考砸了,这也算是一种人生的失意吧。

师:

我们还是回到贬谪这个文化现象上来,就是他们明明是走向了僻远的所在,走向了一个艰苦的环境,物质的艰苦可能还在其次,我想文化生活的匮乏和蛮荒可能是让诗人最受不了的,但他们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诗情,这似乎是一种悖谬。

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咱们现在还用那个小纸条,来快速地写一下你的思考。

师:

请想好的同学到黑板写下你的思考。

(学生板书。

师:

看得出来,大家都关注到了贬谪这一经历本身对诗人心理的影响,进而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是的,在诗人遭受贬谪、生命被放逐后,他们借诗来抒情言志,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师(板书:

以诗言志抒情):

但是我觉得同学们还忽略了一点。

咱们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我们读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学习了《赤壁赋》,你觉得帮助东坡突出困境的还有什么?

生:

明月、清风

师:

对。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剂。

师总结投影:

在这些被贬谪的诗人从宫廷庙堂走向僻远的江湖,走向文化的蛮荒地,走向终岁不闻丝竹声的精神困境中时,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尔虞我诈的官场走向民间,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山水,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也因此找回自我,找回自由,找回天真,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和解放。

于是他们进入到一个纯粹的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于是诗意迸发,他们实现了艺术的新生,也完成了生命从困顿到豁然开朗的突围,即诗意的突围。

(师板书:

诗意的突围。

师:

有一句诗,我特别想送给大家,“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

就是苏轼所说的“兹游奇绝冠平生”。

换一个角度看,他们的诗文的表现范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其所创作的内容丰富的贬谪诗文,提升了整个文学的深度和厚度。

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是一种丰富的阅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要害怕坎坷和挫折,考砸了怎么了?

考砸了也未必是坏事。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他也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贬谪诗词的意义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失意。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师: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文人精神的腹地,学习了一类诗词,也探讨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那就是人生的波折如何成就诗家的幸运。

这类诗歌和探讨带来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可以带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去。

这里给大家留一下作业,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选了刘禹锡的两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他被贬谪23年就跟他写的这两首诗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讲一讲刘禹锡的故事。

还有韩愈的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特别值得一读。

最后还有两首古代诗歌《九日齐山登高》《初见嵩山》鉴赏题,是我们高三学习需要落实的。

希望通过本课的专题学习,我们能对贬谪诗词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提高对这类诗词的鉴赏能力。

师: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执教感言】

在高中古代诗歌复习中引入专题式教学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古代诗歌教学归总的需要,希望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原有诗歌学习基础上进行一个归总与梳理,将所学诗歌系统化;其次,也希望借此对原来所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深化,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有一个有效的提升;最后,专题式学习也是对学生学情与学习兴趣等个性需求最充分的尊重。

专题来自于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商定。

专题设计思路可以有很多,之所以没有选择传统的按教材(即诗歌年代)或按题材分类梳理的方式,是因为这些思路重复了原有的学习步骤,很难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兴趣。

所以,经过和学生的共同讨论,我们重新梳理出新的专题,这些专题来自于学生的提议,能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

选题原则除了考虑能基本涵盖所学诗歌各方面的内容外,还考虑内蕴深厚,便于在原有基础上探究思考,进一步归纳提升。

最后确定的古代诗歌专题有自然情结、家园之思、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贬谪之思等。

本节课就是贬谪诗词专题教学的课堂展示。

贬谪诗词数量丰富,本设计着眼于将学生初高中必修、选修所学及课外阅读的内容串联起来,再结合高三教学实际,精心选取了部分课外诗歌及一定数量的诗歌鉴赏题,以供学习之用。

专题式学习除了必要的课前准备外,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对学情的了解,选好教学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步骤,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的展现远不是学习的终点,通过课上的激发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课下进一步查找资料,才算真正将学习引向深入。

通过设计专题为学生建立起一种鉴赏诗歌的思路,进而由此展开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究,得到认识上的提升,则是专题式教学更大的收获。

(王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名师观察】

王艳老师《生命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这节课,采用的是专题教学的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学容量比较大,探究性比较强,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节课研究的专题是古代的“贬谪诗词”。

课上,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若干首“贬谪诗词”;之后,又引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最后,还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

一节课涉及这么多的作品,容量之大,若不是采用专题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才为"贬谪诗词”从产生背景到情感内容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王老师就是基于这些作品,指导学生对“贬谪诗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即诗人被“放逐”之日,恰是他们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之时。

由此可以看出,专题学习的“大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的作用。

采用有效的步骤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

王老师首先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遭受贬谪的经历,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幸诗家幸,文人们的贬谪经历带来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的贬谪诗词,绵延流传,成为古代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作品,从了解诗人们的经历入手,体会“贬谪诗词”所表达的“愁、愤、达、志”的内心情感,进而感受诗人们是如何实现“艺术的新生”,完成“生命从困顿到豁然开朗的突围”。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渗透着对学生探究、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正如王老师自己所言:

“通过设计专题,为学生建立起一种鉴赏诗歌的思路,进而由此展开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究,得到认识上的提升。

王老师的这节课,也还有可以再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对贬谪诗词的情感内涵作梳理的时候,若能够适当作一点比较,比如比较同一诗人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或者比较不同诗人表达同一种情感的不同作品,可能会对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类诗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形式。

这节课即是专题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王老师的选题、设计,以及她个人的教学智慧,是这节课获得成功的保证。

由此也可以说,专题教学对于热衷课改的教师来说是大有可为的。

(刘宇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基础教研室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