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96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 专题十二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确立与外交专练Word格式.docx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解析】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中共与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

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

建国初期,我国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故选B。

2.下图是某收藏家收藏的一张荣誉证书。

该证书中林家香同志参与“普选”成立的机构应是

A.政治协商会议

B.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C.人民代表大会

D.中华妇女联合会

【解析】由图片可知,证书中林家香同志参与“普选”的时间是1953年9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在选举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时期内,所以可知C符合题意;

政治协商会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和建立之后的1954年12月召开,时间上不符合,故排除A;

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建立应该是在民族自治区建立之前,也不符合上述要求,故排除B;

题干没有说到选举妇女代表,故D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

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

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

【解析】根据“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

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并非中国共产党执政,排除A;

1949年政治协商会的召开标志政协制度正式确立,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与政权组织原则无关,排除D。

4.史表1

历史表1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

据此可知

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D.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民主党派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

故可知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A项正确。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受到挫折,排除B。

表格信息没有涉及重庆与其他地方民主程度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排除C。

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来源,故无法推断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排除D。

【答案】A

5.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

这种变化说明了

A.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B.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是强调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排除A。

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而不是开始走向平等,排除C。

D项说法错误,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排除。

6.小明査阅了以下材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A.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建国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建国以来宪法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属于代行宪法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基础上修订宪法,说明他研究主题是建国以来宪法发展历程,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信息,故A和B项错误;

民主革命是建国之前,故D错误。

7.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史实。

由此得出正确结论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己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解析】由题干表格中的“农民协会”、“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度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其中的“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参议会制度”等都在这之前出现过,故B中的“独创性”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有“各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故C符合题意;

政治协商会议才是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D。

8.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

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

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的提出,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

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世界局势并未趋于缓和,故B项错误。

C项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5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

9.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这一论断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农村”国家指第三世界国家,而“城市”国家指发达国家,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

故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外交,与革命道路无关。

故A项错误。

20世纪中外交往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外国的交往,也包含建国后外交政策的诸多变化,“全貌”说法过于绝对。

故B项错误。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没有区别“农村”国家和“城市”国家。

故C项错误。

【答案】D

10.阅读下表。

对表格内容解读有误的是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表单位:

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援助对象

越南、朝鲜、缅甸、柬埔寨、蒙古、坦桑尼亚、赞比亚、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

援助内容

贷款、武器、粮食、童装、化肥、机器设备、劳动力等

A.是两极格局动荡下中国肩负大国责任的体现

B.有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

C.援助内容多样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D.援助对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解析】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时期,中国援助的主要是一些相对落后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国家,援助国家数量较多,这是在两极格局之下,对这些国家的一种负责任的举动,故A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

这种援助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也要排除B;

援助时期中国正处于经济严重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C符合题意;

援助的国家要么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故D的说法也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11.推动下表中国际会议召开和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955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

不结盟运动成立

77国集团名称出现

A.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成功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松动

D.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是刚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主要任务是反对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

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控制和剥削,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个国家集团。

故材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故A项正确;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只反映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过于片面,且1955年到1964年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取得最后成功,故B项错误;

1955年到1964年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仍然明显,没有松动,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国际会议和组织与西欧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1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

”而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为让印度“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为其确定了不结盟政策。

以下对于中印两国建国初的这两种选择叙述正确的是

A.地缘因素影响了外交抉择

B.中国主要依据了意识形态

C.印度基本上没有外交偏向

D.冷战并未波及印度等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中印两国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地缘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外交政策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

C项错误,错在“没有外交偏向”;

冷战波及亚洲,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

……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根据材料一“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到“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由传统的华夷观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方面思考作答。

第二小问,关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的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思想(西学东渐)等方面回答即可。

(2)关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结合建国初、70年代、90年代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属于包容体现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

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70年代实现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2001年加入WTO等。

(3)关于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围绕两者关系展开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互相包容,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

(1)转变:

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

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

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说明:

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1954年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

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WTO等。

(3)认识:

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保持互惠互利,互相包容,和平共进,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14.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与策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概括为: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道:

“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材料二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

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结合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

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第一小问,从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和“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从而归纳出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对二者做相关解释即可。

 

(2)由材料“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可以从政治、法律以及经济等角度思考回答,可以答为:

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

确立议会主权;

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

受经济水平制约;

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

(3)第一问,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回答,可以答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小问,结合人民当家作主回答。

(1)特点:

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民众法庭、五百人议事会对全体公民开放;

轮番而治:

抽签选举陪审员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轮流担任公职。

(2)特点:

(3)表现:

区别:

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