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91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docx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知道的内容和好处,具体有下面几方面。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

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理论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对于新的教学任务是分必要的。

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急需。

历来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

不认识也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这样就能逐渐转变人们的观念,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

使教师工作和律师.医生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受到人们的尊敬。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科学,历来不很发展,长期都是引用外国的教育学,没有自己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学,创建我国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学,是我国教育界先驱历来的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要有教育科研的专职研究人员辛勤工作,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教育学提供另外,谈到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及专业水平,存在这样的误区在一般人眼里,教小学生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只要不是文盲,似乎就可以去教小学生读.写.算。

甚至在一些教师眼里,教小学生也确实不需要很高的学问,只要懂得一些教学的技艺,谁都可以当老师,谁都可以上讲台。

而且外界对教育和教师的指责也比较多,谁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谁都有资格批评教师,这种状况使得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

殊不知,儿童年龄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越难,单纯从传递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而抛弃教育艺术的层面,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是对教育规律的极不尊重,更是对小学教师劳动的不公正评价。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也必须进行教育科研。

再者,教育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大量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

根据实情本身就存在不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最有发言权。

而且,教育科研成果一旦形成还必须得到教育实践的检验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就更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那种由专家教授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得出,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科研成果焉能有生命力;束之高阁,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也影响了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和发展,制约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

而教师则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当教师把教学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才具有了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可以说,教师正是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进而增强教育科研意识的。

而教育科研也因为有了教师的参与才能发展更快,更充满灵性。

显然,教育科研与教师及其能力有相互相承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用这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教师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我刚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每天在实验台旁干到深夜,以为这就是科研了。

两个月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那种感觉,只能用沮丧来形容。

我开始置疑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感觉有种习惯的力量在束缚着我。

习惯于人云亦云,习惯于奉命行事,习惯于忙忙碌碌。

我根本不是什么研究生,只不过是一个廉价而又勤奋的技术员罢了。

后来看到周围的研究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又惊讶于这些问题的普遍性。

于是我决定把科研中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探讨。

希望借此逼近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希望这些经验在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成为研究生群体的积累,使后来人可以借鉴,少走弯路,直达问题的实质。

我做科研的几点体会

(一)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

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

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

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

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

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

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

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

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不要为老板省钱效率为先。

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优势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

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

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

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

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

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二)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3.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4.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5.两手准备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

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

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三)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懈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或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四)

1.实验课学不会实验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

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2.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

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

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3.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

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

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毙掉。

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

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

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

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4.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

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

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5.SCI是个陷阱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文章。

你不要羡慕他。

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

但是他因为一篇SCI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

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

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

(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

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五)我不知道科研对造假能够容忍到什么程度,科研和造假是不是一对双胞胎。

但台上的人都在说决不造假。

1.适当造假无关痛痒,偏差不大论文中做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人DNA对照,实际用脐血DNA做对照;论文中正常对照做了200例,实际做了150例;论文中有显著性差异,实际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均值的差别没有论文中那么大;论文中随机分组,实际上随意分组;论文中给动物行无菌手术操作,实际是只把部分器械在消毒剂里泡了泡。

2.被动造假忍辱负重,有苦难言师兄的论文发表了,导师让伊接着做,伊没有重复出来,但伊不能说师兄的论文有问题,伊在隐瞒事实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导师想要什么结果,伊就能做出什么结果;毕业前的几个月很多人的实验变得异常顺利,该出来的都出来了。

3.客观造假无意而为,缺乏常识论文中报道一个新的缺失突变,据说伊只挑了一个克隆测序;一个本该重复数次的实验没有重复就拿去发文章了。

4.主动造假急功近利,风雨无阻。

论文中的一张电泳照片来不及重做,借别人的一张差不多的照片顶替;酶切的时候,有一条带应当完全切掉,但总切不干净,伊用Photoshop把它涂掉了;论文中的PCR工作量很大,但PCR仪使用登记本上只有一次记录;论文中p0.041,实际p0.055,把对照组中的一例阳性观察去掉就得到0.041了。

5.积极造假追逐名利,几近疯狂伊在一年中发表第一署名的论文50篇;先有论文后有实验记录。

(六)英文文章写作

1.阅读10篇文献,总结100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

经常复习。

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

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

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

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找英文高手改。

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该公司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correctionandimprovement,nottranslation,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我的同事从给杂志投稿到出版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中间花200在这个公司改了一下英文,非常快。

(七)文献管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以及换行符删掉。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

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

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八)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知而不引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

实际上审稿的就是同行。

2.断章取义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引而不确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来源不实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

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盲目自引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九)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审稿人知识陈旧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哪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选错审稿人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

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关系文章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不承认阴性结果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

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造假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

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动态的科研

1.科研靠积累。

象伦琴发现X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

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

最终实至名归。

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

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

基金评审也是这样。

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

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文献要追踪。

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

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

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记录要复习。

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

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4.材料要变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剂会降解,有些设备会老化,这导致你在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操作后得不到以前的结果。

PCR是个魔鬼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某种试剂只是有效量的减少,你需要加大用量。

如果变质以后产生了有害的物质,恐怕该换试剂了。

如果设备读数有漂移,就得校正。

总之,出了问题要找原因,每一步都要确切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5.老板要看清。

老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的想法随时在变。

觉得事情不好,他会转向。

你要擦亮眼睛,看清苗头,否则会被转晕。

可以适当地引导一下。

研究生科学研究心得体会

1.关于如何培养科研思路和科研态度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庆幸我遇到了两个对我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良师,那分别是我硕士和博士时的导师。

他们教会我在科研上要成功,最主要的不是去如何做,做的工作Technician就可以完成。

最重要的在于设计。

科研的设计对于一个试验或者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设计举个例子,当你计划进行一个试验时,你要首先考虑的是现有试验材料,可以采用的试验方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有何解决和补救措施,只有计划周密才能事半功倍。

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思维,你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因为技术是死的,如何应用是活的,你看最新的技术能否在你的计划中实施,是否有必要。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不要过份追求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把重点放在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你的研究有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很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过于追求技术,而忽略了项目本身的意义和目标。

2.关于如何发表学术文章毫无疑问,取得科研成果,而不能把它充分表达出来是分悲哀的。

所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是必备的。

因为目前,文章,包括SCI论文是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效率最常用的尺度。

我从98年开始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在SCI期刊发表了3篇文章。

我想说的是,首先,你的选题必须新颖,别人看了有启发,在学校做论文一样,的结构都是类似的,选题是最重要的。

再者,这样的文章杂志才会接受。

所以,就象研究生你的文章必须具有条理性。

其实,大多数文章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注意一些良好的句型.表达方式.结构安排等。

看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了。

关于发表SCI文章,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能发表SCI论文。

其实,发表SCI文章并不难,只要你的选题新颖,结果有意义,能给别人启发,那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就是组织你的论文,对着你计划投的杂志,按照它要求的结构,结合平时阅读文献时掌握的句型和结构,可以完成论文的初稿。

在这里,我强烈推荐一个编辑参考文献的软件EndNote

9.0,这个软件对于管理你的参考文献非常有帮助。

如果有人需要的话,我可以免费提供给大家。

初稿完成后,可以请英语水平比较好的人帮你修改一下语法,记住,这是必须的。

现在很多文章被拒,都是由于写的太差,语法错误太多引起的。

然后,

根据你的论文结构,找到杂志网址,通过注册帐户.从网上投稿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